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80节(1 / 2)

李泰闻言后连忙垂首说道:“为主上分忧,乃是臣份内之事。”

“唉,伯山你越是如此恭谨,我就越感到羞惭。你受我遣用出镇东南、扬国威于江汉,我理当庇护你家室祥和、无受骚扰。但事情却偏不遂愿,仍然难免滋扰户中,以至于你父这位避世治学的贤逸之士都口出忿声。”

宇文泰讲到这里后便长叹一声,旋即抬手比量道:“伯山为我扩土千里,我竟不能给仁略尺丈之内的清静,每思愈愧,请伯山你归家后一定要代我向你父转告歉意。”

李泰听到这话后,脸上的微笑也收敛了起来,转为一副严肃的表情。

年初的时候,皇帝元钦在长安宫中飨宴宗室亲属。李泰的二弟李超因为娶了同样位列十二大将军的淮安王元育之女,因为这一层关系也得列席参宴。

席中皇帝也不知是抽了哪门子的邪风,说是李超神似他母族亲属,表示要将李超赐姓乙弗氏。这事就搞得有点突然,参与宴会的李超也有点懵,好说歹说要回家请示他老子,没有直接将此事应承下来,搞了一个不欢而散。

真正有数的人,按说到了这一步应该也得明白事不可强为。但皇帝陛下自然不是寻常人,等了几天不见回信,居然又遣中使入宅询问。

李泰他老子于是便被直接气出了病,直道他一介乡野闲人,于国无功亦无罪,既非勋门需要赐姓彰显,又非罪户需要改姓遮丑,唯一可称就是于家有嗣,可若是注定他命中无嗣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这话说的就比较严重了,旁人就算想劝也没法说,总不能说你怎么会绝后呢?你还能随你儿子姓啊!

李泰对于赐姓这件事本来就比较敏感,倒不是觉得姓李有多光荣,只是改了别的姓也没有多荣耀啊!真要让老子改姓,那干脆就做宇文泰,我给萨保当小叔,你给安排做赵贵他二大爷是几个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皇帝这做法虽然有点低级,但目标选择的还是挺准的。

如今整个西魏国中,就算有人对于元氏统治还心存亲近与拥护,也根本没有足够的动机和实力直接去跟宇文泰作对。

先皇元宝炬活着的时候费劲巴拉的把闺女嫁给于谨的儿子,可是真等到站队较量的时候,这老狐狸靠得住?

独孤信也与皇室往来密切,并且多有善意表达,但其实也是借此自重,绝对没有要豁出命去保卫魏统的意思。

柱国们一个个的老滑头,不要说那些镇兵,就连宗室耆老的广陵王元欣,那也是模棱两可装糊涂的一把好手。

皇帝想要扭转当下这种恶劣的局面,那就迫切需要一个绝对的实力派并且有上进需求的人来支持他。放眼国中,唯一满足这一点的只有李泰。

皇帝应该也清楚,无论其他方面搞什么小动作,无非是给老丈人添堵罢了。只有将李泰乃至于整个陇西李氏拉到他这一方来,才算是实实在在的突破。而这也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尝试无果,却仍不肯放弃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在西朝当官也真是晦气,东朝你敢打敢拼、是咱晋阳老表就可以了,但这西边你干的再好,不改姓换个祖宗那就不合群。

老实说李泰倒是不排斥跟元家发生一点深层次的联系,毕竟说老实话随着他势位越高,也越觉得北周取代西魏其实远不像表面上看来那样顺理成章和波澜不惊,否则为啥不直接一步到位的直接称帝而是要在中间加上一个天王过渡?难道是因为中二病的偶然发作?

但问题是就算爱上一匹野马,你家里也得有片草原不是,更何况是老子这样的骏马的卢!但当今皇帝有啥?一个连年号都没有的小垃圾,老子到底能图你个啥?

抛开皇帝本身拉跨且不说,李泰之所以不愿现在就和霸府走向对立面,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如今外部的利益要比内部还要更大,而且要更好获取的多。

宇文泰每次见他,亲亲宝贝叫不停,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颜值?尤其是近年来,连往年那种故作亲近的笑斥和训责都越来越少了,无非是因为如今的李泰实力增长迅猛。

尤其在知道宇文家最能抗事的叔侄俩都存在天不假年的情况下,李泰还要瞪眼跟他们搞得矛盾白热化,那才真是找刺激。

但是没有这个打算,并不意味着就要一味的隐忍、不敢做任何态度表达。起码在宇文泰这里,李泰需要把自己的底线定的高一点,从而让宇文泰有所顾忌,不敢随意插手侵害他在东南方面的话语权。

所以在听到宇文泰主动提及此事的时候,李泰的脸顿时拉了下来,沉默片刻后又变得有些委屈,神态几番变化之后,才开口涩声说道:“主上言重了,我父因经河阴之祸,故而常有隐逸之想,不恋权势。久处草野,故而心意旷达,声言亦少禁忌,临事言谈难免有失分寸、有欠得体。”

宇文泰听到这话后方待开口,但很快李泰眉头便又扬起来,语气也变得坚定:“但我父有子,且子息皆壮!我父既然直抒胸臆,我兄弟自当守此情怀,人若言此忿声失礼,可以寻我兄弟对谈。道义之内,总要容得下一个直声!”

宇文泰听到这话后略作沉吟,旋即便也点头说道:“伯山所言可谓是正气凛然,你父有此少壮守护,又何惧非议!”

西魏国中赐姓改姓的风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李晓这一番话也直接表明了不准儿子们接受赐姓的态度,这无疑是有悖于时代风潮的。

但既然老子都把话说了,李泰当然也得跟上:我老子一个乡居闲人,他爱说啥就说啥,你们谁敢就此瞎哔哔,就看我弄不弄你就完了!

第0709章 擎天之任

皇帝赐姓李家这一件事,搞得宇文泰也很意外和被动。

他近年来赐姓的频率和范围的确都在增加,这一系列的行为当然也是有着自己全盘的考量。

北魏平城时代虽然是通过武力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但直至太和改制之后,才完成了意识形态上的正统概念建设,与北方汉人世族深度捆绑起来。在整个南北朝历史中,太和改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宇文泰未必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太和改制的意义进行高度的总结,但他也是亲身经历了太和改制给这个国家和他们六镇这个群体所带来的深刻改变。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六镇子弟,对于这一系列的汉化改革都是持负面的看法。

当然身在宇文泰这个地位上,自然不可能因为感情上的喜恶便去推动某项政令的实施。他对国内进行赐姓和其他一系列相关的举措,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拆了北魏这座旧庙,来搭建自己的新居。

太和改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或者说单姓,对于这一点,早在大统十五年的时候宇文泰便做出了改变,着令太和年间改姓之代人悉复旧姓。

太和改制本质上就是胡汉上层之间的深度捆绑和联合,对于中下层的渗透力度则远远不够。因此在太和年间改姓的鲜卑人也多是上层权贵,之后便形成所谓的虏姓,与中下层关联不大。

如今国中得势的宇文泰等武川豪强们就是在太和年间改革的失意者,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观念中又或者实际的政治资源掠取上,都需要剥离掉这些虏姓的那一层尊贵色彩。

对于他们这些中下层鲜卑人而言,最值得怀念追缅的就是北魏平城时代四处开疆拓土、国力蒸蒸日上的岁月,而不是太和之后的一溜下坡路。

所以开历史倒车、抹杀太和以来的种种制度,既迎合了中下层鲜卑人的诉求,同时也打击了元氏的法统地位。鲜卑人恢复旧姓,汉人赐给胡姓,也都是为了达成宇文泰这一目的。

只不过代人恢复旧姓这一点执行的并不是很顺利,因为最关键一点,大家都改了,皇家改不改?

眼下的宇文泰当然是不想与朝廷之间的矛盾白热化,一瞬间就达到那种势不两立的程度,所以虽然公布了这一政令,但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执行。

提到太和改制,有一个家族、有一个人也是绕不开的,那就是陇西李氏的李冲。陇西李氏虽然是西州著姓,但在北方却未称显贵,凭着李冲在太和年间一系列的政治行为加上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垂青厚爱,才一跃成为北方最顶级的门阀世家。

所以讲到太和时期的人事,陇西李氏便绕不过。皇帝想要拉拢陇西李氏的心意,宇文泰是明白的,但他却选择赐给李泰之弟胡姓,却是让宇文泰有点始料未及,难不成这女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为自己潜伏在元魏朝廷中的高级卧底?

由于李泰的存在,以及其人如今专掌东南的权势,陇西李氏在西魏国中可不仅仅只有祖辈遗泽可称,更是当下一个实实在在的标志。

宇文泰很早便对李泰有着别样的想法,从最开始的想要纳作婿子到之后收为义子等等,但都止于脑海中的念头,最终却都没来得及实施便阴差阳错的错过了,心中对此也颇有遗憾,而且这遗憾随着年月的逝去变得越来越浓烈。

原本他是想找个合适的时间来深入的同李泰交流一番,希望李泰体谅一下他的用心以及内部协和的需要、能够接受赐姓,从而给国中群众一个表率作用。

结果却没想到皇帝走在他前边一步,直接便要赐姓李泰的弟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