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 / 2)

也是徒劳。

郑千玉坐在客厅的矮凳上,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办。发烧使他的神智不太清醒,脑子钝钝的,想事情也慢慢的。

也许他该点进外卖软件再买一个电子温度计。郑千玉犹豫了几秒,手指在手机上谨慎地划动了几下,点进了一个他在前几日下载,但一直没有点进去的app。

旁白功能报出它的名字:

“before your eyes”

这个app是视障协会的负责人介绍给郑千玉的,他当时和郑千玉说最近有一个app上架,无障碍功能做得很不错,大家用着感觉都挺好的,问郑千玉要不要试试。

郑千玉当时心想他该不会收了app的钱吧。但他也只是腹诽了半秒,最终还是把手机给了他,让他帮忙下载。

负责人其实是个好人,不可能在干收钱接推广的事情。只是郑千玉患病之后变得小气,心胸并不宽广。

装完之后,他简单教了郑千玉怎么用这个app,郑千玉一一记下。

当天,他仍然婉拒了负责人的好心,回去的时候坚持自己一个人去坐地铁。

思绪回到现在。

郑千玉捧着手机,快速熟悉它的界面,为了匹配视障人群的使用习惯,它的ui做得很是清楚简洁。

旁听功能按一下读出屏幕上的文字,按两下则是确认点击。

他大致记住了app的功能区,随后点击了“连线”。

“连线”是before your eyes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使用这个app的用户群体有两大类,一类是视障用户,另一类是志愿者。

当视障用户在app上申请连线时,系统会随机匹配一个在线的志愿者,让志愿者通过视频会话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正如before your eyes这个名字,志愿者们通过软件聚集在一起,等待连线,帮助连线的另外一端看见眼前的事物。

等待连线期间是一段非常舒缓、平静的音乐,有限地安慰郑千玉并不轻松的心情。

郑千玉不知道的是,因为这个app在国内上架的时间不长,推广也才刚刚开始,它的用户数量并不多。

当前的状况是,下载软件的志愿者比视障用户还要多一些。

而在数量不多的在线志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软件的开发者们。

林静松刚开完会,工作室定了咖啡,他拿到手在电脑前坐下,手机响了。

这个铃声是团队一起开了好几次会选定的,因为它非常重要。它务必柔和,使用户感到放松,也务必轻快,给予志愿者一种雀跃的使命感。

办公室里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下载了before your eyes。最近它刚在中国区的商店上架,团队里的华人都切到中文版,等待用户的连线。

他们当然不会在连线中表明开发者的身份,只是进行功能的测试,并进行改善。

每完成一次连线,都能切实体会到“帮助他人”的满足感,这也是这个专注无障碍科技的团队的理念之一。

这是林静松第一次收到连线。

他把咖啡放到手边,屏幕上的接听键跳动着,显示“ta需要eyes的帮助”。

在软件中,志愿者的代称就是“eyes”。

林静松点了接听键,连线被接起,显示了对方的视频画面。

那是一块洁白的瓷砖地板,还有一双瘦削的膝盖,包裹在长裤之中。

有部分视障用户在连线的时候往往是无措的,最好由志愿者主动建立交流,引导用户说出自己的困难。

于是林静松先开了口:“你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他的语气平常,没有显得冷淡,也并不过分热切。

视频里的镜头动了动,对方听到林静松的声音,也回应了一声“你好”。随后他伸出一只手,拿着温度计,道:

“能帮我看看上面的温度吗?”

用户说这句话时凑近了话筒,声音很清晰。

这让林静松愣了一下。

他很快回过神来,专注到屏幕的温度计上,道:“好的,请稍微转一下温度计。”

对方闻言,转动了一下温度计,因为距离有点远,林静松看不太清。

用户:“这样呢?”

林静松:“温度计可以离镜头近一些。”

温度计很快凑近了镜头,但对不上焦了。

视障用户和志愿者的连线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这非常正常,也需要志愿者更加耐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