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盗墓笔记(1-4卷) 第506节(2 / 2)
“是沙土?”
“奇怪…..活土里怎么带着沙土?这是什么时候的墓?”
我皱眉想了,搞不懂,就和老张开始向下挖盗洞。
老张往手心里吐了两口唾沫,抡起铁锹来特别卖力,一秒钟都不带停。
我摇摇头,心想果然还是门外汉,不能这么挖,要有自己的节奏,否则很快就会力竭,那样反而会拖慢整体速度。
黄土和小石头子,大量的被翻上来堆到一边儿,挖出来的土很快盖住了萝卜苗。
果然如我所料,老张很快便满头大汗,呼吸也开始急促。
我停下铲子,让他注意点,跟我的节奏来,要记得在洞墙上留豁口,要不然等下不好上来。
老张喘气说明白兄弟。
盗洞挖的深了,我让老张下去用桶装土,他装满后晃晃绳子,然后我来拔。
就这么一刻不停,干到三点半,老张在底下突然激动道:“兄弟!我看到砖了!”
“你快下来看看!真看到砖了!”
我让他小点声,别激动,叫什么叫。
大概目测了一下,这个埋藏深度,符合辽金元时期的特征,但有砖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同时期宋代的平民墓葬,也会有大量砖墓。
下去以后,我又发现不对劲了,不平!
踢开一些碎土,能看到脚下大块儿的老青砖,我们此刻,正站在一处拱形顶上。
我之前见过不少拱顶,但从未见过,弯曲弧度如此大的。
整个就像一个“字母c”,倒过来了。
第9章 晦气
我心里惊讶道:“难道……这是宝顶?”
古墓主要有7种顶,拱顶,平顶,劵顶,灌顶,塔顶,宝顶,还有一种我们叫“啤酒顶”。
啤酒顶面积非常小,周围用砖头垫高了几十公分,像易拉罐啤酒瓶的盖子。
宝顶我只听人说过,这是第一次见实物,这种形式短暂流行在在辽代中晚期,中原地区真不多见。
老张用头灯照了照脚下的砖,转头问我:“兄弟,这么厚的砖,咱们怎么下去?”
我说:“好办,这都是空心砖,只要用锹头翘起来一块儿很快就能开个窟窿,不信你试试。”
老张听了马上动身去撬,结果,因为他站的地方弧度太大,差点摔倒。
我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
前后尝试了五六次,最后总算撬开了一块空心砖。
眼看砖头一块块撬开,老张低头说:“底下这么黑,什么都看不见啊。”
“别着急下去,离天亮还有时间,等十分钟,让里头空气流通。”
老张满脸是土,兴奋的直搓手。
和他相比我淡定很多,心里没什么波澜,当下蹲下,点了一根烟。
土里没发现膏泥,像这种砖实墓一定会渗水,所以我并不担心有沼气甲烷什么的。
看我抽,老张问“没事?”。
我说没事儿,他也忍不住点了一根。
抽完烟,随手在盗洞上摁灭烟头。
觉得通风时间差不多了,我说下吧,你先下,别摔着了。
下去后是条很狭窄的墓道,而且这条墓道不直,头灯打过去,看到前方不远几米处就是拐弯。
如果从我们刚下来的地方看墓道,就会发现形状是个奇特的“刀把形”。
墓道阴冷,黑暗,我没看到有其它打穿下来的盗洞,这墓很可能没被盗过,是新锅。
低头穿过墓道,左拐便看到了墓门。
很罕见,用来封门的竟然是方木,一般都是用砖头封的。
只要不是鬼崽玲那种吓人的金刚门,这种方木封门对我来说小意思,会“点开”法就行。
“唉?”
“兄弟,你快看那是什么?”
我正打算开方木,老张突然指着门头让我看,他说门上有个洞。
我抬头一看,的确,在方木顶部的一排砖墙上,被人位掏进去做了个壁龛。
能看到在壁龛周围,砖头被染成了淡红色,像是朱砂长期浸染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