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四方枢纽 商贸之城(2 / 2)

若是朝廷能迁至北平,整座城将焕然一新,

他的日子会好过许多,地位也会大幅提升。

只是长久以来,

迁都的念头他从不敢与旁人提及。

此事牵扯太大,即便他是藩王,也得罪不起南方的读书人。

深吸一口气,朱棣见陆云逸面容坚定,问道:

“你是说,利用这次机会?”

“殿下,时不我待啊。

迁都绝非一年两年能成的事,

即便现在定下,真正完成迁都,恐怕也要二十年。

若此时不抓紧机会,下一次未必会有这么好的时机了。”

顿了顿,陆云逸平复心绪,继续道:

“殿下,如今北平有一个关中比不了的优势,

一旦定都北平,这个优势会迅速放大,彻底让北方活过来。”

“什么优势?”朱棣被他说得心绪激荡,脸色涨红,连忙追问。

“北平居中央,可通四方商贸。

殿下,自古以来,商贸中转之地皆富庶万分。

而北平坐镇北方防线中心,

东起高丽、西至陕西、北抵捕鱼儿海,南线更不必说

一旦成为四方经贸枢纽,

即便朝廷要迁都,也绝不会选关中!

如今,北平已打通东线与南线,北线唾手可得,

只要再打通西线,修筑一条从北平到陕西边境的官道,北平便能成为事实上的商贸都城!”

朱棣被这番话激得心头滚烫,

大步走到墙边悬挂的北平全域堪舆图前。

烛火被他带起的风晃得摇曳,光影在舆图上明明灭灭,

将图中纵横的山脉、河流、驿道衬得愈发清晰!

他伸手从案上拿起一支狼毫笔,笔尖蘸墨,却未立刻落下,只是紧盯着图中北平府的位置。

“商贸中转.四方枢纽”

朱棣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眼中渐渐燃起光亮:

“你且细说,这东线、北线如何与北平勾连?”

陆云逸也起身走到舆图旁,

手指点在辽东都司与高丽交界的鸭绿江上:

“辽东至大宁的官道已动工,从辽阳再往东延伸百里,便能接入高丽驿路。

一切顺利的话,后年开春便可通商。

到那时,高丽的人参、布匹,辽东的皮毛、药材,顺着这条道运到北平,

再从北平转往南方,这东线的利差,便足够供养北平都司五万人马。”

“没错!当年元大都,就是靠这条道转运东北物资。”

“北线更简单。”

陆云逸指着图中北平以北的居庸关、古北口两处隘口:

“白松部已答应开放部落领地内的商道。

从北平出居庸关,经草原驿路可直达捕鱼儿海周边。

草原缺盐、缺铁器、缺茶叶,咱们缺战马、牛羊。

只要在居庸关设一处互市,

既能防备部落异动,又能监管商队往来,一举两得。”

朱棣眼睛越发明亮,笔锋一转,在居庸关往北画了一条弧线,

连接到草原深处的哈拉和林旧地,

那曾是蒙古国都城,如今虽荒废,却是草原各部往来的要冲。

随后,他手腕翻飞,又在北平往南的通州、天津卫画了两道横线:

“南线更不用愁。

通州是漕运码头,南方的丝绸、瓷器走运河到通州,再转陆路运至北平,

往东北、西北分送,中转的银子都能堆成山!”

不多时,一幅以北平为中心,

东接高丽、西连陕西、北通草原、南达运河的商贸网络,

已用墨线清晰勾勒在舆图上。

朱棣放下笔,后退两步仔细端详,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烛火映在他脸上,能看到他嘴角抑制不住的笑意,连鬓角发丝都似因激动而微微颤动。

“好好一个四方枢纽!”

朱棣拍了拍舆图,声音满是振奋:

“当年父皇定都应天,是因江南富庶能支撑开国战事。

可如今大明要将北方牢牢抓在手中,北平这位置,比应天不知强多少!”

陆云逸见他动了心,趁热打铁道:

“殿下,这还只是商贸。

若论军事防御,北平更是天生雄城,您看舆图,”

他手指沿着北平周边的山脉画了个圈:

“西有西山,北有军都山,东有燕山,三龙拱卫一珠,唯有南面是平原。

只要守住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这三处隘口,

即便北元恢复鼎盛,也攻不进北平城。”

朱棣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眉头渐渐舒展:

“你这么一说,倒真是如此。

当年中山王驻守北平,就是靠这几处关口挡住了北元反扑。

若是定都北平,咱们把九边的军饷、军械都从北平转运,比从应天千里迢迢往北送,至少能省一半时间。”

“不止军饷军械。”

陆云逸的声音沉了几分,带着郑重:

“殿下,北平是元大都旧址。

元人统治百年,这里便是他们的文化中心。

城中官署、庙宇、驿馆,大多是元时遗留,稍作修缮便能使用。

更重要的是,北方百姓、士子对北平的认同感,远比对关中强。

关中虽曾是汉唐故都,可历经战乱早已破败,

百姓多是从南方迁过去的,根基不稳。”

朱棣猛地转头看向陆云逸,眼中闪过顿悟:

“是上次你在信中提到的文化认同?”

“正是。”

陆云逸点头:

“陛下若迁都关中去西安,需重新建城、聚拢人心,至少要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才能稳定,去太原就更长了。

可迁北平,现成的都城框架摆在那里。

北方士子愿意来做官,草原部落也认北平这个大朝都城。

咱们占了北平,便等于占了道义先机,

再招抚草原部落,就容易多了,

这与乌萨尔汗执意要去捕鱼儿海占据正统,是一个道理。”

朱棣看着图中元大都的旧址标记,眼中满是感慨。

他在北平驻守多年,早已对这座城有了感情,可此前从未想过,这座城竟藏着这么多优势。

烛火跳动间,他仿佛看到了北平未来的模样:

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队从四面八方涌来,

驿站里满是各地官员、士子,城墙上的军卒精神抖擞

远处的草原部落使者牵着战马,恭敬等候觐见。

“是啊.元大都.明大都.”朱棣喃喃道:

“当年我跟着大将军进北平城时,就觉得这城大气,比应天开阔。

只是那时年纪小,只觉城大,却没多想其他。

如今经你这么一说,才明白这城的分量。”

陆云逸见他心绪激荡,便放缓语气:

“殿下,迁都不是小事,牵扯朝堂上下的利益。

南方的官员、士子念着应天的繁华,不愿北迁。

关中的勋贵想着借迁都捞好处,也会反对北平。

咱们光说没用,得抓紧行动,

做出成绩让朝廷看到,如此才能扭转一些局面。”

朱棣点了点头:

“你说的西线官道,从北平修到陕西边境,要多少银子?多少时间?”

“银子方面,由高丽、草原、大宁、辽东、北平五地共同拼凑,

缺的钱绝不能向朝廷要,得咱们自己想办法。

至于如何解决车到山前必有路。

时间上,只要原料充足、山西与陕西不从中阻挠,

到时候调用北平、大宁、宣府三地卫所军卒轮流修建,三年之内必能贯通。”

“三年.”

朱棣沉吟着,手指在西线位置画了一道虚线:

“若是能在三年内打通西线,再理顺东线、北线的商路,即便北平不是都城,也能成为北方中心。

说了这么多,你想做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