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盗墓笔记(1-4卷) 第661节(1 / 2)
我说行。
提着马灯来到院里,老太太指着那一排石墩子对我讲道:“这些石墩子是用来栓马的,几十年前,我们锅庄很热闹,藏商和汉商住店的很多,我经常能收到一些糖果。”
从她描述中,我依稀能脑补到当年这锅庄大院里的热闹程度, 随后我好奇问: “大娘,墙角堆的那些布袋子是做什么用的?”
“你说那些?”
“那不是布袋,是牛皮袋,”老太太眼中似乎有光,她又跟我描述道:“以前锅庄都做三种生意,一是提供客栈食宿,二是帮藏商缝制茶包,三是介绍双方生意拿抽成。”
老太太缓缓说道: “这些袋子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茶包,以前藏商赶着马,马身上驮着藏茶砖,茶砖都是用竹藤条编成的,如果不套上茶包,翻山越岭时,藤条会把马背划破。”
老太太看了眼老头,介绍道:“他叫甲娃,从小就是我们锅庄买来帮忙缝茶包的童工,伺候了我大半辈子了。”
“后生,你也不要叫我大娘,叫我阿佳吧,以前大家都是这么称呼我的。”
据我了解,“阿佳”不是人名,而是一种称呼,康定48锅庄,负责掌家的女主人都被叫做阿佳。
这些女阿佳都很厉害,个顶个能干,能把偌大的锅庄产业链打理的井井有条,阿佳们往往在家中一言九鼎。
那些藏商,入住锅庄后都会想方设法的讨好阿佳们,求阿佳们帮忙向汉商推销自己带的土特产,这种生意一两次谈不成,往往要面谈很多次,阿佳两头都要帮,既不能让汉商捡大便宜,也不会让藏商吃太多亏,所以全靠阿佳们一张嘴两头说,很考验人际交往能力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大型锅庄的一年纯利润能挣到80万,那时候的80万是什么概念?京里一套四合院才几百块钱!
有人好奇问,怎么锅庄的男主人不管家里生意?
还真不管。
因为这些男的必须时刻陪在土司王身边伺候着,类似仆人的性质,他们叫“侍贡”。
比如,土司看上了某家锅庄里的小女孩儿,就会说:“王侍贡,我看上你家这个姑娘了,让她来伺候我两天。”
封建社会,等级不同,后者往往不敢不答应。
想了想,觉得直接叫阿佳不合适,所以我叫人阿佳婆婆。
“这石狮子雕工不错啊,好像是明代的。”
“后生,你看上了就拿走吧,给我一百块钱就行。”
太便宜了,但是我拿不动。
而且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想要的是她们家祖传宝贝,翡翠白菜,御赐养老牌,麻雀图这三样。
老太太说这几样宝贝早就卖了,我不信。
直觉告诉我,她家里肯定藏着有好东西。
第194章 认亲戚
“不好意思阿佳婆婆,我接个电话。”
快步走到一旁,我压低声音问:“刘哥,我正忙着,你查出来谁是内鬼了?”
电话那头,刘元宁同样压低声音,说道:“查的差不多了。”
我冷笑道:“让我猜猜,是烟儿干的吧?”
刘元音那头声音听起来很惊讶,他道:“你怎么会想的是烟儿干的?”
“难道不是?”
“不是,”刘元宁气愤说:“你怀疑错对象了,我很清楚,烟儿跟我在一起不是看重我的钱,她是看重我这个人!根据我这两天调查,我的钱应该是去你那里之前,就被人调包了,我怀疑是肥鲶鱼做的!”
“肥鲶鱼是谁?”
“是个本地的倒爷,我那天下午在宾馆跟他见面了,当时我的钱箱子就藏在车上!怪不得….那家伙那时候老是拖延时间,说让我多待一会儿。”
“事后,肥鲶鱼的电话就打不通了,我联系了几个本地朋友也找不到他,妈的,估计是跑路了。”
“刘哥,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怎么做…..”
刘元宁在电话中的语气逐渐阴冷,他低声道:“肥鲶鱼不讲道义,他妈的,敢这么黑我的钱…..他死定了!我找了一位大哥帮忙,对方答应,一礼拜之内帮我把钱追回来。”
“行,那到时候咱们在面谈,我这里还忙着,挂了先。”
收起手机,我跑过去继续陪老太太。
或许是锅庄真的太久没来客,又或许是把我当成了住店客人,反正老太太一直说锅庄的各种光荣历史,听的我脑瓜子嗡嗡响。
我又不是她那个年代的人,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受不了了,我只能借口说离开。
老太太和老头出来送我,老头手里提着马灯,他两人靠在门上看着我笑。
看着大门关上,我蹲在地上抽了根烟,起身裹紧衣服,绕到了旧宅后方。
搬来块儿石头踩着,我翻上围墙,又从围墙上到了房顶上。
在房顶上走路是个技术活,要想不发出声响,必须挨着房檐儿小步走,需要注意,别踩空掉下去了。
从东厢房走到西厢房,我趴在房顶上,耳朵贴地,仔细听屋里动静。
屋里老头和老太太正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