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5节(2 / 2)

“既如此,那就收起这幅颓态、振奋起来,接下来我就有事务安排给你。眼下田野谷料已经在收,你先引领部曲往乡户诸家将此前约定的谷料收买上来。”

李泰身上还有与县衙约定的近万石粮食的债务,这件事自然越早解决越好。

之前乡户诸家赎买芝麻货单,李泰也搭配着跟他们签订了一些粮食买卖合同。有的人家直接现资买回货单,有的则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布帛,李泰也同意让他们以谷物抵账。

再加上之前单从史家一户就搞来三千石的粮食,偿还县衙的债务已经是绰绰有余。

“明白、明白,仆常勤走乡里,人事物情都有精通,最迟九月中旬便让谷料尽数归仓!”

对于这第一个任务,刘珙也是极为重视,拍着胸口保证道。

李泰最看重的便是刘珙耳目精明,见他斗志昂扬,便又吩咐道:“收买谷料之余,你再走访左近寺庙,访买一批物美价廉的墨料,多多益善。”

刘珙虽不明白收买墨料做什么,但也并不多问,一并点头应承下来。

招揽了刘珙、将事情略作安排,李泰才终于有时间回到庄园自己的居舍歇一口气,刚刚坐定、肚子便咕噜噜叫了起来,这一整天的奔波,到现在已经是饥肠辘辘。

他刚吩咐仆员去作餐,抬眼便见到一身戎服周长明和李去疾从门外走进来,便笑语道:“你们两个口福不浅,我刚吩咐厨下蒸一尾豆豉肥鱼,你们就来了。乡团聚整事情做好了?”

两人闻言后便点点头,李去疾入前回答道:“郡中诸乡团士籍已经点册完毕,计兵一千六百三十四人,分五都督领,秋收之后,便可赴防集训。”

北魏末年为了平定四方不断兴起的叛乱,放开了对民间私曲武装的管束,募兵三千可授别将。

等到东西分家、后三国时期,统兵兵长的名号便越发的泛滥。都督、帅都督这样的加衔职号,彼此之间权力大小也有着极大的差距。

比如崔訦同样有着帅都督的加衔,但周长明这个帅都督显然是不具备京兆尹那样的权柄,仅仅只有调度武乡郡内乡团的权力。

即便如此,周长明从一个戍主骤然被提拔到帅都督,能力和经验也都远远不足。

因此李泰便把李去疾这个能力最优秀的亲信借给周长明,帮助他进行乡团的整编和管理,另有几名精悍部曲,同样在郡乡团中担任骨干。

一千六百多名乡兵,虽然比不上那些北镇大军头的部曲数量,但却都是精壮乡兵,这还仅仅只是一郡之地第一次的整编。

经历过邙山之战的惨败,北镇军头里也罕有能够一下子拉出这么多私曲精兵的,可见未来关陇豪强在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取代北镇军头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李泰示意两人入座,又望着周长明笑语道:“几名下属都督,能不能恭谨事上?”

“我本乡里下戍,哪有威望统合这么多群众。幸在郎君借势借力,又有史恭这个极好样板,诸都督也都能听从军令,不敢质疑。”

周长明咧嘴一笑,想起史恭那毕恭毕敬的模样,越发佩服李泰整治乡豪的手段。往年虽然同居乡里,他也不算是卑下乡人,但彼此乡势差距悬殊,史恭对他也少有正眼看待,哪有如今牵辔扶鞍的恭敬。

有了这样一个榜样,其他乡豪都督纵使不乐周长明位居其上,也都不敢直白的表露出来。

“这就好,眼下势位还谈不上稳固,今秋大阅是一个关键时期。诸赏格都督若不能统御有术,大阅之后便会直接裁汰一批。”

这消息是李泰从若干惠口中得知,一则宇文泰需要的终究还是统御有方的合格将领,二则也要照顾北镇老人的情绪,因此对关陇豪强的整编采取的是一拉一打的节奏。

周长明听到这话,也不免紧张起来:“但今乡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集训参阅的资粮不足,恐怕会影响到大阅中的表现……”

第0058章 筹措军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的供给无疑是军队维持的最关键因素。

听到周长明这么说,李泰也不免皱起了眉头:“不是说郡里拨给粮秣?”

“是这样的,原本郡中应给乡团两月粮秣,以供秋后集训并大阅所耗。但不久前,有陇边清水氐胡内迁华州,需在今岁妥善安置,便要削乡团之廪以输之。所以今秋阅礼,郡中只能拨给一月之粮。”

李去疾开口解释道,他近日跟郡府交涉良多,才争取到这样一个结果。

李泰先前还不无幸灾乐祸感慨乡户们倒霉,却没想到氐胡内迁还带来这样的影响余波,顿时也欢乐不起来了。

今次入迁华州的氐胡,有几千家、数万多人,对个人而言自然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但对一个政权来说,其实也不算什么。

就这样的迁徙安置量,居然就能逼得大行台更改之前的度支计划,把本该拨付给乡团的粮食转拨给氐胡,足见西魏这个盘子有多浅。度支财政上少有变数,就要进行大动作的应激调整。

关键别处必然也有支出,为啥要动乡团的廪食?说到底,乡团虽然初步整合起来,但其战斗力和实力仍然不太受大行台的重视,而这些氐胡之前的跳闹却闹成不小的麻烦。

武乡郡的乡团虽然不是李泰的直属力量,但却是目前为止,他唯一能够插手进行深刻影响的一支关西武装力量,心里是存着不小的期待,对乡团的组建和战斗力的形成都颇为上心。

现在突然出现整整一个多月的粮食缺口,李泰自然也是烦躁不已,越发觉得宇文泰真是抠抠搜搜,一千多人的军队你都养不起,还争霸个屁!滚回老家种地吧,种地你都比不过老子!

但心里吐槽过了,该面对解决的问题还是得解决。

一千六百多人的队伍,一个月需要消耗多少军粮。

南朝《宋书》有记载一则东晋时期的故事: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过泰之戏,日廪五斗。

说的是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每天七升口粮就捐身赴难,宫廷中过于奢侈的杂戏伶人每天就给五斗的粮食,实在是不应该。

可见每天七升口粮对一个士兵而言,已经是非常低的供给量。如果保证士兵整日的消耗获得足够补充,每天给粮一斗算是比较合理。

一个士兵一月口粮需要三石,一千六百多人一个月的消耗,就是足足五千多石的粮食缺口!

“那你们可想到解决的对策?”

李泰虽然为此心忧,但也不想把这个麻烦招揽上身,且不说他根本没有这么多粮食,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全都拿出来填补这个缺口,除非宇文泰肯把这些乡团划给他做私军。

老子是志做的卢,又不是志做赤兔!贺六浑好歹还是我老大哥,你黑獭算个啥。

“之前我已经共几位统兵都督商谈告急,希望他们能够高义输助。但除了两位旧都督,新晋三位都是输官受赏,各自户内储蓄也都不丰厚,勉强只能凑出一千两百石杂粮。”

李去疾开口说道,这段时间乡团整军,对他而言也是一个颇为困难的考验,从造籍点册到物资筹措,各种大小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妥善解决了,有的则实在力有未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