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章 天下大乱,局势正好(1 / 2)
第946章天下大乱,局势正好
北平驿站的消息很快被伙计层层上报,
不到一个时辰,便送到了燕王府的值班衙房。
这里灯火灰暗,一名身穿黑衣的老者默默坐在桌案之后,
借着微弱烛火,翻看手中经书。
他五十多岁,光头之上顶着几处戒疤,呼吸绵长,
半隐在黑暗中,透着几分阴沉。
这时,急促的脚步声从门口传来,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侍卫快步走入。
“姚师傅,这里有一封驿站来的加急信件,说是十万火急,还请您阅览。”
“好,放那吧。”
老者声音平淡,目光未从经书上挪开,只是翻阅的速度快了些。
半刻钟后,一页经文看完,他才放下经书,拿起信件。
仔细检查过火漆,确认无误后,方才将其拆开。
信上内容简短,
可老者看完,双眼却微微眯起,久久没有移开视线。
“京中信使抵达驿站,急召北平行都司都指挥使陆云逸入京。”
老者过了许久才将文书放下,
转而看向不远处悬挂的堪舆图,
目光落在辽东、高丽一带,面露沉思。
片刻后,他轻轻摇头:
“不对,修路之事关乎民生,更关乎朝廷对关外的掌控。
即便陛下知晓银子来路不正,也不会过多追究,
那些御史弹劾,不过是笑柄。”
“既然如此,召他入京,定是另有缘由。”
老者眼帘低垂,陷入沉思。
又过了许久,他才若有所思地抬头,面露诧异。
“难不成是陛下无人可用了?这才召这位力挺迁都的人回京?”
“只是,回京要做什么?”
“杀人?不.太浪费了,那是.震慑?也不对”
老者久久不语,整个衙房安静到了极点,唯有因思绪沉淀而透出的沉重。
“应天商行.”
“市易司”
“难不成是想通过这两个衙门拉拢人心?
若是如此朝廷能出让什么利?”
他很清楚,要让旁人放弃应天这般富庶之地,迁往北方冰天雪地,
绝不是简单许诺就能成事。
朝廷想拉拢,必须给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这时,门外又响起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仍是先前那名二十多岁的侍卫。
这一次,他脸色格外凝重。
“姚师傅,这是京中眼线送回的文书,同样十万火急,需即刻禀报燕王殿下。”
老者眉头紧锁,倒吸一口凉气。
今日这是怎么了?
京中竟接二连三送来急信。
“知道了,你去叫醒燕王,我即刻就到。”
“是!”
年轻侍卫快步离去,老者随即拆开新送来的信件。
映入眼帘的文字让他瞳孔骤然收缩,
一股危险的气息从心底蔓延开来,直让他脊背发凉。
出大事了!
“郑国公常茂亡于龙州,京中出六元及第许观者,此人当日反对迁都,引得士林朝野震动。”
老者又将信件反复看了一遍,
确认无误后,才舒一口气,勉强平复心绪。
信中每一件事,都堪称重中之重,甚至惊天动地。
他看向一旁召陆云逸入京的信件,心中顿时有了头绪。
原来发生了这般大事.
想到这里,老者拿起两封信件,又取过早已整理好的一份文书,
快步离开值班衙房,直奔王府后堂而去。
刚步入后院,年轻侍卫便迎了上来,轻声道:
“姚师傅,燕王殿下已经醒了,此刻正在书房。”
“好。”
老者走进书房,一眼便看到桌前单手扶额、闭目养神的燕王殿下。
他快步上前,轻声唤道:
“殿下。”
燕王朱棣缓缓睁开眼睛,抬头看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这么晚了,何事如此紧急?”
“殿下,是十万火急的大事,一刻也耽搁不得!
您快看,这是京中送来的文书,这是驿馆传来的消息。”
朱棣接过两封信件,仅仅扫了一眼,动
作便猛地顿住,整个人陷入呆滞。
思绪飞速流转,几乎是一刹那,信件上的文字便将他拉回二十年前。
一个身形魁梧、满脸张狂的年轻人,
手持长枪,从马背上居高临下地看着他。
“老四,刀虽快,却不如枪好用,若想与我冲阵,先把枪练好!”
画面骤然破碎,朱棣的视线重新落回纸上。
他有了片刻的迟疑,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怎么可能?”
朱棣的呼吸开始急促,胡须的颤动根本无法掩饰他内心的波澜。
从小到大的孩子王,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没了?
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
一旁的老者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
“殿下,节哀顺变,人死不能复生。”
直到这时,朱棣才慢慢稳住心神。
他踉跄着坐回太师椅,手掌微微颤抖,继续向下阅读.
有了先前的消息铺垫,
即便后面的内容再惊天动地,也难以牵动他太多思绪。
此刻他满脑子都是儿时跟着“茂太爷”厮混的场景
老者见状,轻轻叹了口气,走到门口对侍卫吩咐:
“去取一碗安神汤来。”
“是。”
侍卫离开后,老者抬眼望向天空,看着漫天星辰,一时间只觉心神空洞。
“广孝啊,你说.是谁害了茂太爷?”
站在门口的姚广孝回过头来,表情严肃,极细微地摇了摇头:
“殿下,慎言,郑国公乃当朝国公,虽遭流放,却也绝非寻常人能动得了。”
“可他就是死了!”
朱棣的情绪仿佛找到了宣泄口,猛地一拍桌子,破口大骂。
黄梨木的桌子被他拍得轻轻摇晃,
声响在这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殿下,息怒,当务之急是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
臣相信,只要理清京中诸事,郑国公的事也会水落石出。”
姚广孝的声音中正平和,仿佛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让朱棣的情绪渐渐平缓下来。
朱棣靠坐在太师椅上,
往日的威严荡然无存,眼中满是迷茫。
姚广孝面露无奈,上前拿过信件,缓缓开口:
“殿下,京中纵火之人迟迟未能抓获,已让朝廷威信大减。
如今这许观又大放厥词,不难预料,朝野士林定会将他推为出头鸟,
借着他的名头大肆鼓动,明里暗里反对迁都。”
“这个时候,陛下正是孤立无援之际,
您应当上一封奏疏,请求回京陪伴陛下左右,顺便.表明支持迁都的态度。”
“若是有可能,也将迁都北平的提议一并提及,
至于理由,郑国公的亡故,是再好不过的由头。”
“再者,陆大人被急召入京,
足以证明陛下面对满朝文武,已无人可用,这才召边将入京。
这个时候,陆大人的态度至关重要。”
“一旦他能在京城站稳脚跟,
并且拉拢一批人站到迁都这边,局势便会有所好转。
陛下就能借郑国公的死讯做文章,以此震慑某些人。”
“您眼下最要紧的,是将此事告知陆大人,
让他在陛下面前多为您美言几句。
还有先前商议的商贸枢纽之事,也务必让他提及,
有枣没枣,先打一棒子。”
姚广孝自顾自地说着,
朱棣却像是没听见一般,双目无神地坐着。
直到姚广孝说完,见殿下依旧这般模样,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对门口的侍卫吩咐:
“去将王妃请来。”
“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