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91节(1 / 2)
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却发现自己能够争取更多,那自然也就没有要放弃的道理。眼下他虽然仍然没有要出征并坐镇蜀中的想法,但却可以在这场战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在交待完崔彦昇等人后,李泰想了想之后便又让人将贺若敦召来。
“郎主召仆入府,莫非是将大动干戈于江陵?”
贺若敦入堂之后,便眉飞色舞的向李泰作拜并询问道。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武人性子,闻战则喜因为有功可建,倒是没有多少悲天悯人的情怀。
听到贺若敦作此发问,李泰眉头便微微一皱。就连关中都不乏伐蜀还是攻取江陵的议论,荆州总管府内此类议论声当然更加的多,不少将领都把江陵当作了下一个军事目标。
但是由于李泰一直都在加强与江陵人士的互动,除了发展内应之外,也是希望未来真正夺下江陵的时候,在江陵人士们心中不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侵略者、而是一个新秩序的建立者,所以并不想将彼此之间氛围搞得过于剑拔弩张,因此一直都禁制将领们在公开场合讨论这一话题。
其他的将领倒是都很听命,就算有什么攻略江陵的想法,也都是私下里向大将军进行汇报。但是贺若敦这家伙,管住他的嘴简直比要了他的命还要难,自然不理会这禁口令,每每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
“休得胡说!我与江陵正情谊和洽,岂有擅动兵戈之想!你若再因此口舌滋事,休怪我重加责罚!”
李泰也很想维持一个礼贤下士、宽厚包容的上位者形象,但是见到贺若敦后不免就要破功,这家伙能力如果是九十分,就因为长了这张嘴起码得扯上八十五分的后腿,那是真的很难顶。
之所以还能容忍这个只有正五分的低能小渣渣,那自然是因为他那个能力一百分、破嘴减九十的儿子贺若弼。
不过贺若弼属于是还能救一救的情况,这小子出生于大统十年,如今也已经到了启蒙的年纪。虽然说遗传上是改不了,但若认真教一教的话,兴许还能把那破嘴从负九十见到四五十的程度。
李泰虽然有点顶不顺贺若敦,但也不想把他打发回家去教儿子,一早便交代他将贺若弼送去龙原学馆,算算也已经到了蒙学大班了,跟高颎那些同学们混,总比跟着他老子耳濡目染要强。
贺若敦虽然口无遮拦,但在面对李泰这个郎主的时候还是颇知敬畏的,眼见李泰瞪眼呵斥,忙不迭垂首连连说道:“仆不敢、不敢,郎主请息怒!无论郎主召授何事,仆莫敢不从!”
第0734章 强取豪夺
李泰听到这话,脸色才略有好转,先是摆手示意贺若敦站起身来,然后才又说道:“山南金州等地多有蛮部游食徙出山野,缘汉水游荡不止,大扰上游安宁,须得一名大将前往……”
贺若敦听到这话后,连忙作拜说道:“郎主请放心将此事交付于仆,仆只需千骑沿水游弋,但有贼蛮敢于滋乱,定诛不饶!”
李泰话还没有讲完便被打断,顿时便不悦的皱起了眉头,贺若敦见状后便干笑两声,忙不迭又低下头去,不敢再发一言,唯恐触怒郎主从而放弃这一任命。
因有旧年从事于河内公独孤信麾下的经历,贺若敦自认为如今在李大将军麾下也是老资历,尤其关系还是较之上下级更加亲密一些的宗主门生,而且他自认为能力也在众门生当中名列前茅。
但今诸如朱猛、梁士彦、甚至就连李允信都已经镇守一方,而他在去年率军前往武宁一遭后便没有其他的任用,相较其他人已经落后了一大筹。
贺若敦倒是不敢埋怨郎主,只怪自己运气不好,之前被大行台选中召回中外府,结果徒劳一场,错过了郎主第二次纵横河洛的诸场大战,如今只盼望着能在针对南梁的战事中勇夺功勋,从而获取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位置,所以对每一个机会都很重视。
“山南情势微妙,须得谨慎处理,绝非以暴治乱那么简单!”
李泰又皱着眉头耐心的将当中的关键讲述一番,他是需要以镇乱为名加强对山南汉中的掌控,但是也不能过于粗暴的乱打一气,必须要有节奏的剿抚配合。如果手段太粗暴,一些本来没想作乱的势力也被搅动起来,战争无休止的打下去,那势必会影响针对蜀中的作战。
贺若敦认真倾听着,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表示自己全都记下了,并且在李泰讲完之后又将几条行事重点总结复述一遍。
李泰听完贺若敦的复述,脸上才又露出满意的神情。这家伙虽然是嘴碎,但也只是情商低并不是脑子笨,抛开人际交往这一点,交代给他的任务一般都能够出色的完成。
中外府和总管府都不缺乏战将,所以贺若敦的碎嘴缺点就凸显出来了。但在极度缺乏军事将领的襄阳,梁王萧詧至今都还对贺若敦念念不忘,襄阳城中军民也对贺若敦反杀柳仲礼的威猛事迹津津乐道。
“既然当中利害已经明白,那便先引部前往兴州观望备战,只要能够确保山南汉中趋于稳定,来年谋划蜀中,也能有你用兵之处!”
见贺若敦态度尚可,李泰便又微笑着给他一个许诺。
贺若敦听到这话后,顿时瞪大眼一脸惊喜状:“郎主、郎主是打算让仆率部攻伐蜀中?这、这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但请郎主放心,仆一定不负此厚爱!”
李泰闻言后不由得嘴角一颤,我倒是想让你作伐蜀主将,可你得先帮我搞掉大行台,要不然咱说话没有用啊!
不过见贺若敦一脸欣喜的模样,他也并没有把话说的太透,不行那就争取一个伐蜀副将的名额呗。贺若敦这个家伙哪怕一身缺点,但唯独有一点好处是别人比不了的,那就是不怕别人挖墙脚,这被动忠诚的buff那可瓷实的很。
李迁哲对局势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就在李泰派出贺若敦去不久,安康西境的直州便突然爆发了蛮人叛乱,叛乱方兴很快便聚众上万,并且沿着汉水飞快的向左右蔓延。
金州境内已经投附安康李氏的一些蛮部也趁势揭竿而起,李显之前所谓的趋义来投今却兵戎相见,看来这义气也不算太深厚,基本上就属于你贪他部曲、他贪你金矿。安康李氏豪富之名传扬在外,所以叛乱发生后,很快便有许多蛮部向其宗族领地杀来。
幸在李显先得兄长的提醒,一方面调遣部曲精锐分布守卫宗族家业,另一方面提前将东面汉水沿岸的道路肃清一番。
尤其是后一项的安排在接下来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贺若敦率领五千步骑西进,并没有受阻于外,顺利抵达安康而后将聚结于此的蛮部乱军迅速击溃,使得安康李氏没有在这场乱事中遭受太大的损失。
李显心中暗呼侥幸之余,也充分的配合总管府行事,尽力辅助崔彦昇等总管府属员将那些溃乱的蛮人收编起来发付兴州,那里有着范围广阔的伐木场正等待着他们。
平定了安康的叛乱之后,贺若敦也并没有继续逗留,而是按照李大将军的吩咐继续率军西进,一边镇剿叛乱,一边向汉中推进。
当其来到南郑城外的时候,中外府新近任命的梁州刺史崔猷也恰好走马上任,双方兵聚一处,将南郑城外所分布的蛮部乱军扫荡一番便正式入城接任履新。
接下来在崔猷的调度指挥之下,贺若敦等诸路人马分头出击,将蛮部乱军中的顽固分子或杀或抚,原本大有扩散糜烂之势的叛乱也被逐渐的控制下来。
正当山南汉中如火如荼的作战定乱之时,李迁哲也已经再次进入了巴蜀境内。
大巴山南麓区域名为宕渠,包括西面的巴西阆中,原本都是賨人的活动范围。但是賨人部族有的消亡,有的则与其他族类融合在了一起,如今已经很少再见到纯正的賨人部落。
巴西众大族们之前联合筑城作为交易场所,那座糖城便位于宕渠北面的山野之间,这位置也是李迁哲所选定,本来就是他家之前与蜀人通商的一个据点,坐落在群山之间,兼顾了交通、存储和军事防守的折中之选。
城池本身规模便不大,所以李迁哲带来的上千部曲只能暂时驻扎在城池后方山谷内。城内也有几百驻兵,再加上左近还有几个对安康李氏服从性很高的蛮人部落,防卫力量也是非常的可观。
当李迁哲回到城中时,早有留守于此的巴西诸大族代表们闻讯赶来,想要询问一下李迁哲此番带回来多少资货,他们好传令族中尽快调来锦货以完成交易。
眼见这些人比之前要急切得多,李迁哲心中不由得一乐,他自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也不急着进行交易,只是微笑说道:“今次买卖倒是并不着急,我听说锦货行情有变?”
“李侯也知此事?”
李迁哲旧在南梁有一侯爵,因此蜀人们仍是作此称呼,听到李迁哲这么说,众人便各自面露义愤填膺之色:“羌、魏人实在是欺人太甚!他们自恃强大,欺我疾困,竟然贬低市价十数倍来强买锦货……”
蜀锦乃是蜀中最重要的外贸产业,也是蜀人的骄傲,如今西魏借着蜀中情势不稳入蜀买货,名为买卖,实为勒索,这种强行压价的行为不只剥夺了蜀锦的利润,更是深深伤害了蜀人们的感情。
李迁哲静静听着众人的发泄咒骂,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