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师兄偏心的太明显!(1 / 2)
第480章师兄偏心的太明显!
何大华有些看不过去的微微皱眉。
这孩子……怎么是个死心眼!
你说实际情况也不是不行,
但能不能讲点顺序?
你这上来就把自己的短板和弱项说出来了,这让别人怎么答应?!
好歹你先说两句好听的大面话,
比如学校多重视、市里多支持,项目意义多重大……
总之,先把自己先夸一夸。
等架势摆出来了,再慢慢引到合作上。
这样台下的人听着舒坦,合作也更容易点头。
哪能一上来就说自己啥也没有的!
这不是上来就给自己挖坑吗?
然而另一边,陈露阳却稳稳当当地坐在凳子上。
他又不傻~
眼角余光一扫,谁心里咋想的他完全感觉得出来。
但他就是不想绕弯子。
项目干到这个地步,他比谁都清楚修理厂到底差在哪儿、缺什么,卡在哪儿。
眼下这会议,能把各路技校厂方聚在一块,本身就是难得的机会。
他要是还像背稿子似的照本宣科,讲一堆“形势喜人、项目顺利”的场面话,那等这会一散,问题依旧卡着,合作也谈不成。
不如现在当面就把话挑明白。
有问题就说问题,要资源就摊牌说要资源。
能对接的趁热聊,不能接的就早点打住,不耽误彼此时间。
与其等会后一个个地敲门、送材料、找人搭话,
不如干脆一次到位!
先把自己的底线说出来。
眼见会场的气氛冷了下来,梁仲维开口了。
“陈主任刚才这段发言,我是听得很认真。话糙理不糙,说得挺实在。”
“实话实说,不是坏事。”
“我们今天叫大家坐到一块儿来,不就是为了‘把话挑明白,把事摆清楚’?”
“前面几位厂长讲成绩,讲得好,我们市里也高兴。”
“但咱们今天来是为试点工作开路,那试点是干嘛的?是解决问题的。”
“试点要是真没问题、没矛盾、没卡点,那还叫什么试点?那就叫总结表彰大会了。”
说到这,梁仲维话锋一转:
“修理厂这个项目,是市科委把关审核,我们市经委亲自派人去实地调研看过的,实打实的项目、真刀真枪的样品,确实干得有声有色。”
“现在他来找配套、寻合作,说白了,是这事儿真干到节点了。”
“咱不能因为人家是个学生、是个修理厂主任,说话不讲场面,就看低了。”
“要真有个项目,只差几个图纸、几套机床就能推出来,我们市里是喜事、你们厂里是贡献、技校那边是实训机会,这么好的三方合作平台,谁不想试试?”
陈露阳眼皮轻轻一跳!
好家伙……
自己这师兄偏心偏的太明显点了!
这也太明目张胆了。
梁仲维翻了翻手里的会议记录,眼镜架微微一抬,语气收紧了些:
“现在学生等着实习、任务等着落地,厂里人手紧张,学校也不能空喊改革。现在由我牵头,先提几个初步建议,各单位照实表态。”
他抬头看向第一机床厂:
“林彬同志,咱们这次任务多、标准高,我建议第一工业技校继续跟你们厂配对试训项目线,重点围绕数控底座加工和主轴定位件打样。”
林彬点头:“可以,我们认可。”
吕世昌也干脆:“我们随时可以出学生进车间。”
“好。”梁仲维在纸上打钩,接着道:
“第二组:西山机械厂对接机电技校,以‘标准连接件协作打样’为目标,试点学生随产线转动。何厂长?”
“我们没意见。”何大华声音洪亮,“我们这边随时接人。”
程为也立刻附和:“我们老师已经准备好了带教流程。”
梁仲维接着点名:
“电气设备厂这一块,建议安排宣宣技校做插拔件打样试岗;锅炉厂和西郊农机技校可以继续现有的炉管预装实训,延伸到热交换组件。”
现场“咔咔咔”笔记声一片,各家都在记接下来的搭配。
就在所有人都开始进入“落实阶段”的时候,陈露阳的修理厂仍被晾在一旁,没有人主动提起他。
梁仲维翻过一页,语气一缓,特意加了一句:
“至于劲霸修理厂这个‘通用标准件试制项目’,我们经委也认可是一个探索方向,但考虑到项目还在推进初期,不强制分配,建议由修理厂自主与感兴趣的技校联系。有没有哪所学校愿意对接一下?”
他语气放得很平,但全场的气氛一下就变得微妙。
几位技校校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梁仲维笑了笑,看着陈露阳道:
“陈主任,你自己说两句吧,看看你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多少人,怎么安排。”
陈露阳开口道:“我们劲霸修理厂人手、设备有限,车间条件不足,没有成规模的车床资源,也不具备系统性生产能力。”
“所以我们这次项目的推进方式是由我方提供标准图纸、工艺流程和材料说明,交由技校独立组织学生按图试制,完成加工、组装和打样。”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
“我们修理厂负责整体项目管理与验收回收,但不安排学生实地到厂。”
“学生不来我们这儿,是在学校完成任务,我们只看结果,看样品是否合格、尺寸是否达标、是否能统一替代。”
话音一落,会议桌一侧顿时有了动静。
机电技校的程校长皱眉,质疑出声:
“陈主任你这意思,是让我们学生在校里完成所有工序?”
“那咱这还是‘产教结合’吗?你这不成了单方面让我们当外加工队了?”
第一工业技校的吕世昌校长谨慎发言:
“我也得实话实说。我们学校原本的设想,是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跟着一线项目,学操作、学流程,接触真实的产业环境。”
“不是说不能干,但要全流程在校内完成,又没有现场工厂带队师傅盯着,学生这活干出来,谁负责质量?出了问题,算谁的?”
陈露阳没急,依然语速不变,但眼神更沉了:
“我理解各位的顾虑。”
“吕校长提的这个问题,是实话,也是重点。”
“我也从来没想过让技校的学生‘单兵作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