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88节(1 / 2)
具体到个人身上的话,就比如胡僧祐,如今他官居侍中、领军将军,可谓是江陵军府首屈一指的禁卫大将。可一旦到了建康,不只要被王僧辩等同体系之人压上一头,就连面对陈霸先之类入朝的地方实力派都要逊色一筹。
除了这些情势上的变化之外,建康如今的防卫情势也不容乐观。
北齐一次次的凶狠进取,历阳、广陵等江北重镇接连失守,使得建康距离敌境仅有一江之隔,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侵犯过来。
而上一次侯景轻轻松松的突破江防,让这长江天堑在群众心目中变得不再那么不可逾越。关乎到身家性命、政权安危,被击破的信心可不会轻易的恢复起来。除非再发生类似的渡江之战却被守军迎头痛击,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拥有着守卫江防的能力。
江陵这里的城防倒也称不上牢不可摧,但在视野之内也并没有能够威胁到其生存的强大敌人。
西面的蜀中,武陵王萧纪虽然桀骜不驯、自立为帝,但出蜀的要道西陵峡口仍然掌握在江陵军府的手中。蜀兵只要突破不了这一江防要害便难以东进,更不足以对江陵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北面的襄阳乃是手下败将,岳阳王萧詧甚至需要投附西魏才能苟延残喘,更加不会是江陵军府的对手。
如果说有什么眼见的威胁,那就是势力横跨江汉的西魏荆州总管府。
但这荆州总管府同江陵军府也都互动密切,李大将军也并非暴躁粗俗的镇兵军头,本身便雅好学术、礼贤下士,而且还颇有名士风采。
就算是没有接触过李大将军的江陵人,此番归乡祭祖也充分领略到了李大将军和总管府的热情,可以明确的说,李大将军与其背后的荆州总管府和罔顾双方友好约定、趁火打劫、贪得无厌的北齐朝廷有着本质的不同。
北齐是立足于江北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择人而噬的野蛮人,而在李大将军治理下的荆州总管府却热情好客、雅量包容,是值得交好并拉拢的战略盟友。
当然还有最基本的一点,就算李大将军是假装的,荆州总管府也在等待时机、随时要对他们南梁发起进攻,那也远远比不上北齐带给他们的威胁更大!
所以,究竟是立都于江陵,还是转移到下游的建康,起码对江陵人士而言,无疑前者是一个更佳的选择。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江陵人都会有着如此清晰且有条理的认知,还是有人觉得应该遵循过往的传统,称制于建康才算是一个正常的政权。否则远在下游的三吴地区民众们甚至都不知湘东王恩威何态,自然也不会将江陵军府当作中枢正统。
但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是需要时间,建康这个所谓的南朝王业中枢也并非从来都是如此,当年仓皇衣冠南渡,谁又能想到晋帝司马睿自此开启数百年划江而治的政治格局?而且说到底,建康政权也不过只是偏安一隅罢了,抱残守缺实在是顽固的让人感觉可笑!
这自然是李泰用以说服这些江陵人士的说辞,大家都得接受金瓯残缺这一个事实,即便是迁都于建康,政权仍然谈不上完整性。而且凭什么三吴之地就是畿下顺民,江陵百姓就是边野匹夫?
为了给江陵人士管束这一系列的观念,李泰这些日子也是勤奋的很,频频邀见这些江陵时流,有的比较顽固、愚钝的,往往还要多次邀见,旨在让他们明白扎根江陵的利益和意义所在,千万不要被人忽悠的头脑发热而做出一定会懊悔不已的决定。
退一步讲,即便是要迁都建康那也可以从长计议,眼下不去、未来也可以去。可要是贸贸然的迁都建康,再想回来那可就难了!
众江陵人士本就有这样的忧虑,再加上李泰如此认真贴心的游说,他们内部也渐渐的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李大将军说得对!抛开各自的立场不同,单就眼神来说,李大将军就比湘东王看得更远、也看得更加全面!
其实如今的江陵方面倒也还没有进行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甚至蜀中的武陵王都称帝了,湘东王都还扭扭捏捏的没有接受群臣劝进,这家伙对自己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努力希望能够营造出来一个中兴之主的气象。
但是如今国中虽然巨寇已除,各方仍然豪强割据,单就他们这一家子就有把持襄阳投靠西魏的梁王萧詧和割据蜀中、悍然称帝的萧纪。
这显然不符合湘东王对家国的期许,因此登基称帝一事便也一直拖着。跟宗族中其他人相比,湘东王总算还拥有一些文人的风骨、傲气和矫情,只是个人能力方面就有点眼高手低,扭捏到最后才发现纯粹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起码就他这扭扭捏捏的硬拖节奏,给了李泰一个联络江陵人士、向他们灌输劝阻迁都建康的机会。李泰自知如今的荆州总管府给江陵军府带来的压力远比历史上同一时期要更大,想要让湘东王留在江陵必然也要更加的用心。
除此之外,跟之前拉拢刘之遴族子刘广德一样,李泰也在这些人当中挑选一些值得重点关注的对象来加深联络,诸如胡僧祐之子胡昌义等。
设宴款待、赠送礼货之类,都是收买人心的基本操作。偶尔李泰还邀请这些人随之出入军营、官署,让他们感受一下荆州总管府内部的军政气氛。
人对未知的事物往往会存有一种惧怕警惕、乃至于排斥的感觉,可只要了解的多了,接受度也就会相应的提升上来。李泰就是让这些南朝人看看,他们西魏可不是什么没有章程制度的野蛮人,很多律令法度甚至要比江陵还要更加的正规合理。
当然,真正的军政要务他还是不会让这些人接触到的,而且收买人心的范围也并不止于这些祖籍南阳的江陵人。
随着彼此熟悉起来,他也会通过这些人将触手伸向其他一些江陵方面的人才。比如徐文盛便曾告诉过李泰,江陵有一名水军将领叫做徐世谱,擅长建造舟船军械等器物,许多江陵水战器械都出自其人之手。
这样的技术性人才正是荆州总管府所缺少的,李泰便也通过这些江陵人士仔细打听徐世谱和其他类似人才的情况,希望能够找个机会将人从江陵挖过来,丰富自己这里的人才储备。
第0728章 上下相悖
除了江陵方面的人事沟通,李泰也没有忽略蜀中方面。
之前他曾经答应中外府,要将荆州总管府内熟悉蜀中人事的府员举荐入府,所以在返回沔北之后,便开始挑选人员。
荆州总管府同蜀中进行的人事互动,主要是由李迁哲在进行,主要是以互市贸易为主,当中再夹杂着一些联结蜀中当地豪强的操作。
这一条线,李泰当然不会交给中外府。眼下中外府所需要的是能够在官方层面与蜀中进行交流沟通的人选,比如对武陵王萧纪进行敲诈之类的操作,并且去接触、游说军事上的关键人员,至于其他方面则需求度不高。
李迁哲所经营起来的这些人事互动基础,哪怕在西魏夺取蜀中之后都仍然拥有不小的价值。李泰本身并不打算争取出任蜀中军政官职,当然就需要其他的方式和途径去参与到夺取蜀中之后的利益分配中去。
除了李迁哲之外,上一次李泰还派遣刘璠前往蜀中进行谈判,送回萧纪之子萧圆正并赎回王悦等人。刘璠本就出身南朝,之前又在临近蜀中的汉中任职,因此同蜀中人士也非常熟悉,故而上一次的任务也完成的非常出色。
所以这一次李泰打算将刘璠举荐给中外府,让其协助中外府进行一些蜀中的人事操作。
刘璠这个人不同于李迁哲,其内心里对于南朝还存在着很大的认同,也有着自己的操守与坚持。故而李泰并没有让其人参与李迁哲所负责的那些事务,此番举荐其人归国,也是让刘璠见识一下中外府跋扈嚣张、唯利是图的做事风格,从而加强他内心里对于总管府的认可。
当李泰将刘璠召来,并告诉他这一安排时,刘璠心里还是有些抵触的,垂首说道:“卑职不才,幸为大将军包容任用,唯望能够专情于事,报答大将军活我之恩。但蜀中多有故交旧识,难免相见情惭、有愧失节,璠一人遭受轻贬耻笑犹可忍受,但若因此累事……”
李泰也明白刘璠如今的情况让他再去面对那些故交旧识之人,多少是有些情面难堪,不过这样的羞愧倒也不需要维持太久,反正用不了多少时间,大家就都成了亡国奴。
虽然情况是这么个情况,但李泰也不好就此直接劝说刘璠,略作沉吟后便又说道:“不忘初心的确是可贵的品质,但有的时候也是需要灵敏变通。汉中之所不守,在于萧使君迟钝失察,入城之时多得刘中郎斡旋配合,才免去了许多无谓的伤亡。
南郑全城百姓都要感怀刘中郎此德,而刘中郎所愧者不过萧氏一族而已。但今江南祸乱、巨恶猖獗,难道不是因为萧氏自弃天下所致?更何况如今武陵王悍然自立,尽显悖天逆人的独夫之态,蜀中因其裹挟,必将祸不久矣!刘中郎此时若能勤于劝抚,哪怕只是能活一人,也比独处幽处、自怨自艾要珍贵百倍啊!”
刘璠听到这话后,顿时也目露沉思之色。他虽然羞惭于没能誓守南郑、如今又进仕西魏,但是一想到武陵王悖逆自立,心中也不由得充满反感。
思索一番后,刘璠才又垂首说道:“卑职自知并无令才能够匹配大将军垂青厚爱,常有孤僻自弃之想,但大将军仍然不加嫌弃,更给诸多开解勉励,实在令卑职倍感汗颜。但得所使,义不容辞,若果真如大将军所言能够周全救活二三人命,皆大将军仁德所致!”
听到刘璠答应下来,李泰才满意的点点头,旋即又将府员陆彦配给刘璠作为副手,一同前往中外府听命。陆彦是陆通的弟弟,之前李泰在华州时,陆通专程前来希望能够安排陆彦归府任事,兄弟之间也能不失关照。
李泰对此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点头应承下来。可能是陆通也感觉到荆州总管府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又摸不清大行台内心所想,担心未来中外府和荆州总管府之间气氛越发尴尬,所以提前将陆彦召回。
只不过陆彦对此还有些异议,他年初才刚刚担任穰县县令,正打算主政一方、大展宏图,当然不想回到中外府去做那些虽然繁忙但却乏甚成就感的机关工作。
但是大将军既已作此指令,兄长家书也送来了荆州,陆彦也只能点头答应下来。但是在拜别李泰的时候却眼眶红红,语调略显哽咽:“自如都水以来,卑职便久从大将军效力,如今骤得相弃,不敢力争,唯望来年大将军门下又有士力困乏之时,能够记起卑职恭顺可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