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61节(1 / 2)
李泰这个挂逼对后续事态走向有所先知,虽然有的地方已经在他影响下发生一定的改变,但大致走向还是能不失预判,故而对大行台提出的这一设想是有自己判断的。
但他也非常想听一听于谨对于此事的看法和分析,看看这位时下第一流的军政人才对于局势的判断如何。
待到其他几名将领发言完毕,于谨才站起身来,但在回应大行台之前,他先将视线望向李泰并正色道:“请问李尚书,能否确言三百余万石资粮可在五月中旬内足额入仓?”
李泰闻言后便点头应是,这些粮食除了已经交付地方官府解运的之外,其他的多数也都在自家分布各地的粮仓中,就算州郡运力掉链子也有其他的补救途径,他当然能够确定。
得到李泰肯定答复后,于谨神态就变得轻快喜悦起来,转向堂上大行台作礼道:“臣为主上贺,受命以来府中上下无不以匡扶大统为己任,奋力再三、不惧恶战,终于天夺巨寇、兴继有时,若能夺河阳而进河北,扫灭伪朝,旋破晋阳,此功天下独壮!”
宇文泰听到于谨的亢奋进言,一时间也有些激动的坐正身形并疾声说道:“大将军也觉得今时乃是奋进良时?”
于谨闻言后又重重点头道:“若天下形势据此继续发展,贼愈乱而我愈壮,臣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裹足不前的理由!如今便可收四方甲马于营,待诸处粮秣尽数入库后给使诸军,五月末时便可出陕东去……”
李泰本以为于谨会有什么别出机杼的思路和想法,但初听其言也是有点盲目乐观,开始还有点失望,但听着听着便觉得有点不对。
虽然其人所言尽是赞同大行台兵向河阳,但特意把出兵的时间和节奏讲得很清楚,或许可说其人奏事具体,但一些时间点上又恰好切合后续一些时势转变的时间。
于谨当然没有先知之能,但李泰细听之下便听出他是有拖延之意。
人过于盲目的乐观,往往是因为信息量接收不足,以及有失理性的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并刻意忽略一些不好的变数,便是宇文泰眼下这种状态。而上一次犯这种症状的时候,还是邙山之战前夕。
于谨未必明知后事,但却能肯定随着时间拉长,河南方面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变化,而有了这些新的变化,对局势的认知必然也能更加清晰、少犯错误。
至于直接否定大行台进攻河阳的构想,且不说能不能够拿得出有说服力的论据,即便是能以理论胜,但抛开道理不说,也等于指着宇文泰鼻子说你连高欢的儿子都不如!
“可若这般按部就班调度人事,待到诸军人马聚齐始出,最快也要将近两月时间,不如简约调度、先遣一部奇兵东出……”
等到于谨讲完,又有将领忍不住开口说道。
不待于谨作答,李弼便先开口道:“大义所趋、大势所向,胜负岂决于倏忽?旧者邙山一役便有失冒进,如今贼情崩溃,更宜谋而后动、镇定出兵。”
讲到邙山之战,宇文泰便心下一凛,连连点头道:“李太尉所言正是,谋而后动、镇定出兵,切勿轻率冒进。”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邙山之战的教训可比被蛇咬惨痛得多,而且时间还远不足十年,提起这件事对西魏众将而言都如三九天里兜头一桶冰水,再怎么热血沸腾也得冷静一下。
第0469章 整军待发
今天的军政会议倒是取得了比元月那一次更大的进展,既确定了霸府一笔新的可观进项、可以作为接下来军事计划的物资基础,又达成了一个进取河阳的军事计划。
尽管这个计划达成的有点勉强,特别于谨、李弼这两大佬就算谈不上阳奉阴违,起码也有略作拖延、且作观望的想法。
会议结束之后,李泰方待邀请若干惠到他署上坐一坐,并且交流一下他对接下来局势变化的看法,因为他看得出若干惠对于进取河阳是比较上心的。
无论在公在私,李泰觉得都有必要跟若干惠谈一谈,最好说服其人哪里都别去,起码今年老老实实留在关西。
但若干惠如今官居外军大都督,军务最是繁忙沉重,诸州郡乡团人马集聚调度都需要外军军府负责执行,自是没有时间在台府中久留。李泰只不过留下来跟直堂记室沟通了几个细节问题,等到再走出来时,已经不见了若干惠的踪影。
于是他便吩咐属员往外军军府告知若干惠一声,自己则共赵肃、王子直等下属回到西直堂,交代了一下后续物资交接和入库等各项程序,确定此间吩咐周全,这才离开台府,往后军军城而去。
虽然李泰接手后军时间不长,且中间还穿插着为了婚礼而请假许多天,但后军军府在他的管理下,还是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这其中最为直接明显的,便是原本后军军城杂乱无章的布置、空间利用效率极低,但在李泰接手军府后,这一情况很快便获得了扭转。
城中街道横平竖直,居民坊区井然有序,家家户户都拥有了固定的起居空间。之前许多因为城内空间不足或是其他原因而不得不拖家带口、宿于近郊荒野的城民,也终于得以入城定居下来。
城居环境得到改变,除了李泰自掏腰包的大搞营建之外,也在于之前一些弊病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这座兵城虽然不算大,但容纳几万人生活还是可以的,可之前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规划建设,再加上众多督将私曲在城中圈占各个便利地段,以至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甚至许多城民都不得入城。
李泰入主军府伊始,便驱逐了许多中上层督将,他们各自从属的私曲自然也都被一扫而空。当重要的岗位都换上自己人之后,许多事情做起来都顺利得多。毕竟很多问题,到最后其实都是人事问题。
李泰刚刚在军府前堂下马,留守的防城大都督李穆便迎上来,顺便汇报给他一个消息,那就是宇文护正在府内等他。
李泰也并不急着前往相见,而是先入直堂,将今日台府中会议的精神向诸将略作传达。进取河阳这个军事目标暂不遍告诸军将士,但诸军聚集备战的工作现在便要开始做。
后代要发动一场战争,需要准备的前期工作还是蛮多的。早在年初的时候,诸军府便增加了新的训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在平野大川之间行军、营宿、阵列等各个项目。
若是之前仍以镇兵为主体的军队,训练的内容倒是不需要如此细致改变,但今军中营士主体已经换成了关西儿郎,就算他们也有一定的行伍作战经验,但在河南那种地势一马平川的地方作战经验也是不足。
特别西魏军队主体虽然发生了改变,但东魏却仍沿袭旧态,拥有丰富强悍的骑射离合冲杀经验和能力,在河南这种地势情况下更能发挥其优势。
之前的训练思路是以投入河南作战为前提,许多训练都以平原作战为主,重视步兵宽大阵势的开合整却以及骑兵的进退配合。
针对关西儿郎骑射普遍弱于镇兵的情况,再结合后世隋唐府兵作战特点,李泰还提出了新的训练内容,即就是步兵加以骑行训练,通过战马提高其机动性、快速投入战场并进退转移,重甲长刀的重步兵结阵。
骑兵的威力谁用谁知道,李泰接纳贺拔胜旧部、又在陕北追剿稽胡练兵,尤其是在陇右获得三千子弟兵之后连晋阳都能出入自如。
讲到骑兵的战术战法,他还远远谈不上个中高手,哪怕是奔袭晋阳那一系列的战事,也多是因时趁势,真正平野中势均力敌的交战仍然不多。
但当下精通骑兵战法的将领却是不少,而且各有特色。李泰自知好运气不可能一直眷顾自己,加强自身军事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战术的威力和选择,最直接的方式当然就是装备升级。
他之前便有运用斩马刀等长刃大刀的尝试,但是因为军械质量的问题收效不算太大,反而给战场上添了许多隐患变数。
可是随着在晋阳宫中俘获到众多的技艺高超的工匠,又让这件事有了更进一步的空间。几乎是在众俘虏被押解回到绥州的第一天,李泰便急不可耐的布置下了锻造新兵器的任务,并且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认知,让麾下众老兵宿将们都参与讨论,提出几种最符合战场需求和人体动力学的形式一一检验。
长刃大刀的锻造对于关西工匠们而言的确难度挺大,哪怕是这些晋阳能工巧匠也做不到随手可得,几经尝试改进,才逐渐的提升刀械的合格率和实用性,并终于赶在李泰婚礼前夕,整整两百柄斩马刀被作为陕北诸将的贺礼送入长安。
这些长刀刀身长达四尺、两面开刃,刀柄又长三尺余,刀重在十斤以上,一刀挥砍下去,的确人马俱在锋刃之内,实战性能的确不俗。但是跟历史上的陌刀相比,应该还是有所区别。
李泰也不是不想再继续改进,但当下这长刀形式已经是工艺、成本和作战风格等各项因素能够达成的一个合适点。刀刃若再加长,工艺和成本都将陡增,而且考虑到实战中效果威力的展现,战术上也需要进行更大的调整。
李泰虽然号称关西粮王,但也做不到视钱财如粪土,这两百柄斩马刀所耗费的工料人力若挪作他用,所生产的军械武装几千人阵仗都是绰绰有余。若再加上研制改进阶段的消耗,已经到了不能细算的程度。
所以在真正获得战场检验、的确威力惊人之前,李泰也要保守投资。毕竟他老大哥已经走了,这世上恐怕不会再有另一个老大哥给他准备这么大的大礼包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