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打爆学霸兑换黑科技 第369节(1 / 2)
一把心算胶囊下肚,他聚精会神地扫读每张数据纸。
娄景辉跟在他身后,手拿平板电脑待命。
宋河不时俯身向前,用铅笔在数据纸上做标记,头也不回地下达命令。
“这里合并简化一下,精确到两位小数。”
“此处应该有错误,再核实一遍。”
“怎么搞的?这部分数据是谁做的?刘维尔形式都搞不明白?m是微分流形,m的余切丛会是这种样子吗?”
“太离谱了,同痕于恒等映射的辛同胚不可能是这样,你让他们把原始数据给我贴过来,我自己做建模!”
宋河像个凶狠的老师,一份份批改试卷,疯狂圈错题!
整个一楼鸦雀无声,娄景辉不断把有问题的数据发在工作群里,负责处理数据的白大褂们紧张地直冒汗。
大家对老大的数学能力除了佩服还是佩服,绝对的火眼金睛,一切细微的数据谬误都逃不过他的匆匆一瞥,不但能揪出团队成员们的计算错误,甚至还能察觉到仪器设备的故障,堪称实验室活神仙!
大家对老大很佩服,但老大却对大家挺失望。
他真不想给这么多数据纠错,太烧脑太劳神了!
团队还是太年轻,实战经验还是不足,磨合恐怕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做科研从来都不是易事,培养一支铁军般的团队更是难于登天!
不知不觉,到了半夜。
团队成员们都撤回宿舍休息了,只剩寥寥几个人还在坚守。
实验室变得安静,静谧正适合思考。
宋河站在数据墙前,面色凝重,眼神中却蕴藏一丝兴奋。
他有种感觉……距离出成果越来越近了!
不,应该说近在咫尺!
第467章 颠覆性成果!
宋河站在满墙的数据纸前,紧闭双目。
脑海中,海量的数据自动组合,像无数砖块拼贴在一起,形成巍峨的庞大建筑!
数学模型构建成功!
这个模型是根据某只小鼠特定脑区的解剖结果,构建出的信号传递回路。
宋河睁开眼,望向面前一张数据纸,纸上是仪器实际测得的信号传递情况。
脑海中的模型和眼前的模型相对比,问题来了!
二者按理说应该是一样的,但却严重不同,有大面积的波动!
通常情况下,这些波动会被视为误差,忽略掉就好了,还能做出漂亮的论文图片。
但,这样的对比,宋河已经进行了上百次!
小鼠脑区的预测模型和真实情况不符合!
食蟹猴脑区的预测模型也和真实情况不符合!
如果说小鼠和食蟹猴的脑子太复杂,产生解剖误差或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不符合的数据只是误差而已,勉强还说得过去。
但,实验团队并非只做了小鼠和食蟹猴的数据测量,还额外做了线虫和蠕虫、以及相晓桐团队培育出的变异脑组织的测量。
秀丽隐杆线虫,神经元只有区区302个,神经胶质细胞只有56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预测模型和真实情况也不符合!
蠕虫的运动只有四种模式,前进后退摇摆和转向,依靠95个肌肉细胞的75个运动神经元控制,大脑仅有6400个化学突触,但预测模型和真实情况还是不符合!
相老师团队提供的变异脑组织,数据就更为直接了,有时仅仅百来个神经元构成的简单组织,“误差”却大的离谱!
到现在,情况已经非常清晰!
预测模型和真实情况之间的“误差”,无疑就是神经肽导致的!
只要把所有误差的规律搞明白,就能做出神经肽工作的模型!
目前全世界的公开论文里,还没有一份清晰透彻的神经肽模型,一旦做出,绝对是能拿顶刊封面的重磅成果!
宋河深吸一口气,他上过几次顶刊了,但封面还一次没拿过,说不期待是假的。
他转身走向电脑,实验室给他配的电脑连接了小超算,算力强的爆表,基本上任何数据都能秒出答案。
敲击键盘,输入心算过的数学模型,一个接一个。
整整两小时,宋河往电脑里输入了上百个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如果让普通科研团队来做,每个模型至少需要三五个数据分析师头发挠秃做一整天,上百个模型就是小半年过去了!
好在宋河心算能力逆天,速度狂缩,短短几天解决,而且保证绝对正确!
模型输入完毕,下一步便是误差分析。
用小超算的算力,根据突触解剖结构的预测模型和实际测得数据之间的差别,求出每个模型的误差模式,并将不同物种的误差进行对比,最后再将所有模型的误差进行对比,探寻规律!
回车键一敲,屏幕上海量数据滚动,小超算疯狂吃电,结果井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