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2 / 2)

村长的大儿子闻言就频频点头,“那咱们咋整?”

“回去就加固房屋,选两间砖瓦房腾出来做库房,去寻了土石将地面往上垫,垫高三尺,然后将粮食啥的搬进去……”村长道。

第二天一大早袁富贵就驾骡车来接顾秀才跟村长,顾秀才跟二郎说了,让他给启蒙班的孩子上半天课,要教些什么顾秀才都告诉了二郎,然后他给另外一个班的孩子布置了课业,让二郎将话带到。

先去里长家,来不及跟里长细说,就将里长拉走了,几个人在车里说这件事。

顾秀才跟曲神医说好了,另外,曲神医也写了两封信,一封信让袁富贵找人送去京城,另外一封信让袁富贵带去府城,交给他在府城的一个朋友。

被裹挟去县城的里长。

就很懵逼。

“这件事我不会掺和的,但是你们要去找县令我不拦着!”他也拦不住,秀才公想见县令大人还是很容易的。

“这事儿实在是太大,仅仅凭你们所谓的观星之言就想让县令大人相信你们的话,相信之后呢?

提前秋收?

这得损失多少粮食?

这不是胡闹吗?”

里长简直觉得这两个人不可理喻。

“你敢保证秋收之前一定会发大水吗?要是不发你这个秀才功名保不住不说搞不好你还会坐牢!”

第167章 见县令

顾秀才颔首:“我自然是知道的,可是跟百姓们的性命相比,功名算不得什么,我也愿意冒坐牢的风险!”

他一句话就堵得里长说不出话来。

里长不知道该说他傻,还是说他胸襟博大,人品高尚。

他也陷入了沉思,寻思着能不能在不被诟病的情况下做点什么。

到了县城,里长当真没跟他们去县衙,不过顾秀才并不强求,他带着村长去县衙递上名帖,说是有急事儿找县令大人。

而袁富贵则直接往府城去了。

两人在待客的厅房等了一会儿,县令就命人将他们带进去。

这个县令是孙县令出事儿之后朝廷派来的,正经二榜进士出身,是寒门进士,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三十八岁了都还是一个小县令。

这便是寒门学子的不易,没有家族没有靠山,想往上爬真是千难万难。

村长见到县令就跟县令跪下,顾秀才只用行书生礼。

见礼之后,县令就命人赐座,问他们来找他所谓的急事是何急事。

顾秀才开门见山道:“学生所在之山村叫皂角村,皂角村后有一座皂角山,经常有采药人进山采药。

昨日学生遇到一位上门讨水喝的采药人,他说他夜观天象,咱们那片地方秋收前会有暴雨,恐怕会引发大涝……”

曲神医是不能暴露的,顾秀才就胡诌了一个采药人。

其实也算不上是胡诌。

毕竟曲神医也算是个采药人。

县令闻言就是一愣,他问顾秀才:“先生年纪也不小了,怎么就道听途说上了?

采药人随便一句话岂能信?”

顾秀才拱手道:“学生想着事关重大,于是便连夜翻阅书籍,对照书籍看星象,似乎是有大水之兆。”

县令指着他道:“可本县不可能听信你一人之言,且大水之言若不是真的,那便是妖言惑众!

按律当斩!”

顾秀才并没有被吓住,或许是珍珍也附和了一句会发大水的话,他莫名的就相信珍珍。

就像当初珍珍说顾遇会好起来,他和卉娘也会好起来一样。

顾秀才反问县令:“若是真的呢?”

“入伏以来咱们县一次雨都没下过,好多河道里的水都减少了,岂知上天不是在憋一场大的?”

“纵观历史,每逢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涝之后必有瘟疫。

学生以为,便是这件事并不能直接昭告下去,大人也可以提前做出一些措施来防患于未然!”

顾秀才也知道,知道县令也很为难。

他若是县令也不可能凭借谁的一家之言就大张旗鼓地宣扬灾害论。

万一这中间有个闪失,先且不说他会不会获罪,就百姓们的损失也是他承担不起的。

好比如果县令听了他的话,命令百姓们提前秋收,这样一来粮食产量至少要少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