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38节(1 / 2)

这样的场面,李泰不只经历过一次,不过之前太子对他的示好拉拢还有一点要向老丈人宇文泰示威的意味,但今次显然是更多针对李泰,眉眼神态间颇有惋惜之色,估计是懊悔于之前没有正经对待拉拢李泰这件事。

他这里未及开口回答,独孤信便也跨步而出,指着他向上席太子笑道:“李伯山本就食禄之臣,领事于国,无谓蓄于谁人门下,国用壮士则国运恒昌,他若有负邑禄,即便并无私门之义,太子殿下亦可责之杖之。”

太子听到这话后有些尴尬的笑了笑,他这样身份的确不太适合说出刚才的话语,唯是这李伯山事迹太过动人,让他忍不住想象若在对方发迹之前便收作心腹,如今绝对可以成为东宫门面担当。

稍作停顿后,待到帐内众人皆已落座或列定,太子才又望着坐在下方的杨宽微笑道:“华山公,有劳了。”

杨宽闻言后便自席中站起身来,并从立在一旁的侍者手中接过一份敕书,然后他便手持敕书转望向李泰说道:“李开府请出列入前受敕。”

此言一出,李泰脸色便微微一变,而坐在上方的宇文泰双眉也不由得皱了一皱,然后便将眼帘垂了下去,但眸中却是精光闪烁,视线缓缓于在座众人身上缓缓移过,尤其对独孤信更多望了两眼。

敕书先是将李泰的功绩夸赞一番,旋即便直接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将李泰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同时封爵西河郡公,食邑一千八百户。

这样的封赏,算是直接将各项拉满了,郡公、骠骑、开府,算是当下西魏文武大臣的顶配。唯一还有点不足的就是食邑在郡公这一级别封爵当中还有点低,不过这玩意儿本来就是虚的,西魏立国至今,还没有谁从封邑中领到过一点实惠呢。

李泰大统九年入国,仅仅只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到了如今的大统十二年,便从最初的一介白身而获得最高的官爵。这样的升迁速度,简直是把火箭都给远远的甩在了后边。

但谁也不能说这样的封赏没有道理,在实实在在的功劳面前,也只能承认这是不折不扣的实至名归。

得此殊荣封赏,李泰心中却仍有些疑虑,因为就在来时的路上,宇文泰还不只一次跟他提过待到入朝之后的封赏问题。换言之如今这个封赏结果,根本就不是霸府所做出的决定,而是由朝中拟定出来。

这可就有点尴尬了,虽然说李泰有功当赏、也完全配得上这一份荣誉,可由谁进行封赏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虽然说封爵敕命俱出君王,但今军政大权俱归霸府,皇帝如果想把虚的转化成实的、打破当下的政治默契,一旦未遂可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心中虽然有些迟疑,但李泰也是不敢众目睽睽之下悍拒敕命,当下可不是傻呵呵摆姿态搞站队的时候,老子在外拼死拼活立下大功,难道回朝来还得操心你们霸府和朝廷之间的龃龉矛盾?

他在叩拜谢恩并接过敕书封命之后,忍不住又望了独孤信一眼,但独孤信将手摆在案上竖起手指对他轻轻摇了一摇并又轻轻敲了敲桌案,表示他也并不知情但觉得无甚大碍。

李泰手捧着敕书退了回去,心中在思忖片刻后便也觉得朝廷绕过霸府搞这样的操作,重点也并非是要拉拢示好自己,毕竟这封爵加官都是在常规范围之内,甚至就连虚封的食邑也都没有滥给。

所以朝廷做这样的行为目的首先便不是让李泰感恩,而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话语权。

这也算是一种比较慎重的试探,在封赏尺度和程序上没有一丝违规,你霸府就算想挑错也挑不出来,只能默认这样一个结果。

但对其他人而言,则就意味着原来朝廷恩赏并不只出于霸府,朝廷在这方面仍然是有着不小的话语权。

不过让李泰比较无奈的是,此战功臣又不止自己一个,为什么选了他来给霸府上眼药而不是韦孝宽?

东魏大军撤走之后不久,李泰部伍还未完全撤离东魏领地的时候,朝廷便欢欣不已的派遣使员前往玉璧城对韦孝宽进行册封,同样也是郡公骠骑开府拉满。

派遣前往玉璧城的使者两人,一个是长孙绍远、一个名为王悦,这两人一个出身长孙氏、一个出身京兆王氏,又都担任着霸府官职,身份上可谓是完全体现了朝廷和霸府对韦孝宽这个大功臣的关怀体贴,并没有说一定要借此把韦孝宽逼入哪一方政治势力当中。

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希望韦孝宽不要受国中各种情势纷扰,只需要安心留守在玉璧城中为社稷守住东大门。

但对李泰自然没有这样的战略考量,他势力所分布的陕北之前本就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借他来达成一些政治意图也不必担心会对国防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而且,策划者可能也是猜测到霸府需要炒热李泰来消除一部分韦孝宽在事件之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随着李泰热度变高,那么近期围绕他有关的事情当然备受关注,同样也容不得有什么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这一波,属实是发力有度、时机巧妙同时还预判精准,既强调了朝廷的话语权,又让霸府无可奈何。李泰偷眼瞧到宇文泰脸都有点发黑,可见这会儿心里也是郁闷的不轻。

这样的手段风格,明显不是太子这个作风轻躁的小中二能够做出来的,李泰脑海中不由得便浮现起那只在朝会典礼上见过几面、感觉比较陌生的皇帝元宝炬。

据说这位皇帝当年也以刚强著称,如今却是全无棱角、甘当傀儡,但现在看来,谁也不甘心束手待毙,见到机会还是想把握一下。只不过如今大势所趋,纵有什么巧力反抗,也都是绵软无力。

此间停留了一个多时辰,将近傍晚时分,长安禁中又遣谒者来问大行台几时入宫觐见,并表示皇帝陛下已经在宫中设下宴席专以款待宇文丞相与凯旋功士。

“今日天色已晚,实在不敢再入宫滋扰宸居。此间帐幕席窝俱全,便且留宿一夜,明早再渡河趋拜。”

宇文泰先是站起身来行出帐外,帐内众人也都纷纷跟随行出,但他站在帐外看了片刻距离日落还有段时间的日头,竟然一边说着一边又走回了帐幕中。

其他霸府属官们见状后,自然纷纷跟随大行台归帐,而在场那些朝士们则就有些尴尬,有人也重新归帐,有人则凑在脸色变得不甚好看的太子身前,也有不少犹犹豫豫不知该傍何处。

李泰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有些好笑,他倒不必操心自己要去哪里,径直走向一旁袖手旁观的丈人独孤信。

第0424章 大婚在即

瞧着此间群众犹豫不决,这尴尬的场景想必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独孤信并没有继续在此等候,而是示意李泰跟上自己,往西侧一片营地走去。

两人行出一段距离,迎面便见到李虎正率一队部曲策马行来,独孤信侧立于道左,向着李虎抱拳笑语道:“文彬兄将要何往?”

李虎翻身下马走向两人,视线望了望大行台所在营帐后叹息道:“大行台此夜留宿渭北,须得增调人马于此防卫,你们两位这是要何往?”

独孤信闻言后便笑语道:“些许杂事,交付部属督将即可,何劳文彬兄亲为。此番归京还未及入户访问,适逢今日共在此间,正打算引儿郎同往访你略话别情呢。”

李虎想了想便退回部曲当中,将一道符令递给部将并吩咐一番。大行台即便留宿于此,也自有亲卫仗从,即便是长安调来人马也只会安排在无关紧要的外围。李虎不过是不想面对那尴尬的场面,找个借口离开罢了。

他又将两人引入自家营帐中,彼此刚刚落座,独孤信便忽然长叹一声,旋即便指着李泰对李虎说道:“现今外界对此儿郎赞誉颇多,但我却想请文彬兄代我规劝几声。此徒自恃少勇,丝毫不顾念自身的安危,竟连刘丰生那种悍贼都敢直面力搏!此徒若真可作轻易搏杀,故年国中诸多名将对垒,安能有他偷生之地!”

李虎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黑,瞪眼打量独孤信片刻,想要辨识一下这家伙究竟是说真的还是在向他炫耀?

独孤信又转头望向李泰沉声道:“你也不要因为一次行险侥幸的成功便心存沾沾自喜之想,人间可夸勇力者不乏,刘丰生更是其中的翘楚。今日引你来见陇西公,就是要让陇西公讲一讲此徒旧日事迹,洗掉你心中的轻狂念头。”

李泰闻言后连忙点头恭声应是,心中也不免感慨老丈人对自己确是体贴入微,的确他在从东魏返回之后,整天都是听着各种人对自己的各种吹捧,心态也无可避免的变得有些浮躁,的确是应该接受一下思想教育。

“刘丰生此徒,的确可以称得上西土悍类,所恃者不独徒众精勇,更兼……”

李虎见独孤信神情语气都有些严肃,便也暂时压下心中的不适之感,一边回忆着一边将自己旧年同刘丰在灵州交战的事情讲述一番,等到末了便望着李泰忍不住感叹道:“日前得闻此徒竟然被伯山斩杀,实在让我震惊不已。倒不是自觉伯山你志力不及此徒,但他终究戎马多年、成名日久,实在很难轻易胜之。”

李虎这一番评价倒也不是为了给自己开脱而刻意夸大其辞,讲完这些后又望着独孤信说道:“如愿大不必对儿郎如此苛刻,别家户里有此近亲少壮,都要喜不自胜。伯山他智力卓绝、识度超人,近日京中时流言谈论及此事,无不称羡如愿你户有琼枝、得栖凤凰呢!”

独孤信听到这话后也不再板着脸,很快便笑出了声,并又指着李泰说道:“诚如陇西公所言,若是别家儿郎几分类你,他亲长自是喜乐不已。但是伯山你呢,却不可轻说没了进步余地,仍需戒骄戒躁、再创新绩。就连陇西公闻你收斩刘丰生都震惊不已,可知只要肯努力,旁人眼中再如何困难的事情也绝非不可实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