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狂跑偏 第149节(1 / 2)

打开文章:

文章中,先是很早之前在沪市所进行的问答内容。

最后的内容是之前柳乘荫在车上用微讯与记者交流的对话信息整理而成。

用的格式依旧是采访的问答格式。

只是原本是柳乘荫主动找对方的,而在文章中则变成了对方开的头。

文章中,笔者在写这部分时,他十分严谨地,先是用一个新的采访日期将这部分内容与前面隔开,又注明这段是通过聊天软件进行的,大概是这样:

(以下采访时间于4月7日下午,采访通过聊天软件的视频通话功能进行)

记者:听说柳导最近在采风,准备创作新的作品,请问在最近得到采风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柳乘荫:不巧,就在今天…

柳乘荫就这么将自己今天的经历说了出来,包括自己破案的各种细节。

但因为文章篇幅缘故,很多东西都被“概括”掉了。

不过,在“概括”后面有一个网页链接——详情请登录.xxxx…

柳乘荫在手机上点开那个网址。

浏览器软件打开后没很快跳转到了警方的信息公示平台中关于柳乘荫破案过程的事情的声明文件。

不过,声明中虽然比采访文章中讲得详细了些,但还是隐去了很多柳乘荫推理的内容。

最后,柳乘荫在文件末尾再度发现以个链接——内部学习内容链接.xxxx…

柳乘荫点开,结果发现是加密过的,只允许满足某些条件的警方内部人员可以查看。

看到这里,柳乘荫不禁感到奇怪:什么意思?难道他的推理内容还是什么普通人不让接触“危险信息”不成?

第168章 被打断的“神隐”/新电影的想法

“我的推理难道是什么危险的东西吗?”

柳乘荫此时还没离开警局,在看到这个后,他忍不住拿着“加密信息”找警方的人询问。

警方的回答是:柳乘荫虽然已经成功破案,但他的推理中所提出的那些推理依据涉及到了大量知识面,其是否正确还未获得专家的确定,未确定的东西,警方不好直接拿出来公示。

万一其中有假, 那就会误导民众,从而影响警方乃至国家的公信力。

如果都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就可以放出来了吗?”当时柳乘荫这么问。

然而警方的回答是:酌情……

大概是说,有些知识不适合给大众知道,以免有心之人利用,靠这些知识反过来增加破案难度。

比如:骨头用什么火候、煮多久后会产生什么相应的变化啥的……

还提醒柳乘荫:以后如果打算拍什么探案类的电影的话,到时候尽量收着点, 如果断案推理的内容涉及到某些危险的知识的话,记得别讲得太细,尽量“蒙太奇”一些, 以免教坏观众。

拍探案类电影?

柳乘荫表示他对这类电影毫无兴趣。

毕竟探案类电影十分考验剧本。

一部好的探案类电影,跌宕曲折的转折,精密的逻辑,让人拍案叫绝的犯罪手法,这些缺一不可。

柳乘荫不觉得自己能写出这样的剧本。

当然了,柳乘荫可以从别人手里买。

可是,如果拍以剧情为核心的探案类电影的话,柳乘荫在音乐、画面上的能力似乎没法得到最大发挥。

如此一来,就算这部探案类电影被拍出来,其所能为柳乘荫获取到的影响力估计也远不如他之前所拍的那两部电影,再加上观众们对柳乘荫电影的画面和音乐所产生的“抗性”……

可以预见,这部探案类电影所产生的影响力会低的可怕,性价比极低,除非……

除非那部电影是由柳乘荫自己的经历改编的!

因为,如果电影的剧情是柳乘荫的经历的话, 那么当观众可以通过看电影了解到柳乘荫在探案方面的能力,从而通过“探案”这一未开发过的新领域让柳乘荫收割到巨大影响力!

想到这里,柳乘荫突然有了个想法……

………

在柳乘荫确认了稿子, 并觉得无什么问题。

很快,官方媒体就通过各渠道、平台发布了这个采访新闻。

在警方提供证明,官媒提供宣传的情况下。

“柳乘荫牵扯连环杀人案”这一消息才刚登上热搜头条没多久,还没来得及借着头条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消息,便立马就在官方背书的澄清下,一切疑虑都烟消云散。

随后,网友们的目光又被这则采访新闻中的两个重要信息所吸引——

首先是:连环杀人案居然是柳乘荫破的!

其次是:柳乘荫要参加“蓝运会”,而且他曾在公开赛中将枪械射击项目的世界纪录全部破了一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