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1 / 2)

尹若游神色一凛,看向常萍的眼神多了几分探究:“我的身份?”

常萍继续压低声音:“我以前去过无日坊和客人谈生意,曾经见过你跳舞。你是从醉花楼逃出来的吧?”

其实常萍猜得不算太准,如今尚知仁已死,醉花楼自然已束缚不了尹若游,她不需要再惧怕什么,但看着常萍小心翼翼的模样,她心中似有涟漪微动,过了片刻,方轻声道:“我已经很久没有跳过舞了……”

回荡在长安各街各巷的暮鼓声已渐渐停歇,日落月升,天色愈发黯淡,颜如舜与杨满娘等人端着已烧好的几样饭菜从厨房走来,凌岁寒则起身去卧房拿了几盏灯点燃,放在院里的桌上为众人照亮。

可惜,院里树影缭乱,只凭这几点微弱灯火,四周依然昏昏暗暗。

谢缘觉其实很不喜欢黑夜,遂问道:“小彩灯,你家还有灯笼吗?”

“当然有呀。”女童笑道,“快要万寿节了,我和阿翁已经提前编了好多灯笼。”

谢缘觉不解道:“为何万寿节要提前编灯笼?”

元寅笑着解释道:“万寿节,圣人寿辰,当夜宵禁解除,街上必定很热闹,是灯笼大卖的时候。”

凌岁寒一听见“万寿”两个字便很是不悦,即刻道:“早卖晚卖都是卖,我们今天想买这些灯笼,老丈能卖给我们吗?”

旋即她叫了一部分人,随她一同到元家拿灯笼。

元寅做了几十年的灯笼,手艺着实不俗。桃花灯,莲花灯,牡丹灯,牛角灯,双鱼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各式各样,都精美异常,逐一点燃,如一簇簇闪烁的星星,挂在昙华馆内各处的房檐下与树梢上,照得四方一片明亮如昼,令在场众人都不由得发出惊叹。

毕竟灯油费钱,若无特殊情况,普通百姓在家一般不会点灯。除却上元与中秋以及万寿等佳节,他们能趁着开放宵禁的机会,在长街灯火中游乐,平时在夜里则难得看见如此光明。

而这世上大多数人,永远喜欢光明胜过黑暗。因此这会儿众人心情舒畅,只觉得这顿饭比他们往日吃的饭可口百倍。

凌岁寒手中还剩下最后一盏白兔灯未挂,她略一迟疑,提灯入座,把灯笼放在了谢缘觉身边,并不言语,拿起面前桌上的筷子吃饭。谢缘觉见状微微一愕,她幼年身体比现在还弱,每逢元宵盛会,街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她反而更不能出门,那时候符离逛完灯会,总会买一大堆灯笼,挂满她所住的小院,其中白兔灯是必不可少的。

可那日凌岁寒拿出的那本过所文书绝不是假的,何况凌岁寒确实已经知道“舍迦”是自己的小字,是否是自己想得太多……谢缘觉盯着那盏白兔灯,一时出了神,忽听一个稚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姐姐喜欢这盏灯吗?”小彩灯很自豪地道,“这是我自己做的!”

谢缘觉收回飘远的思绪,看向坐在自己对面的女童:“是你做自己的?”

“也不能算是我一个人做的。”小彩灯又有些不好意思,“是阿翁教我做的。”

“你才这么小,在你阿翁指导之下能做得如此漂亮,那已经很难得。”谢缘觉忽然好奇问道,“你今年有多少岁了?”

小彩灯伸出两只手比划了一下:“十岁。”

谢缘觉闻言颇感讶异,这孩子长得太过瘦小,明明看相貌,最多也就七八岁的年纪。刹那间谢缘觉又想起之前她在无日坊见过的另一名叫做阮翠的少女,自称已有十五岁,然则面黄肌瘦,看起来也比其实际年龄要小得多。

而谢缘觉自己尽管从小多病,同样身体瘦弱,肌肤苍白不见血色,却日日有奇珍异药滋养,养得如琉璃般脆弱又美丽,与阮翠和小彩灯的那种寡瘦完全不同。

她心底不由得生出别样情绪,沉思道:“小彩灯是你的外号,我一直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女童摇首道:“我还没有大名。”

眼见谢缘觉眼中流露出困惑,元寅再次解释道:“本来她的大名该由她父母来取,可惜这孩子的父母死得早,老朽没读过多少书,也就一直没能给她想出什么好名字。”

但人怎么能没有名字?

这是一个人来过这世间的证明。

谢缘觉非常在意这一点,想了又想,终究忍不住开口试探道:“如果老丈不嫌弃,我来给她取一个名?”

此言一出,小彩灯瞬间亮起眼睛。

元寅低头看了看孙女眼中的期待,拱手一笑道:“那老朽求之不得。”

谢缘觉的声音始终很轻,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传入凌岁寒与颜如舜、尹若游的耳朵,她们正在与旁边其他的百姓说话谈天,此刻也都充满好奇地转过头来。

夜风萧萧,吹得满院花灯摇摇,与天穹明月星辰交相辉映。

谢缘觉仰起头,万千璀璨皆入眼眸,倏然轻轻吟了一首短诗:“弦管声繁闹不眠,万灯如昼照长安。人生百岁能多少,且醉尊前一笑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