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98节(2 / 2)
因为不是什么正式的礼仪场合,所以李泰也比较随意。
他视线先在率领南朝群徒登殿的陈昌身上一顿,略作颔首之后便又转望向另一支队伍当中由李捴所率领的凯旋功士们,神态顿时变得鲜活起来,望着众人的眼神充满了欣慰与喜悦。
“今日在宫中苦待诸众、无心治事,召来门下诸息,夸耀一朝武功。然此群竖只道诸将士又获一功而已,不知此功伟甚!前晋永嘉以来,赤县崩裂、天下不安,当时古人或谓一时之患,不意祸患绵延逾数甲子。神州义士,安忍抱残守缺?但志力雄壮之士,无不以收拾山河、再造金瓯为己任!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血泪挫折,难能尽言!”
李泰讲到这里,先是深吸一口气,旋即便以更大的声音说道:“然则今日,吾辈成矣!万载春秋,朕与诸君必享一席!天缺可补、地裂可弥,此事竟可,何不能成?天地幸甚,浩劫绵延得遇吾等,吾等幸甚,志力饱满能创大业!卿等群众,非只一朝之功士,亦我华夏千载之榜样,力能再造,功达复兴!后世儿郎,若不能迈于我等,敢称雄壮?”
说话间,他更行入殿中拉着儿子李晋向其逐一介绍殿中一众功士,同时正色说道:“来日尔徒得享盛世,勿谓人间本应如此。非此群徒戮力为战、涤荡敌寇,何致太平?兴家卫国,非一时之事,乃毕生之业,居安思危,但一息尚存,需时刻铭记!”
无怪乎李泰如此喜极失态,不只是因为他亲自带领大唐英才们创下这一份数百年间都无人能够达成的伟业,更因为他有着后世的记忆,越发清楚天下重新统一给整个华夏的演变历程所带来的意义之大。
正因为有着这一次的统一与复兴,所以从此以后,整个华夏民族虽然也有衰落与混乱,但却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垂髫小儿,全都深存一个信念,那就是终将崛起、终将复兴!
因见至尊如此兴奋,一众功士们也都越发的振奋自豪,甚至就连一边的南陈君臣们都受此感染,也在心内觉得就此结束南朝的统治也不算是坏事,一味的抱残守缺终究难有远大的前景期望。
因为考虑在场南陈君臣的情绪,加上李泰早在之前的功报露布当中有所了解,接下来并没有再继续向功士们询问征战细节,只是不断的给他们赐酒恩赏。
当然对于南朝君臣他也并没有冷落,举起酒杯来对着陈昌笑语道:“敬业勿以一人之势力损益而有伤怀,因你一念归顺,消弭了天下无数纷乱杀机。此功同样壮甚,而今复归我门下,我自待你如初,不负你父昔日托子之义,也不亏此番你献土全众之功!”
作为亡国之君,陈昌心内多多少少是有些忐忑,此时听到至尊再次当众表态要善待他,顿时感激涕零,连连起身举杯祝酒谢恩。
对于徐度、欧阳纥等投诚之士,李泰也同样非常热情,亲自来到他们席前赐酒并大笑道:“得吴之利,利在诸卿。卿等既至,则天下才流精英,朕得亦!”
只是在给欧阳纥赐酒的时候,他被欧阳纥席中一个小黑猴子吓了一跳,听到介绍才知这便是欧阳询,心内不免也是一乐,直接让人将这小猴子引到自家儿子们那一桌去,几个孩子凑到一起,越发觉得自家儿子们顺眼了。
除了欧阳询之外,殿中还有另外一个小孩子,那就是虞世南。其父兄俱亡于王事,家中已无亲长。当相关的事情被奏报上来的时候,李泰便有留意到,也特意叮嘱此番将虞世南一并携带入朝。
因为正在丧期,虞世南不近丝竹声色,便被安排在殿堂角落里一处宿帐中,由其师长顾野王在此陪伴。李泰特意行至此帐前,便见到一个神情憔悴、身着縗服的小童端坐在小案后,看起来孤弱又可怜。
虞世南才只是五六岁的小童,又新遭逢惨痛变故,在如此场合中自是有些局促不安,当见到至尊特意来看他的时候,吓得缩在案后瑟瑟发抖,一旁的老师顾野王频作暗示,他也没有留意到,直将两个小拳头紧攥着衣角紧张的低头垂泪。
李泰缓步行至席间,俯身将这童子抱起在怀,口中闻声说道:“你父兄是为王事捐躯的忠义之士,忠义之门,绝不孤苦!今我门下也有几子与你岁龄相当,从此后食在我家、养在我家,成年后再放你归家继嗣!”
“至尊仁恩、多谢、快多谢至尊、快谢恩……”
一旁的顾野王听到这话后神情顿时也变得激动起来,连连向虞世南小声提醒道。而其余群众见状后也都面露喜色,尤其是那些南朝时流们,更加为至尊收养这遗孤的做法而倍感感动。
一场宴会结束之后,到了第二天便是筹备多时的一系列庆祝礼节,直接从月初安排了年尾,每天都满满当当。
一众南征功士们也都大受奖赏,江夏王李捴本身爵位没有进封、但门下诸子俱封郡公,史宁、田弘、权景宣诸将俱加封国公,余诸将士亦各有进封,各种田宅财货的奖赏更是数不胜数,同时也遵循过往惯例,若肯接受江东的田宅赏赐则封赏加倍。
至于南陈方面,作为归义功臣的徐度、欧阳纥等同样也得以加官进爵,只是要直接入朝,不再返回江东任职。情况比较特殊的岭南冯仆之类,则暂时还是归任岭南,但冯仆不再担任高州刺史,而是转任宿卫将军,来年率领俚僚部伍入朝番上宿卫。
陈昌这个南陈国主入朝之后进封陈国公,待遇类比梁国公萧詧,但并没有直接授任宰相,而是授命为光禄卿,同样也是三品朝职、九卿之一。
自此以后,大唐朝廷无论是在实际上还是形式上都完成了天下主体的统一,仅仅只在辽东、岭南交州等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带,还存在一些反抗的势力。而这些也只是区域之患,暂时还不需要举国用兵进行征讨。
江东战事结束之后,大唐接下来便要再次进入一个休养与内部统合的时期,并且通过非军事的手段继续向四外进行辐射、增加影响,从而积蓄力量、走得更远。
第1370章 圣驾西巡
大唐开皇五年,随着天下复归一统,国内开始止戈休养,仅仅只过了数年光景,国力便已蒸蒸日上,民生百业也都兴旺发达,整个帝国上下都焕然一新。
在经过几年时间的休养之后,皇帝陛下也是静极思动,于朝会中宣布今秋西巡陇右、河西,并归访西凉故国。
李泰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一番比较长期的权衡思量。
大唐帝国在完成了内部的统一整合之后,除了休养生息、壮大自身之外,下一步的重点自然就是要对周边境域施加影响和改变,使得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环境都能保证新生的帝国继续发展壮大。
眼下存在于大唐周边的骚乱与隐患还是不少,给大唐的发展和边境安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都有大有小。尽管如今的大唐已经完成了统一,但也需要尽量避免四面出击、到处用兵。
本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原则,李泰选择了优先解决西边的问题。
一方面,陇右与关中联系最为紧密,一旦陇右方面出现了什么纰漏,将会直接动摇关中的稳定局面。之前李泰在与北齐正式展开决战之前,也是选择了先将陇右方面的局势给收拾一番,尤其是着重打击了一下西面的吐谷浑,确保了西境的稳定之后,这才发兵东进。
另一方面,那就是西境的形势最为复杂多变,未来的博弈环境也是相当诡谲,各种挑战都会层出不穷。像是如今的吐谷浑、突厥,未来的吐蕃、大食等等,都会先后加入到针对西域、乃至于大唐本土的陇右河西等地的争夺当中来。
还有一点,那就是过去几年时间里大唐与西域之间的人事互动一直都在加强,无论是民间的商贸往来,还是政权之间的使者往来。许多西域邦国都向大唐派遣使者希望通好,甚至就连一直与大唐乏甚往来的西突厥都遣使入朝,只不过目的却并不那么友好。
总之随着大唐国力越来越强盛,周边诸方势力也越发需要重视与大唐之间的互动和邦交的建立维持。如果连这一点警觉性都没有,那也注定是要被时代所淘汰。
自陇右向西的势力众多、情势也颇为复杂,单纯凭着长安朝廷遥控指挥很难将所有计划都顺利执行,也不能保证最终的成果如何。
所以李泰是打算亲自出巡一遭,既能实地浏览感受一下边情如何,同时也能直接的做出一些人事安排布置,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那就是耀武扬威,陈兵于边以震慑宵小。
对于皇帝陛下的这一次出巡,朝廷上下也是非常的重视,仲夏时分便在朝会中公布了这一决定,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都在进行着各种人事准备。
首先是随从皇帝陛下一起出巡的人马,暂定是在关中集结十万将士,一起西出陇关进入陇右,而后陇右师旅同样也要进行集结八到十万人左右,计划中将要抵达河西的人马达到二十万之巨。
虽然大唐也不乏有十数万人马的征发调度,但过往都是在本土之内,包括之前的北齐与南陈当时虽是异邦,但是人马的出征转进也都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后勤补给道路可以倚仗。
然而此番从关中一路途径陇右抵达河西,甚至还有更远的西域地区,足足数千里路程之遥,而且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相对比较陌生、没有什么成熟的兵道和后勤补给能够依靠的区域,因此这对大唐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这样的考验也是不可回避的,因为如果大唐想要牢牢控制住陇右河西,并且进一步向西域进行扩张,那么单纯的外交或是商贸手段仅仅只是起到一些辅助性的作用。
大唐必须要展现出能够投送强大兵力进入西域地区、并且可以持续进行作战的能力,才足以震慑住沿途宵小与西域群邦。否则无论大唐拥有再如何强大的国力,都不足以给那些桀骜难驯的势力以足够的威慑。
在这一决定公布之后,便有使者前后出发前往陇右各地调查沿途路况、人员分布以及通知各方势力,同时国中也在忙碌的筹备着人员物资。
在完成了统一之后,内耗日趋减少,尤其是战争所产生的各类庞大消耗消失之后,各地农桑生产也在快速的恢复,尽管大唐过去数年屡屡减免各地的租调赋税,但府库中还是积攒下来了大量的财货物资,甚至于此番出巡所需要消耗的物资都不需要大量的从关东各地进行转运,单单关中本地的物资储备就足以维持。
由于此行路途遥远,所以在人员物资陆续到位之后,夏末初秋暑热未消的时候,各路人马便开始依次开拔。除了将要跟随李泰直赴陇右的部伍之外,柱国贺若敦还要率领一万精骑北出阴山,汇同突厥可汗摄图沿漠南西进,以配合此次西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