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2 / 2)
“自然是真的。你……拜托你,帮我留意下吧。”他有些艰难的开口。
这话一出口,他就不好反悔了。
叶厘闻声,信了几分:“好,我多多留意。”
这事不急。
所谓守孝三年并不是真的三年,在大夏,三年的实际日期是二十五个月。
而且,这个规矩也是视人而定。
底层小百姓在温饱线上挣扎,没谁关心是不是真的为长辈守孝三年。
律法不强求,旁人不苛责。
但鲍北元心中愧疚,肯定会守满三年。
这才过半年,时间还长,他慢慢找。
鲍北元哭了这么一场,待情绪稳定了,疲倦顿时袭来。
叶厘便劝他休息。
他也没逞强,又躺了下去。
于是留梁二香守着他,叶厘领着两个小家伙和江柳出了屋子。
叶厘瞧着江柳手里那块沾了眼泪鼻涕的帕子,道:“扔了吧,我给你布料,你再缝一块新的。”
江柳摇头:“没事,洗洗还能当抹布。”
哪能就扔掉呢。
太浪费了。
叶厘:“……”
也是。
他和江榆打了招呼,而后带着江麦、江芽回家。
离中午还早,两个小家伙一回家就拎着背篓出门了。
现在还没到深秋,路边的青草尚在,他们俩还是得割草去。
叶厘扫了扫院子,又洗洗擦擦一番,完事后他站在院中发了会愣。
回了神,他瞅了一圈,最后视线落在门口的枣树上。
枣子已经熟了,红通通的挂满枝头,瞧着很是喜人。
他拎着一个小背篓,蹭蹭蹭上了树。
他摘了一背篓枣子,准备让叶两也带走些。
从树上下来,他洗了几个枣子,坐在棚子下慢慢啃。
枣子又脆又甜,是难得的佳果。
对于村人而言,这也是不小的财富。
过几日江福正就会组织人上坡摘枣子,会有专人来收,收益给村人平分。
一般来说,靠着枣子,每户每年都能挣上一贯多的银钱。
这可不算小钱。
每年这时候,村中老少齐上阵摘枣子,热闹的就像是过年,江纪要是再不回来,那就要错过这种热闹了。
想到这人,他盯着饭桌上的空碗发愣。
好一会儿后,他长长呼了口气。
心口堵得慌,他抬手揉了几下,而后站起身,准备将碗放回灶房。
就在这时,不远处有铜锣声传来。
他看向声音来源处,江满堂这会儿敲什么锣?
快速将碗放回灶房,他打算出去瞧一瞧,好排解心里的空落。
锣声越来越近,还夹杂着说话声,不止是江满堂一人。
他更疑惑了,抬步朝院门口走去。
还未走到门口,他听到了吕大娘有些远的喊声:“厘哥儿厘哥儿!中了,中了!”
中了?
这两个字刚入耳,更多的声音响了起来,熟悉的、不太熟悉的都在喊他,还说着中了中了,一同响起的还有略显杂乱的脚步声。
有很多人在朝着他家跑来!
中了二字,也由耳朵入脑,分析出了眼下的境况。
江纪中了。
他的好相公一次就过了院试,成了秀才。
多年的苦读,终有了回报!
他叶厘,也成了秀才夫郎!
他忙跑出家门,只见门口的小路上,除了正朝着他跑来的乡亲,后边还有两个衙役骑着马慢步而来。
其中一个衙役手中敲锣。
另外一个衙役则是手中举着一个卷轴般的物件,应是传说中的报帖。
衙役身后就无人了。
江纪没回来。
因离得远,官府的信件比考生的脚程快,所以,捷报先到家是正常的。
只是,如此喜事,正主不在,这喜悦就有些不够浓。
不过,想到江纪已高兴过了,他不由也笑了起来。
小事,待江纪回来,再庆祝一次就是了。
他小跑着又回了院子。
他拿喜钱去!
等叶厘拎着一贯钱出来,冲在前头的村人已经进了院子。
两位衙役也到了门口,还下了马。
一句句的恭喜令叶厘笑开了花。
两位衙役走上前来,瞧见叶厘手中的钱,脸上的笑容深了许多,他们一边将手中的报帖交给叶厘,一边连声道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