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2)
“如果我花光了你的钱成全自己的人生,最后却忘恩负义地跑去和别人在一起,你会甘心吗?”阿初不得不将惨烈的现实像车祸现场一样摊开在秋水面前,她希望秋水可以从中闻到呛鼻的血腥气味。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我会不甘心,二十八岁的时候我会默默接受,注定在一起的人,无论怎样都分不开,注定留不住的人,无论怎样都留不住,追逐爱情和追逐理想一样,不必非得有个结果。”秋水像个哲人似的讲出一些令阿初啼笑皆非的幼稚疯话。
“小象,你果然像江范说得那样社会化极低且重度理想化,今天晚上的这番谈话,我真不知道你是太过爱我,还是太不在乎我……”阿初话到末尾也没有真正信任秋水,她不敢相信一个在这混沌世界活了二十八年的人竟然如此天真。
初中临近毕业前夕,继父三番五次重申阿初务必放弃重点高中就读职校,母亲那阵子一直低垂着头假装忙碌,挽起袖子四下找活干逃避表态。阿初知道母亲的心思,她不希望阿初未来飞太远,妹妹太过任性,母亲希望阿初能够留在身边给她养老,她赞同丈夫挥刀斩断女儿的翅膀,如同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时在菜板上剁鸡,剁鸭,剁鹅。
阿初在家人眼里不过是一只会说人话的家禽,毛拔光,肉吃掉,骨头扔给狗啃,全身上下不浪费一丝一毫。
“她老师,你也多理解理解我们这种没儿子的苦命人,女儿培养得再优秀,今后还不是给人家做妻子、儿媳、孙媳,我何必累死累活为一个外人花钱培养老婆?你好歹也是个上过大学的读书人,这个小小道理可懂?”年轻的支教老师带着班长按计划前来家访,阿初站在门外听到母亲一边喝茶一边拍着大腿向老师诉苦。
“阿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鼓励,您别总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儿扇她嘴巴,我们这些当同学的都看不下去。阿初又不是什么不听话的孩子,成绩在学校门门第一,回到家里活也不少干,怎么继父打她您也跟着打?
她考得好,您说她一定是侥幸抄对了答案,她唱歌好听,您说她小小年纪捏着嗓子唱情歌不正经,她被老师分配和男同学一起做值日擦玻璃,您说她离男生太近狐媚人不要脸,阿姨,您到底是不是阿初亲妈?”班长在一旁气不过插话。
第32章
阿初的自信就这样被母亲像碾磨似的日复一日研成粉末,她从不认为自己会像都市孩子那样拥有光彩照人的人生,阿初出生便意味着双脚落入深不见底的吃人沼泽,继父、母亲、妹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她的沼泽。
秋水三天过后在阿初写字桌上放了一份求学计划书,那份计划书里面详细说明了向下继续学业的每一个步骤,阿初大致看了一下将计划书丢进堆放许多填词废稿的抽屉。她根本没有勇气在二十八岁的年纪里和十几岁的孩子们做同学,她亦不想掏空秋水的积蓄远赴异国他乡去博前程。
广播电台、私人电台、歌词,阿初都不想再触碰,她在月底去社区报名做了新冠志愿者,每天负责给封控的小区住户送菜、快递、外卖,同时也做体温检测和行程码核查。虽然每天回到家后人都累成一滩泥,忙碌却让她短暂地寻找到生存的意义。
秋水在这期间再次建议阿初改做les私人电台,或是尝试创作几首歌词继续参加签约筛选,阿初一一回绝,她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好任何事情。阿初唯一保留下来的是两人共同建立的阅读习惯,偶尔清闲,她会为方便随时交流探讨与秋水选择同一本书阅读,秋水不是一个擅长甜言蜜语的爱人,却是一个很理想的阅读伙伴。
那一年她们在一起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季羡林的《牛棚杂记》,德里希·尼采的《历史的用途与滥用》,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战争中没有女性》。
两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同时发现很多作家、哲学家会被自身性别及时代所局限下意识讲出些轻蔑女性的骇人言语,那种感觉好似在一盘好菜里面吃出好几颗硬邦邦的石子,唯有忍着想要掀翻桌子的不适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信书,不如无书【1】,大抵如此。
那年正月结束阿初去路德超市应聘成为一名收银员,两个月后因为久站诱发了在国外务工时留下的腰伤,不得不辞职在家休养半个月。阿初腰伤养好又去当了一个星期外卖员,两个星期快递员,三个星期餐厅服务生,四个星期啤酒销售……每一次鼓起勇气尝试新行当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阿初不知该如何继续这举步维艰四处碰壁的人生,老天好像是在故意为难,那段期间她每天临睡前都会抱着秋水絮絮叨叨诉说这一天当中所经历的不快,譬如不近人情的贪婪老板,使坏的同事,难缠的客人,苛刻的规定,变态的罚款,身体的不适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偶尔有兴致也会讲一些道听途说的八卦,同事们鸡飞狗跳的感情史,云城老家里发生的种种离奇事儿……
阿初每对秋水敞开内心倾诉一次,灵魂好似就卸下负重轻灵了一点,即便阿初时常自顾自地窝在床上一口气讲三四个小时,秋水亦从未对阿初的分享与倾述表现出一丝一毫不耐烦。秋水好似专门在心里给阿初腾出一块空间储存焦虑、储存愁绪,储存怨言,那头动物园的小灰象当真就像当初承诺的那样,似树洞一般无声无息吞咽苦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