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1 / 2)

('<!--<center>AD4</center>-->不上师兄会不会生气,一腔情绪被这位等候许久的老人,炸得如翻腾的沸水,耳边都升起了激动的轰鸣。

他跟着下车的队伍,视线凝视着老人的身影。

当律风走出巴士,忍不住快步走了过去,又在殷知礼灿烂笑意里,踌躇不前。

律风有太多的话想说。

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场。

殷知礼仿佛清楚他的犹豫,便哈哈笑道:“小风,我的祖国好吗?”

久违的相见,因为殷知礼从未变过的温柔态度,立刻跨过了时间带来的生疏。

律风慢慢走到他面前,轻声回答道:“老师,我们的祖国很好。”

他的话语甚至在殷知礼欣慰笑意里,无法克制地哽咽。

他说:“她还会越来越好。”

作者有话要说:说明一下,我特别怕读者会存在“华人华侨不回国就是不爱国”的观点。

因为国家不是独立的个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像殷知礼这样成绩卓越的人,留在英国,起到的作用比他回国更大。

在这篇文里,他能够以中国人的骄傲,打入西方世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成就,为更多优秀的学生创造前往建筑最高殿堂的机会,然后培养出像律风一样的人,回国奉献。

中国在世界上的风评,大家经过这两年应该都很清楚。

没有人替我们说话,我们就更需要自己人发出声音。

强大不是为了固步自封,而是为了万国来朝,为我所用。

第20章

殷知礼亲自在酒店迎接,整个中国交流团轻松的气氛,瞬间变得严肃正经起来。

毕竟是国际建筑大师,他们这些人还在嘤嘤学语的时候,殷知礼就已经开始设计建筑了。

在他面前,年近五十的老同志,都变成了年轻人似的,不敢在前辈面前失礼。

他们以为,这位老先生是为了看看律风,并不在意他们这些陪衬。

没想到,殷知礼和律风短暂打过招呼,便笑着说:“大家一路上辛苦了,这几天就由我这个老家伙,陪大家说说话,聊聊中国和英国的建筑。等到明天,参与这次专题交流会的建筑师们就会陆陆续续赶来,如果他们有什么失礼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

他的话夹着大家熟悉的口音。

那一腔介于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中文,亲切地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交流团的人,进房间放下行李,稍作休息。

殷知礼老先生,便陪伴着他们,一起用餐,饭后闲谈。

律风始终站在他身边,没有把自己当成远道而来的客人。

而是和从前一样,与殷以乔左右配合,照顾好他的老师。

比起道路和桥梁分院,建筑分院见到殷知礼更为激动。

他们的人几乎占据了聊天的主场,能从殷知礼设计的中国建筑,聊到刚刚获奖联邦大厦。

殷知礼总能笑着说:“可我更喜欢北京天府中心的设计,还有你们入围了国际建筑奖的鸿鹄机场。”

他能细细数出国院建筑分院的作品,逐一点出它们的优势。

这位远在英国的老人,了解中国每一次变化,清楚国家兴建每一个地标建筑。

甚至在建筑分院代表,提出困惑和疑虑的时候,他也能笑着说出问题的关键。

律风坐在他身边,帮他泡好碧螺春。

来到英国,律风除了带上了乌雀山大桥的设计,就只为老师带了几种家乡的新茶了。

临近十点,他们的畅聊终于走到尾声。

殷以乔安顿好疲惫的爷爷,才慢慢送律风回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