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1 / 2)
('<!--<center>AD4</center>-->“书记,您真开心啊。”伊万转过头的时候,翻译小姑娘正偏头看着他。
“对,我挺开心的。”伊万笑着点了点头。
南京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很热情的接待了他,伊万在莫斯科的时候已经和这边取得了联系,所以接待他的那位中方人员甚至都没有多问,就接过他手上的文件,读了起来。
“您会俄语?”
“馆长专门安排了我,我在苏联留过学。”对方笑着说。
“哪一年?”
“一九三九年,莫斯科大学。”这个人看得很认真:“您要找的人也是一九三九年到的苏联?”
“是的。”
对方摇摇头:“当时大家是分批去的,我想我不认识他,而且他是工科类,我是语言类,他是从哪里出发到苏联的?我是从东北。”
“他从云南过去的。”
对方拿起照片,又摇了摇头:“我应该不认识他。”
“他曾告诉我,他父亲是南京商会的,他父亲大概在一九三七年去世。”
“南京商会的?也许这是一个很好地线索,但是您不知道他父亲的名字,也不知道商会的名字,那个时候商会比较多,而且国民政府留给我们的档案大多残缺不全。您知道他父亲做什么生意么?或者有没有工厂或者商店的名字。”
伊万摇摇头。
“您来之前,我已经把日本在南京屠杀的时候的档案都梳理了一遍,说实话,关于国际红十字会的记录太少,记录里没有中国人的名字,没有一个叫王耀的人,他有没有可能用外国名字登记?”
“不知道,应该不会,他是个挺奇怪的人,他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好像就没给自己取德国名字,到苏联的时候也叫本名。”
“一个能认识英国大使的家庭,说实话,这在南京虽然不少,但是也并不多见,祖父还曾做官,这个更少见,好像答案就在眼前,但我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对方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这一个月以来,我有时候都会怀疑,您说的这个人是不是真实存在。”
“当然存在!”伊万大喊了起来。
“抱歉,失礼了。”对方被他激动地情绪吓了一跳。
伊万控制好情绪:“要不我们换个方向,西南联大,他在那里任教长达一年,并且他是在那里入的党,我想会有他的记录才对。”
“西南联大在一九四六年就停办了,现在已经被分为清华,北大,南开,昆明师范学院留在旧地。清华和北大在北京,南开在天津,他们都有机械专业,这个工作量会很大。”这个大个子中国人看着照片里的人,思考了片刻:“您是一定要找到他么?”
“我一定要找到他!”
“好,给我时间,我帮你。”大个子放下眼镜,看着面前的苏联人:“我到过苏联,我在苏联生活了三年,直到莫斯科解围我才离开,我会帮你的,我爱苏联,就像爱我多灾多难的祖国,我会帮你的。”
“谢谢!”
走出档案馆,翻译姑娘站在大厅门口等他:“书记!”
她冒失的挥着手。
“久等了。”
“不要难过,会找到的。”翻译姑娘跟了过来。
“您怎么会知道我的事?”伊万奇怪的看着她。
“因为您看到的那个人,是我爸爸啊。”
伊万被她逗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