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2 / 2)
魏池这才想到,都察院派来的这个御史在此种背景下看似合理,却气势格格不入。这个案件随便一想也是牵扯众多,皇上虽说想要出狠手,但是恐怕不想大开杀戒。都察院为何要逆了皇上的意思派个御史来呢?这又是给刑部和大理寺怎样的暗示呢?
徐汝能老实的谢了一声,坐到了条凳上。
我说这个事情啊,既然就只有六个人了,郑大人觉得话还是说明白了的好:该管的人都躲了!没躲的呢,随便派个人来充数,就留我们几个在这里得罪人这事情我也想好了,人,交给东厂那边去审,等出了结果,咱们直接议事定案就是,如何?
喏,这是提人的单子,我们六个都签了,人就交给东厂,东厂的人就在外面候着呢这大热天的一会儿还要热!郑大人说着,自己先把名字签上了,遂递给了邵粟裕和鲁宁,两位协办也签了,然然后传给条凳上的徐汝能,等周汝能也画了押,两位督办再签了,一干人犯就去东厂和他们的亲戚家人们汇合了。
这个字,我不能签。徐汝能声音不大,但分量十足。
你说什么?郑储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个字,我不能签。徐汝能推开了书办递过来的笔。
你郑储猛的拍了桌子:一个七品的小官竟然敢当场顶撞上司!你们平常也是这么和你们杨大人说话的??
这个字,我不能签。徐汝能干瘪的身体不卑不亢。
不止我不能签,冯大人,魏大人,你们也不能签!皇上的旨意是要我们彻查此事,如果我们直接把犯人提给了东厂,那我们就是违旨办事!
怎么违旨办事了?只要我们都签了字,这就是我们议事的结果,怎么就不是在彻查此事?郑储此刻的嗓门倒是比昨天大了许多,尚书的威风显出来了。
连一份供状也没有,这也算是彻查么?齐律明文记载,凡官司到了司管的衙门,都要先审,之后不能落判的才能将犯人并案卷移交他部。
听说您是才从县令提上来的吧?郑储忍了口气,坐了回去:不要拿一个县的小事和国家大事相提并论,幼稚!有些事情你不知道,就不要乱发话,哗众取宠!
有哪些事情下官不知道?徐汝能冷笑:是皇上的密旨还是司礼监的?有旨意说可以直接提人给东厂?
东厂的人就在外面等着呢!郑储这会儿是真的火了:你还不明白?
也就是说,这个密旨只有您知道?那郑大人签就好了既然不在下官职责之内,自然下官不签也无碍。
你!你不签字要你来做啥?
我?我既然是御史,自然是参签字的人!冯大人!魏大人!徐汝能行了个礼:如果这个案件进了东厂,那事情就真永无见天之日了。去年三月学潮就有人说江浙乡试漏题一说,后来当事的人都被押解了东厂,事情不了了之,今年一月江西又出了相仿的事情,也是不了了之,终于今天闹到了京城是不是也要不了了之?如果这一字签下去,改日东厂反咬起来,是看了密旨的郑大人顶罪,还是我们和看了密旨的郑大人一起顶罪?
哟!郑大人这里好热闹啊!
六人正在僵持,所谓东厂的人突然走进了厅堂。
邹公公!郑储像是拉住了救命稻草:您快瞧瞧这都察院派来的木头!真是把人都要气死了!
当了十余年的刑部堂倌,怎么就被一个御史给气死了?邹公公捏着手上的玉玩应儿,冷笑:冯大人,魏大人,只要二位签了字,这人也能提了,提走了人就和几位大人无关,说什么顶罪不顶罪的,背后有皇上说了算,你们是操的什么心?又回头轻蔑的瞧了徐汝能一番:要顶罪也是你们顶得住的么?
魏大人我们?冯大人看着魏池。
魏池看着邹公公,想到燕王给她说的不能逆了黄贵的面子不能啊!
魏大人!冯大人!徐汝能有些急了。
你要保的那个谭公子真的是冤枉的么?
我哥哥真的是被冤枉的!
皇上要开杀戒了,你务必要保住自己!
魏池暗暗捏紧了袖子索尔哈罕,要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这个魏池笑着站起来:邹公公,虽然我们两个协办签了字,似乎事情也是说得过去的,但是毕竟是三司会审这事情也要个都察院的说法,既然徐大人担不起干系,那自然找个能担待的人来签字,也以免到时候有些闲话,这也才是第一天,不过是刑部的人多管一天饭食罢了。
冯世勋一想,也是这么个道理:这个也该齐备了再说,应该也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