第468章 这将是一个可复制的现实范本(2 / 2)
“梁主任,修理厂那边的调研报告已经整理好了,今天给您做个汇报。”
“好。”梁仲维放下手里的报纸,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说说,具体情况怎么样?”
杜科长落座,把一份《调研纪要》递了过去。
“这次调研,我们主要围绕修理厂和北大合作的‘通用零部件试点项目’展开。”
“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个修理厂虽然规模小,但落地能力不容小觑。”
“他们前期已经完成了三种通用件的试制,包括火塞、喷嘴管和橡胶垫片,配套的图纸和工艺记录都比较完善。”
“我们当场查验了图纸和样件的匹配度,基本可以排除那种‘样品先做、图纸事后补’的情况。”
“而且这个项目已经在北大完成备案,学校方面也给予了支持。”
“从方向上说,项目非常符合‘产教融合’的精神,特别是在‘将真实工业环节嵌入教学流程’这一点上,挺有代表性。”
梁仲维一边听,一边翻着报告:“你觉得这个项目能不能纳入试点?”
杜科长想了想,语气谨慎起来:“我觉得……可以考虑,但方向上得拿捏清楚。”
“怎么讲?”梁仲维问。
杜科长略一顿,解释道:
“这家厂子跟我们过去认定的‘产教实训基地’不太一样。”
“它场地有限、设备也不算多,人手更是紧张。”
“不像传统技校实训车间那样设有实训工位,有整套‘带徒’的条件,也没法一次性接纳一堆学生实操。”
“但它的长处不在‘练手’,而在‘出题’。”
“他们图纸设计能力非常扎实、技术反馈机制完善,整套生产环节和工业标准都贴着实打实的一线跑。”
“在我看来,它不是个适合学生练手操作的地方,倒更像是一个能给学校提供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源头的端口。”
“所以我建议,走‘两地协作’的挂点模式。”
梁仲维抬头:“讲讲具体思路。”
杜科长开口道:“修理厂这边专门负责出图纸、制定工艺方案,并提供后续技术反馈。”
“技校那边,则负责组织学生在校内按图纸加工试制。加工结果再送回修理厂校验,由技术人员给出调整建议。”
“这样一个出题,一个答题。”
“一个提要求,一个练技术。”
“两个单位,两种职能。各自干各自擅长的事,中间再建立定期反馈机制,构成一个技术与教学互通的闭环。”
“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全面铺开,但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联动的试点案例,很有价值。”
梁仲维内心本就对修理厂抱有希望。
听了杜科长的话,梁仲维将那份盖着红章的材料往桌上一推,支持道:
“你说的‘两地协作’,是个好提法。”
“一个在校,一个在厂。不冲突、不抢人,各干各的强项,谁擅长谁上手。”
“要是真能跑通这套流程,不光通用件,以后别的轻工业项目也能照着这模式走!”
眼下,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国家提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逐步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
先是承认个体劳动者合法地位,
接着允许从事手工业、服务业,
到了今年七月,更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允许雇工不超过7人!
政策一松口,农村冒出了社队企业,城市冒出了裁缝铺、维修摊、家具作坊。
尤其像片儿城这种边缘工业区,小作坊林林总总,开得热火朝天。
但政策也有“限”。
最多七个人,不能扩大、不能扩员。
想要搞批量,做定制?
不行。
想成体系,供给稳定?
也不行。
一大群人就这么卡在“能干活,干不大”的尴尬线上。
而陈露阳这条路子,偏偏就开了个口子!
如果能把“技校+修理厂”、“学徒+车间”的联动模式跑通,
把“分工协作、拼装整合”的路径试出来,
那就等于给现阶段的小生产方式,趟出了一条“有限组织化”的合作路径!
这不仅仅是陈露阳一个项目的事,
而是整个“轻工业+小手工业”的现实范本。
一旦跑顺,谁都能拿去用。
“是啊!”杜科长也感慨开口。
他是装备科的,跑过车间,蹲过产线,也调过几十家修理铺和小厂。
他是太清楚这些单位的死穴了。
资源散、设备杂、人手不稳、流动性大,
想干点事,一到“成批量、出成品”就栽了。
可眼下这套“拼图式协作”模式,倒像是给这群碎片工厂找了个拼法。
一个主导单位统筹,几个擅长点加工的小厂参与,车间不是单点发力,而是“按模块出货”,最后集中组装。
关键是,这一整套逻辑,放到别的轻工业领域,也能“复制”。
正因为看到了这个修理厂的价值,所以杜科长才愿意想出“两地协作”的法子。
只不过,他只负责调研和提出意见。
具体试点能不能批下来,要看梁仲维是不是同意。
梁仲维用笔尾轻轻敲了敲桌面,沉思片刻。
随后,他打开桌侧的红头签批纸,刷刷写下了几行字:
“同意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建议以项目方式予以备案扶持。
接着他把秘书叫进来,把签批纸和调研报告递过去,道:
“走程序吧,通知拟好,今天下午下发。”
……
虽然市经委那边已经基本确定了,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
但这事儿终归不小。
牵涉面广,光是工厂、单位和技校就涉及十几家。
市里还得走一整套流程,最终还要上“市经委主任办公会”专门研究讨论,才能拍板定下来。
所以,眼下只是过了初审关。
离“真正落地”还有几道坎儿要迈。
就在市经委研究开会、走程序的时候,
陈露阳这边却一点儿也没闲着。
白天上课,晚上写手稿,
一有空档,就揣着一张地图,穿街走巷,奔技校、跑单位。
虽然市经委那边有梁仲维撑着,多少算是“有熟人”能帮个忙,
但只要一天没有正式红头通知落地,那就一天没法指望技校跟你签协议、拉机器、开工干活。
如果因为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把眼前这点机会给耽误了,那可就不好了。
总之,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还是要先靠自己把现有的工作做好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