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2 / 2)

“这我哪知道。”傅彦摇摇头,“圣上的心思,岂是我们能妄自猜测的?”

“嘁~”贺听澜不屑一顾道,“我猜升官是肯定要有的,估计能给你升个郎中。至于赏赐的金银玉器嘛……多多益善嘿嘿嘿!”

“你看你笑得一副很不值钱的样子。”傅彦忍俊不禁,调侃道。

结果等元兴帝请众人进了太极殿,开始宣读此次封赏的圣旨时,傅彦不得不佩服贺听澜的猜测能力。

“吏部员外郎傅彦,素性端谨、才识干练。其考绩校勋,严谨周详,未尝有失。边陲战事吃紧、粮草短缺之际,卿所提良策,晓谕乡绅、筹措粟帛,终令大军克敌制胜,保我疆域安稳。其应变之才,实乃社稷之栋梁。”

“兹,擢升吏部员外郎傅彦为验封司郎中。望卿仍秉忠贞,慎思奉职,清厘勋封,抚恤功臣,以彰国典,不负朕望。”

第187章

元兴帝的圣旨一出, 朝野上下倒是也没有太震惊。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傅彦走的是一条十分标准的吏部升迁之路。

“果不其然,当初傅大公子初入官场就被任命为员外郎,我就猜到他不久之后会升任郎中。”有大臣窃窃私语道。

“是啊, 到时候在四司之间轮一轮, 再去地方任职几年, 回来妥妥的侍郎。真是前途不可限量啊。”另一名官员也附和道。

大梁规定, 六部当中居于侍郎及以上官位的人必须要有至少五年的地方任职经验。

而傅彦如今受封验封司郎中, 想要再往上走就只有从三品的侍郎和正三品的尚书了。

所以对于他来说, 走得最顺的一条路就是先在现在的位置上干几年, 然后把吏部的其他三个司, 文选司、考功司和选司都轮一遍,等到熟悉了吏部上下所有事务之后,就可以去地方州郡赴任,成为御史或者县丞、郡守。

若是在地方任职的几年内考绩一直都过关,期满回到金陵城便可以任侍郎一职。

满朝文武看到如今这个趋势, 不禁感叹十分眼熟。

尤其是做过六部侍郎或者尚书的那些大臣, 更是觉得这个过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只不过傅彦的年纪要小很多。

距离傅彦死里逃生回到金陵城、成为员外郎, 到现在也才过去了一年半。

虽说大梁没有硬性规定从五品升到正五品至少要几年,但一般都需要三年起步。

像傅彦这般一年半就升官的实属少见。

满朝文武纷纷感叹此子不可小觑,傅家如今既有宁贵妃和二皇子,又有傅景渊身居高位,现在又来了个官场新秀傅彦,简直恐怖如斯。

傅彦升官了,自然俸禄也要跟着上涨。

对此,贺听澜简直比傅彦本人还高兴。

待傅彦领完旨谢完恩,贺听澜悄悄戳了他一下, 语气中是按耐不住的高兴,“这下你有钱了,一会散朝之后去溜街呗~”

傅彦一看贺听澜滴溜溜转的眼睛就知道他藏的什么心思,忍俊不禁道:“你忘了?我俸禄再高也得上交给家里,只有月例拿。”

对哦!

贺听澜这才意识到自己高兴早了,小声嘟囔道:“都升官了,你的月例难道还是十两银子?也太抠了点。”

“我争取跟家里多要点。”傅彦道,然而一抬头看见右前方的傅景渊耳朵动了动,连忙压低声音,“就说我升官了需要打交道的地方更多,十两银子不够用。”

“噗!”贺听澜笑出声来,“可以,现在我都不需要教你你就有办法了。”

“承让。”傅彦微笑。

贺听澜还沉浸在傅彦升官的喜悦当中,结果一转眼就听到有人叫自己名字。

贺听澜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谁叫我?”

“还能是谁?升官发财的好事轮到你了,快去。”傅彦用胳膊肘杵了贺听澜一下。

贺听澜:!!!

对啊,刚才太高兴,把自己的事都给忘了。

贺听澜连忙走到太极殿正中央,跪下准备接旨。

只见负责宣读圣旨的大太监展开一幅卷轴,朗声读了起来——

“兵之利器,国之利权。自古治军者,非但仰仗将帅之谋,亦赖精良军械以定胜负。兵部军械司技正贺听澜,天赋卓绝,巧思精工,久历军器机关营造之事,凡所经手,皆有匠心独到之妙。其独创连环炮弩战车,集攻防之长,巧用精妙机括,使士卒操之便捷,威力倍增。此器一出,摧敌坚阵,不费一兵一卒,使贼寇丧胆,敌军尽溃,赤岭关大捷。此一战,保疆土无恙,振军威赫赫,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