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0节(2 / 2)
整支仪仗队伍东行数里,抵达一处高出平地数丈的土塬,便是大阅的主会场。
先一步抵达土塬的禁卫、中军早已经将土塬团团围住,土塬上也摆满了各种典礼文物。李泰等公府仪仗在陂塬左侧列阵,南侧则是诸州军伍,也早已经阵列分明。
将要破晓的晨光中,旌旗林立,黑压压的阵伍铺满此处空间,几乎一眼望不到尽头。
随着东方曙光冲破云层,广场四周鼓角声再次大作,西魏太常卿卢辩并诸礼官次第登台,先作祷告之礼,然后开始宣读西魏皇帝诏书。
李泰站在高台侧方,侧着耳朵细听,也只能通过晨风吹送来的些许声调勉强听到一些声辞,料想阵列更远处的将士们大概也只能见到一个大官站在高台上声嘶力竭,却不知道究竟在喊叫什么。
不过等到台上宣读完毕,校场各处又有礼官再将诏书内容宣读一番。李泰看到这里,不免便考虑要不要搞个扬声器出来。不过凭他物理机械水平,顶多也就卷个喊话筒。
诏书的内容古典晦涩,虽然能够听到,但能解义者却甚乏。李泰听来也是一知半解,大意应该是“兄弟们、我太难了”“总有刁民想害朕”“大家替我弄死贺六浑、分钱分权分女人”之类。
等到诏书宣读完毕,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时辰,之后的礼程便加快进度,西魏太子元钦登台,将代表着权力的节钺诸物一一交付给大行台宇文泰,这是在内外诸军面前再次重申大行台权威不可动摇。
李泰等公府卫官们也都纷纷下马,护从诸公近前观礼,但因站的太近被高台遮挡视线,也实在看不到什么。原本还想就近一览宇文泰风采,瞧瞧自己要克的人具体长什么样子,结果只看到一排甲士双腿。
宇文泰在接受礼器之后,太子元钦便被礼官导引下台,往后方帐幕之内坐定,那提线木偶一般的顺从模样,不免让观者更加感慨西魏皇权的暗弱。
等到宇文泰接过主场之后,礼官再次唱名,诸公、开府依次登台,从宇文泰手中接过代表各自权柄地位的礼器。
李泰也趁着高仲密登台之际,站在土塬的边缘远远看了一眼这位西魏霸府权臣。宇文泰身着玄甲披风,扶剑端坐案后,身材相比真正魁梧高大的将领、大约只是中等,但胳膊的确是挺长。
除了荣誉性质的诸大将军号,如今西魏军方级别最高的便是诸大开府,后世的六柱国如今也多是开府级别。
这一场授权、分权,除了场面庄严的仪式感之外,也反映出了西魏政权的权力本质:宇文泰虽然架空皇室、拥握霸权,但他也做不到乾纲独断,仍然需要将手中的权力下放给诸开府大将,共同维持西魏政权的统治。
并不负责统军的诸公过场之后,便也都纷纷退到幕后,陪坐在太子元钦左右,于帐幕中欣赏接下来的大阅流程。
但诸开府在获赐权柄之后,便各自引众归部,进退皆有鼓声助威,在诸军面前耍开的威风远非高坐帷幄之内的诸公可比。
阳光渐渐升高,李泰持殳站在帐外,在这十月晚秋里竟然渐渐感觉燥热起来。
一则是心里受此气氛感染,好像在下边、不想在上边。二则身上这漆甲虽不沉重,但也密不透风,特别甲具表面漆黑吸热,前后帐幕遮掩、风声不起,阳光下暴晒的滋味可想而知。
时间很快到了正午,诸开府各自归阵,冗长礼节过后,终于到了让人期待振奋的阅兵时刻。
伴随着浑厚的鼓声,率先登场的是三千名具甲骑兵,数将分领队伍,自集结地策马出营,仿佛一座硕大的钢铁浇铸的堡垒,缓缓向场地中央移动。
伴随着鼓声的节奏,这一支重甲队伍也在变换着阵型,特别当鼓声激亢、重甲冲锋起来的时候,雄浑的马蹄声压过了荆原上一切的杂音,天地间唯此一声响彻云霄!
邙山之战结束后,整个关西无论在仕在野都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氛围。可是随着这一支重甲骑兵登场,上下看客们心里一些负面的阴影也渐渐被驱散消除。
随着重甲骑士们行至高台,宇文泰更是直接从座位上站起,行至土塬前方,俯瞰着这些重甲精锐,突然振臂大呼道:“大义煌煌,贼不足惧!”
这显然不是即定的礼程,待宇文泰喊出这声,台上台下都有些混乱,片刻后下方阵列中才有将领敲甲呼喊回应道:“为大行台战!”
声音先是参差不齐,过了好一会儿才变得整齐起来。
站在后方帐幕前的李泰听到这番喊叫对话,心里顿时乐起来:人家孝武帝那么跟高欢闹别扭,高欢都还把他当小宝贝儿,来到关西就被你宰了,你咋好意思这么喊?
第0066章 荆原田猎
自大阅开始后,荆原上便竟日鼓声雷动,各种军阵演练精彩纷呈。常常有将领因为操练士伍出色,当场接受奖赏。
西魏财政虽然捉急,但宇文泰之前也集聚了许多乡豪资货,在这重大典礼上绝不吝啬,变着花样的赏赐诸将。
诸将获赏财货还在其次,关键是当着内外诸军、几万双眼睛面前登台受赏所获得的荣誉感,这是多丰厚的物质奖赏都不能代替的。
李泰作为公府卫官,在大阅中参与度实在不高,完全没有下场表现的机会。
其他观礼的公卿们早在大阅第一天之后,便陆续离开荆原返回长安,就连那西魏太子元钦,之后几日也只待在防城不再露面。
本着观察西魏军队战斗力的想法,李泰倒是每天都会到场,但也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宇文泰大肆收买人心。
看到那些受赏的将领们感激涕零、一副誓为大行台效忠的模样,他心里也不免频生吐槽:你们到底激动个啥,这些财货不还是之前你们上交的?拿你们的钱收买你们的人心,这买卖真是划算!
抛开这些羡慕嫉妒的情绪,几天观礼下来,李泰也并非全无收获,起码对目前西魏的军事力量有了一个比较直观具体的了解。
今次参加大阅的内外诸军,大约在五到七万人之间。这倒也并不是西魏目前所有的军力,像独孤信、李远等同样位列开府的大将,便因为各自防事重要、没有参加此次的大阅。
参阅的军队中,鲜卑部伍大约在两到三万,包括邙山之战剩余的六军将士和北镇诸将各自部曲。
这个数量单独来看,还算比较可观,但放在整体、却已经不占绝对的优势,跟之前相比,也是大大的缩水。
大统七年,宇文泰整编六军,可以说是从接掌贺拔岳部伍开始,数年如一日的勤恳才积攒下这么一批精锐力量。一场邙山之战,六军几乎只剩下一个框架空壳。
虽然这些鲜卑老军在人数上已经不占优势,但其士气和战斗力的体现,还是稳稳压过那些乡团武装一头。
毕竟未来关中府兵再怎么彪悍,总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跟这些职业的鲜卑老卒们相比,眼下还是不足争锋,无论是战场经验还是武装水平,都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李泰旁观总结,对于宇文泰整合关陇豪强的思路和步骤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的态度上,眼下的宇文泰都还在将鲜卑老卒们当作维持西魏政权统治的绝对主力。
这些鲜卑老卒们拥有着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在大阅中所受到的关照也更多。这无疑更拉近了他们这些普通军卒在心理上和宇文泰的关系,大行台终究还是把他们当做自己人。
部伍锐减的事实,也能唤醒这些鲜卑老卒的危机感,让他们意识到只有牢牢围聚在大行台周围,才能避免被关陇豪强们反扑欺凌。
至于关陇豪强们率领的乡团武装,人数虽然更多,但彼此间明显的差距也能让他们继续保持敬畏,起码眼下未到变天的时刻。
大行台亲自临场监督大阅,不断的分赏乡团兵长,也让这些统率乡团的豪强们的上进心变得更加炙热,对美好前途的想象变得更加具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