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狂跑偏 第176节(2 / 2)
首先。
嗯,这不愧是让李先安这个能干到局长位置的老警察都感觉到无从下手的无头悬案。
这个案子十分棘手。
刚开始,柳乘荫试图靠自己的能力挑战一下,结果就是…想了半天后,一点头绪都没有。
好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柳乘荫在不开挂的情况下,他在探案方面就是个纯外行。
在李先安等人一脸期待下,柳乘荫最终还是选择了开挂,对脑海中的想象出来的画面使用一次“解析”…
在“解析”中,柳乘荫看到想象中那原本在被害者的挣扎和与歹徒搏斗中变得凌乱的作案现场开始根据某些一些涉及到物理、心理学、化学等“约束条件”被“逆推导”了回去。
比如:本来因为摔落而破碎的杯子在根据这些规律为依据的逆推下,一块块破碎的碎片重新凝聚起来, 变回完好无损的样子, 接着,“飘”到半空中,在半空中被“复制”许多份同样的,然后分别回它落地前“可能”待的那些地方。
除了被摔碎的杯子外,其他被李先安提到过的细节也是如此。
很快,柳乘荫想象出来整个作为案发现场的屋子出现了许多处于“叠加”状态的事物。
转眼间,所有“事件”分别所拥有的“可能性”都被【终结解密】列举出来。
“解析”继续。
接着,通过靠各个“事件”间相互印证,从而排除那些相互矛盾的“可能性”。
像这种,遇到问题,把所有可能性都先列出来,然后一个个对照去试,逐个排除,留下最终答案的解决问题办法叫“穷举法”。
这么说呢?
感觉有点像玩“数独”。
呃…又或者说,用这个办法来玩“数独”游戏,基本不需要什么脑子,只要按照这种思维不断根据约束条件“筛选”,最终就能通关。
很快,在不断的“筛选”中,“叠加”状态的事物瞬间消失了一大半,甚至有一部分事物已经脱离了“叠加”状态,被归位回了其案发前其所处于的状态。剩下一部分之所以还处于“叠加”状态,这说明他们的“约束条件”不够充足。
这种情况下,要么是李先安描述得还不够足够详细,要么就是说错了,要么就是有遗漏。
不过这很正常,毕竟是几年前的事情了,李先安能不看档案的情况下仅凭记忆说出这么信息就已经很厉害了。
将“叠加”状态的事物先放到一边。
脱离“叠加”状态的事物所处的状态是它们在案发前的状态。
根据案发前和案发后的状态对比,可以推导出他们被外力改变状态的过程…
对于被害人的身高、体型和大概体重,柳乘荫已经从李先安那里得知。
开始模拟!
下一刻,柳乘荫看到了两个“小黑”,其中一个“小黑”具有着和被害人一样的身高、体型、体重,另一名“小黑”的“边际线”比较模糊,处于未确定状态。
随后,两个“小黑”他们开始以“搏斗”、“挣扎”的“条件”约束下,在房间里对着这些“脱离叠加”的事物做出各种“动作”。
在已知条件的约束下,最终这些乱七八糟的动作被收束,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段动作,甚至直接只剩下一段!
只有这些动作,才能使得这些“脱离叠加”的物体能够一点不差的从“案发前”的状态变作成“案发后”的状态。
接着,继续“解析”,继续“筛选”。
是的,这也是一种“筛选”!
就好像在同一水平面下,两米的人无法用上勾拳打到一米高的人的膝盖;
同一平面上,身高相差半米的人没法靠抬头挺胸的方式接吻…
环境、被害人身体的特征、相互间“互动”的动作,这些都会成为筛选歹徒身体特征的“约束条件”。
在这番筛选下,柳乘荫代表歹徒的“小黑”原本模糊的边际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就这样,柳乘荫知道了歹徒的大概的身高、体型、体重,以及惯用手、动作间暴露出来的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
当然,这是假设歹徒只有一个人情况下。
现在,开始假设歹徒是两个人…
模拟…
失败。
歹徒是两个人的情况下,被害人根本做不出这种程度的挣扎和反抗。
至于其他人数更不必说。
所以,确定歹徒只有一个人。
案发现场的信息“解析”完毕,开始添加“笔录”。
参与协助警方记录笔录的有被害人的邻居、房东、亲人、同事、朋友…
先从已知信息开始排查。
所以,莫得感情的“解析”直接用他们的身体特征与歹徒对照一下。
对照完后,发现有几个人的身高、体型、体重刚好都处于歹徒的“可能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