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75节(1 / 2)

无才之人,也只是马齿虚长,不堪重任,也只是偷禄之贼。我并不觉得年齿资望是限人上进的至理,阿叔当年担当重任时,年资也不算丰富吧?如今仍把我作顽童视之,我心里是有几分失落,盼望能为父兄分忧……”

宇文泰听到这话后便微微一笑,抬手指着他问道:“那你倒说说,把你使任何处,才算不冷落这一份壮志勇气?”

宇文护闻言后顿时来了精神,连忙叩地说道:“河东交战勤密,丈夫不患无功。我亦族中成年的壮丁,若能出事河东,守则立治,攻则杀贼,铁血历练,才能洗褪生涩啊!”

宇文护这份勇于事艰的勇气,宇文泰倒是很欣赏,但在想了想之后还是摇头说道:“当年存亡未卜、没有退路,不免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今已经基业小具,更需要稳中求胜。

家计前程,并不需要你以命相搏,户里亲属唯此几员,折去一个都是断我臂膀。河东恶战之地,你不可轻去,仍需观情学事、养成格局。”

宇文护听到这话,心中既感激又失望,只是低头涩声道:“终究还是我才力未足,仍要沉寂羽翼之下。但此事计出李伯山,我实在不想拾他余慧,无为少年笑我智穷!阿叔如果有心用我,我更希望能入州郡募练军伍、修补军容。”

宇文泰闻言后便哑然失笑,指着那份他仍未视阅的文书说道:“李伯山具计之中,便有征募事则。疏浚洛水,勾连上下,水利精营,整聚乡团,以此为本,养军足万!”

宇文护听到这话,眸光顿时一亮,这才展开文书细细阅读一番,看完后又消化良久,眉目间显露出几分挣扎,过一会儿才苦笑道:“此文计划翔实,似有贤士当面指点,据此不患彷徨。

阿叔前问我有没有信心,实话实说,的确没有。而且我也不信李伯山能够依此落实,乡情、水利、聚资、养兵,每一项拿出来都是长足的事业,还要协同共进、短年见效,已经繁杂的超出人力了……”

听到宇文护这回答,宇文泰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还是耐心说道:“成或不成,总需一试。如果觉得智力未逮,可以将李伯山借使辅佐。”

宇文护听到这话,便又将那计划书翻看一遍,但还是叹息道:“如果方略确实可行,何不直用于渭水?渭水才是关中心脉,若能于此干流见利,益国远比洛水更大啊!”

“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唉,我再斟酌,你先退下吧。”

待到宇文护离开,宇文泰又拿回那一份计划书,仔细勾读批注一番。

的确如宇文护所言,这一份计划书看起来翔实有据、包罗诸多,论证推演看起来都扎实可信。

但也正因此,反倒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一切结果都推导的太完美,可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错,整个过程都会出现大问题。

比如说,这一份计划书中完全没有引入再同东贼交战所引发的变量,一旦两国大战再启,那这看似完美可行的计划就成了一纸具文。

宇文泰倒是可以确定,他自己的确是被打怕了,近年之内都没有大举东进的想法和意图。去年一战,六军折损大半,诸将部曲也都损失不轻,即便想打也没有那个实力。

可问题是,东面是什么想法、什么行为,他控制不到啊!

为了一个寄望于敌人给不给发展机会的计划,将一名要员才力浪费其中数年之久,这值不值得?

而且宇文泰眼下也的确找不到一个良选,因为既要考虑才力够不够用,还得考虑一旦计划见效、会给关西势力格局带来怎样的改变。

所以他是打算将这个计划交给宇文护,即便做不成功,几年时间历练下来,各方面的才能也可以得到一个充分的历练,来年可以更放心的使任一方。

可宇文护明显的意不在此,这就让他有些为难。

再好的计划如果没有合适的执行者,那也只是空文,但这计划勾勒的前景又让宇文泰舍不得将之放弃。

“要不然,就试一试吧。成则可喜,不成也是驯才,此子倒也值得。”

沉吟一番后,宇文泰便提笔书写一道命令,中间仍不免笔顿几次,可当视线落在那计划书上时,便又继续写下去:“李伯山,你可不要让我失望啊!”

李泰自不知有关他的任命能让宇文泰这么纠结,计划书交上之后,他已经开始在心里构思初步的人事调度问题,接连几封书信发回乡里,让乡里诸员筹备起来。

宇文护返回后便来见了他一面,告知骊山事情已经解决,不必再为此担忧。

这自然是一个好消息,李泰放心之余也好奇宇文护要怎么搞赵贵,但宇文护也没有就此多说。

没了这一份滋扰,李泰倒也不必再留宿台府,当即便跟宇文护约定来日入乡向他介绍一下印刷产业,自己便也收拾收拾下班回家。

可他这里刚刚到家,家人便呈上一份书信,竟是开府李虎邀请他前往长安做客。

李泰看到这份邀请函便有些奇怪,难道李虎也打算认亲喊他大叔?

第0121章 沙门富庶

长安城郊,出现一支两百多人的骑士队伍,弓刀俱备,行止整齐。

世道不靖,哪怕京畿周边都盗匪流窜,民众们为了自保,往往都要结伴出行。但如此规模的精壮队伍和武装水平,还是并不常见,引得道左行人纷纷侧目,猜测又是哪一位典兵大将奔赴京畿?

队伍中,李泰策控着宇文泰赐给的那匹河西良驹,感受到左近行人那敬畏警惕的目光,心情颇感欢快。

时至今日,他也总算是稍具出门耍威风的资本了,不至于再被人轻易的埋伏袭击、追撵的狗一样逃窜。

这一支两百多人的随从卫队,还是以他家庄园中的部曲壮丁为主,并搭配了数名贺拔胜留下的精锐老卒担任队主兵长,日常训练勤勉、方法得当,气象已经颇为可观。

至于队伍所携带的武装,则是近日从一些河东家族手中采买到了一批,弓刀铁甲都数量不少,起码不必再如之前那般拿寻常猎弓充数。

能采买到这么一批军械,同僚裴汉和薛慎出力不小。大行台虽然不严禁民间发展武装,但成批量的购置军械武装,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就连贺拔胜的部曲们在主公去世、不再参与一线的河防军务后,前所配给的甲刀军械都要归还行台。

李泰一次性的采购了五百张劲弓、五百柄佩刀,制式的马槊和两当铠各百,这都是他庄园现有的生产水平所达不到的。一般乡豪武装也都鲜少作此大规模的采购,价格同样不菲。

也是得益于之前李穆前往墨曹官署威胁那一通,结果李泰在台府毫发无损的不受影响,让同僚们意识到大行台对他的赏识只怕还要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有了这样一个绝对的背景靠山,待遇自然不同。当李泰提出要购置一批军械的时候,裴汉、薛慎两人也都热情回应帮忙联络。

这一批军械也都定价公允,没有溢高来卖,且品质不低,虽然搭配了一部分旧物,但也保养得宜、并不影响使用。

但即便如此,李泰目下的储蓄也远不足以支付这一笔数量不小的资费。

他庄园效益虽然不俗,但开支也大,龙首原上的庄业还要持续投入,又多了两千多名贺拔胜的部曲要供养,更不要说还有乡里渠盟那一摊事务,的确是没有太多的浮财储蓄。

河东那些家族之所以肯赊贷给他,准许他分批付款,除了裴汉、薛慎两人作保游说之外,大概也在于他们挺看重李泰的潜力。

总之,李泰手头刚刚宽松一些,转又背上了一笔虽不沉重、但也数量可观的债务,这负债运营的简直无缝衔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