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打爆学霸兑换黑科技 第1287节(2 / 2)

“谢谢!我是龙虾市报的记者!我想问的问题是,两位已经实现了接近长生不老的技术,似乎在医学领域已经走到尽头了,下一步两位会研发什么新技术呢?各类疾病的药物吗?”记者问。

“新技术是无穷无尽的,科技探索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当然永远有东西可以做,哪怕不做实打实的药物,做做数学也是好的。”宋河道。

“不过我们打算休长假。”相晓桐放下筷子,用餐巾纸擦擦嘴,微笑道。

“是的,先休一段时间的长假再说,返老还童疗法出来,我们时间没那么紧迫了,可以享受一下生活。”宋河说,“初步打算,等我们投资的210个景点都建成了,先把这些景点都玩上一遍,天南海北都转一转。”

“景点逛一圈之后,回来我们的研发重点可能会放在能源上,医药技术已经有成熟大规模的公司团队去做了,但能源技术的发展进度还比较急。”相晓桐说,“汽油菌是不是能升级?能否用数学手段提高可控核聚变的效果?或许我们会往这些方向转移工作重心。”

“人人长生不老,地球早晚会站不下,我们必须向太空进军啊。”宋河道,“其实压力也蛮大的,新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总会埋下隐患,必须得不断再做另外的新技术去消除隐患,晚一步,麻烦就大了!”

他又摸出乒乓球,高高扔出。

这次一个肌肉壮汉高高跃起,隔空抢到乒乓球。

“谢谢!我是墨湾晚报的记者,我的问题是,二位认为自己所研发的黑科技,有哪些是最容易被仿制或者被超越的,而哪些黑科技护城河很宽,短时间内不可能被仿制超越?”肌肉记者顿了顿,“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换个问法,很多大企业的技术会因为关键人员的出走而被竞争对手获取,二位是否担心这一点?”

“这要看是谁想仿制超越了。”宋河开口,“其实我们做的大部分技术,只有我们懂技术全貌,并不存在你所说的关键人员出走被窃取的情况,我俩干嘛要出走呢?”

场上一片笑声。

“分三点回答你一下吧。”相晓桐说。

“第一点,很多技术只有我们能理解,全世界范围内能理解的人屈指可数,所以轻轻松松想仿制几乎不可能,我们亲自做的技术,大部分护城河都很宽,现在我们反而担心的是没有足够聪明的接班人,能把技术完整的传承下去。”

“第二点,即便能做出同样质量的东西,成本很难比我们低。虽然我们员工工资一直高的行业闻名,但实际上工资占总成本的比例并不高。”相晓桐道。

“海外基本上不具备大规模仿制的工业条件,从最根基的发电量上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我们的工厂全是吃电怪兽,乘黄神经元的去年的年耗电量甚至相当于大半个灯塔的工业电量,也比大半个欧洲的工业耗电还高,短时间内如果想追上乘黄神经元,除非海外有几千万人口愿意完全脱离电力,回到无电时代的生活,并且坚持十年二十年,否则基本没戏。”

“至于国内仿制,也很难,整个行业全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最成熟的链条全在我们手里,本来就是自家人了,何苦再折腾呢?”

第1860章 你们在刷四大论文?

“第三点,我跟宋河的理念很一致,永远不要妄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相晓桐说。

“没错。”宋河附和,“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永远做出更好的新东西,而不是死死捂着过往成绩吃老本,一个企业如果进入吃老本的阶段,离死不远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是,永远保持业内断崖式领先的科研经费投入,持续高薪吸纳全世界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进入我们阵营,同时持续狠抓科研纪律。”相晓桐道,“总而言之,确保我们的研发力量是最强的,那就不必担心本来概率就不高的老技术外泄。”

宋河抓起又一个乒乓球,抛出!

记者们像一群打网球的运动员,集体跑动起来,三抢五抢,最终被一个酷似篮球运动员的黑人男记者幸运抢到。

“宋教授好,相教授好!我是欧洲科学网的记者!”记者普通话流利。

“过去三年时间,前科大有203篇学生一作的四大数学论文发表,而数学四大每年的论文量目前大约是200篇,也就是说,前科大数学院的学生们发表的顶刊数学论文,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因为在三年以前,前科大学生们的四大数学论文量连全世界的三十分之一都不到,突然间暴涨十倍,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惊人的变化?”

“而且有消息称,有人深扒了前科大学生在数学四大上发表论文的署名,发现超过80%的署名,实际上在前科大校内查无此人,找不到对应的学生。”

“现在有数学家怀疑,这些四大论文,实际上由宋教授和相教授批量生产,尤其宋教授研究的方向,您的一个千禧难题证明,实际上可以拆出二三十篇四大论文,而且前科大学生们发表的论文也有数十篇集中在这个方向。”

“是否大量前科大学生发表四大数学论文属于虚构,实际情况为宋教授相教授为了提高数院影响力,而编造学生姓名进行大量投稿?”

记者没问完,相晓桐就没绷住笑了。

宋河肩膀也动了动,明显也在面具里笑。

“好离谱的问题。”相晓桐笑个不停。

“你们太抬举我俩了,我俩数学虽然也算当世前几名,但也没强到可以屠版四大的程度!”宋河语气带着笑意,“数学四大的难度比其他学科顶刊的难度高多了!国内现在发两篇数学四大基本上就能评杰青,发六篇四大就摸到院士位置了,我俩短短三年一边研究返老还童药,一边流水线似的怒刷二百篇四大?你问这问题不感觉离谱吗?这又不是写小说水字数,哪有那么容易!”

白老师只收了第一个来者不善东瀛女记者的话筒,后面的记者话筒白老师都没立刻收,此时黑人记者手里还攥着话筒,于是又开口质疑:

“您刚刚说,两篇数学四大就可以评杰青,过去三年302篇数学四大按理说可以评选151个杰青,但根据我们查到的结果,前科大仅仅只有60人在过去三年评了杰青,相差一倍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数差距?另外您也没有解释,为什么那些论文上的作者名会查无此人?”

宋河又抬手示意白老师,白老师上前收了话筒。

“我还没解释完,你又急着问,说好了一人一个问题,希望接下来的记者朋友不要再犯。”宋河道,语气倒是没生气,依旧带着笑意。

“刚刚你问了,为什么发了这么多论文,却没评足够量的杰青?原因很简单,我要求过我学院的学生们不要去抢这种头衔,这一点之前也有公开消息。”

“如果我放开我学院的学生们评杰青,我估计每年评三四百个不成问题,其他学校就没名额了,大半都让我们吃掉了,这么搞太霸道,我不是霸道的人。”

“评杰青图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多争取点科研经费,多争取点待遇,经费待遇这方面我的学生压根不缺啊!尤其有才华的孩子,基本上要多少钱我给批多少钱,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随便用!我给的钱比区区杰青高多了,杰青才有多点科研经费?有肉吃了还去争那碗玉米糊干嘛呢?留给其他学校需要的年轻人吃吧!”

“前科大评的杰青,基本上都是其他学院的,我学院里一个都没有。”

“至于你说的查无此人的情况,也很简单,笔名嘛!”宋河笑道。

“顶尖科研苗子我们要保护的,大部分学生发论文用的都是笔名,找网上那种起名网站,随机生成一个名字就用了。外界不知道每个笔名对应哪个学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包括乘黄神经元的科学家,你们是不是经常能看到一些科学家出来领奖?很多都不是本人!”宋河道,“我们官网上挂一个活动照片,张三因为研究某某技术拿到公司内部奖金两千万,在活动现场抱着红牌子来个特写,实际上真正做技术和最后拿到钱的是李四,张三只是代替李四上来露个脸,两个人可能有关系,也可能没关系。”

“是的,重点科学家我们严格保密。”相晓桐点头,“只有两种情况例外,一种情况是本身就声名赫赫的科学家,比如某个诺奖得主,照片早就满世界乱飞了,那干脆让他本人露面。或者科学家自己强烈要求亲自露脸,我们也不会阻拦,真有露脸的需求就露。但大部分科学家不想过于抛头露面,安安静静幕后做技术赚钱就很舒服,最多的是决定退出一线科研的人,打算往别的方向转行,会给自己谋个名气。”

“过去三年我们数院的顶刊论文井喷,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学生们的水平厚积薄发了!”宋河语气自豪,“你说很多学生的论文和我研究方向重合,废话,我是他们老师,肯定教他们我这个方向的东西啊!”

第1861章 你们见没见过外星人?

场上一片笑声,吃瓜观众们捧场地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