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87节(1 / 2)

“我今短时之内恐怕不会再返北州,已经奏请大行台解除绥州刺史职。大行台着我举荐继任,我想请问表兄是否愿意?”

之前李泰仍然挂衔绥州刺史,但河洛虽然战败、宇文泰仍未放弃趁侯景此乱谋求利益的尝试,对于李泰这员大将当然也不会闲放北州,在没有更好去处前仍留此间待命。

崔訦之前担任北华州刺史,年中解职归京,当下正在赋闲,听到李泰这么说后,他略作沉吟便点头道:“我知阿磐你在北州用心诸多,既然属意由我守之,我当然也没有推辞的道理。”

听到崔訦答应下来,李泰便又将彼处人事向他交代一番。

绥州虽是新设之州,但人事基础却并不薄弱,除了州内军政事务,还有下方库利川一线的西河郡屯田,以及黄河对岸的稽胡势力等等,可以说是如今陕北诸州事权最重的,就连三夏州都有不及。

李泰去年滋扰一通对晋阳各项事务发展本就打击不小,其中就包括丝路贸易。如今陇右商道也已经打通,虽然关西的各项产业短期内还不足与东朝控制区域竞争,但地理位置却更加便利,势必也会影响到漠南商道。

所以李泰是打算组织一个胡商团队,将陇右流入的西域商品转输到晋阳方面,一方面做个二道贩子赚差价,一方面就是在晋阳发展耳目、布置人事并伺机接引亲属西来。

绥州便是这一计划的基础所在,而且此间还凝聚了李泰许多的心血,当然还是倾向于掌握在自己手中。

除了仍然留在绥州的李雁头和杨敷辅佐崔訦尽快接掌州务,李泰还准备将曾在北山长城出入搞事的大孙子李允信安排跟随崔訦同往,也让李允信掌握敌境中的商贸和间谍力量。

听到李泰设想如此周全,崔谦等人也都没有什么好补充的。虽然李泰年纪远小于他们,来到关西的时间也比他们要晚,但如今的势位和所掌握的人事资源却是他们远远不及的。只看崔訦凭其一言便能到新岗位上任,眼下的李泰已经是他们这些关东世族于此当之无愧的头面人物了。

安排完了崔訦,李泰又望着崔谦笑语道:“表兄你也久在京畿,有没有静极思动?”

第0520章 老物失德

崔谦听到李泰这么说,便知他是对自己也有了想法,于是便笑语道:“我今在京虽然谈不上闲散,但也不谓事繁,阿磐你有什么谋计,不妨直言。”

崔谦如今在朝官居都官尚书,这个职位当然不算是什么闲职,但今整个长安朝廷都已经被严重架空,他那一点职权也只是聊胜于无。如果能有更好的选择,当然也乐得换动一下位子。

“笃定的谋计,倒也还是没有,只是有一点想法。”

李泰继续说道:“前与太原公王使君相见河南,浅论时事,都觉得此番高氏逢丧、侯景叛变乃是天下大势流转的一个契机。若能将此时机善加运用,即便不能了结三国分立之态,各自强弱之势也必然会有所改变。凡有志于立功之人,实在不宜闲坐。”

“道理虽是如此,但今河洛败绩,唯阿磐你一人得功,国中近来论事者想也不敢再谋功河洛啊!太原公虽然师悬河南,但其所望无所援应,一旦贼军大举进犯,形势也必危急。”

崔谦兄弟旧从贺拔胜出镇荆州,本身也都文武兼允,心中自是颇有抱负,对于当下的时势也都多有思考,听到李泰这么说后便又叹息道。

“的确,高氏权威虽然不及贺六浑在时,但如今也仍强于关西,贸然与之相争,仍然胜负难料。但今势力竞夺,倒也不唯东西之争,南北亦各有图。”

李泰这段时间也恶补了一下近年来的南北形势,当即便又说道:“正光以来国运不兴,乱战数年而势分东西。反观南国兵事不勤而人得休养,交战两方常需事之以大而未敢失礼。今却贸然涉乱,失义之国其必有祸!”

“要图南国?这想法是不是有些……阿磐你不入其国,或是不知江表情势,梁主当年代齐享国,钟离一战定其国运,偏师一旅便直抵洛阳,即便近年有疏军事表现,也不可轻视啊!梁主享国年久,治术精明,上下咸服,人莫敢逆……”

听到李泰居然将主意打到了南梁身上,崔谦等曾有旅居江南经历的人纷纷脸色一变,当即便开口劝说李泰不要太轻狂了,那萧家老翁单单做皇帝的年岁就比咱们岁数都大,不说老奸巨猾起码也是精明有术,岂可轻图。

李泰听到这话后也是不由得一乐,的确很多时候权威本就是由时间所积累营造起来。

南梁建国不久的钟离之战更是南北朝中南朝鲜有之大捷,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许多人对此都仍印象深刻。

甚至就连历史上侯景劝告萧衍不要与东魏和谈时都拿此事举例,所谓钟离之役、匹马不归,北魏最强大的时候你都将我们干的哭爹喊娘,现在面对借尸还魂的东魏小儿高澄,那还跟他谈个屁!

在知道侯景之乱的后世人眼中,梁武帝萧衍自然是一个大大的笑话,但在当下而言,萧老菩萨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言之高深莫测都不为过。

毕竟整个北魏时期,这些北人们都不知道皇帝这个职业居然能够活到八十多!人老精鬼老灵,八十多岁的老皇帝萧菩萨那得是怎样一种智慧绝伦的存在,他就是人间的活传奇啊!

对于表哥们持此观点,李泰也并不感觉意外,后世资讯那么发达都不乏给帝国主义摇幡招魂的汪汪队,如今南梁起码是还没露怯,谁又能猜到萧菩萨裤裆里究竟窜了几泡稀。

对于南梁国中尖锐的阶级矛盾,李泰虽然知道这么一个概念,但具体细节也是不甚了解,但就从其如今政权结构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危机。

“南朝望似仍强,实则内虚严重,弊病重重。我想请问表兄们,关西与东贼谁是一战可定之敌?”

听到李泰这个问题,崔谦等都摇了摇头。他们虽然承认南朝强大,但也并不妄自菲薄,想要凭借一场战争便摧垮关西政权也是没有可能。至于国力较之关西更强的东朝,那就更是做梦了。

李泰便又笑语道:“老物失德,流毒尤甚!梁主享国虽久,而其子孙亦皆壮,且各操兵戈藩列于外,其势位顺继尚且难免室内操戈之患。今以耄耋之年而轻受侯景蛊惑,为其国结怨北面,岂是良谋?”

崔谦等人听到这里,也都不免流露出沉思之色,显然是被李泰所描绘的这种情况激发了思绪。

是啊,梁主萧衍如今已经是耄耋之年,如此高龄在此乱世之中本就是非常罕见的情况,哪怕其人帝王之尊、享尽人间供奉,哪天辞世也并不好说。

南朝皇位权力的更迭经常会伴随着各种政变动荡,更甚于北朝,政权的兴废频率较之北朝也更频繁。如今萧衍凭其一己之力使得南朝几十年间无此扰患,但却并不意味着彻底消灭了这种现象,反而是滋养壮大了一批的毒物,等到再爆发出来可能会更加猛烈。

如果萧衍是一个负责任的皇帝,那么如今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解决一些内部的隐患、确保皇位传递过程的稳定,而不是受侯景的引诱、因其贪婪而贸然树立外部的敌人。

李泰虽有未卜先知之能,但也绝难凭着尚未发生的事情来说服当下人,不过他却可以将事情的一个基本脉络给指出来,无论有没有侯景这一因素存在,如今的南梁局势其实都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刻。

所以说历史有的时候看起来扑朔迷离,各种线索千头万绪,但在具体的情境中其实拼的就是运气、就是天命。

后三国当中,为什么先天基础最差、势力最为弱小的西魏北周能够完成最终的逆袭?

无论是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这一问题,都不可忽略一点,那就是宇文泰比他的对手死的更晚,本身政权的稳定性更高,又狠吃了几波对手死亡和内乱的红利。

哪怕侯景不过江折腾,就萧衍他儿子们这德性不搞火并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一窝毒蛊偏偏又遇上了一个对他们呵护备至、百般纵容的老慈父,结果就是江南百姓遭了殃。

“所以说,阿磐你下一步打算是南去荆州?”

虽然李泰还没有明说,但既然下一步是要把南梁作为战略目标的话,那西朝与南梁接壤且交流最为密切的荆州自然便是一个选择,故而崔谦便又发问道,同时脸上也洋溢起兴奋的笑容。

李泰闻言后便点点头:“我的确有意出镇荆州,但却恐自身威望才力不足镇定彼乡人情势力,所以想请表兄与我同往、共谋此镇,不知表兄意下如何?”

“愿意,当然愿意!阿磐你向大行台奏请没有?”

崔谦听到这话后便连连点头,他旧从贺拔胜出镇荆州,本身就担任贺拔胜的行台左丞,荆州政务管理以及与豪强方酋等地方势力的接触交流全都由他负责,所以对荆州也寄托了许多功业设想。

只可惜贺拔胜落败投奔南梁,他们也追随前往,自此后便与荆州无缘了。如果这一次能够因李泰而再返荆州,实现年轻时那些雄计抱负,于他也是一大抚慰,至于是否因为名位居于这个表弟之下,他是完全不在意的。

“我虽有志于荆州,但对彼处形势却还了解不多,要向大行台请镇彼方,自然也要对人对事深有了解,所以要请表兄们不吝赐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