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2 / 2)
魏池点点头:不过不用担心,留京的里如今只有和他勉强一个级别,他如今已经做绝,其他不可能不防着他。毕竟说句实话,们那里并不是每个都有真本事,值得那位公公看得上的。所以,不用担心有会来故意碍着,只要老实本分就安稳了。
这沈扬对于胡杨林毕竟是知遇之恩,胡杨林担心覃游知对沈扬不利:是不是要让大知晓这事?
不可,魏池顿了顿:覃游知如今不和挑明,就是因为他觉得是个只干实事的老实,且他相信和们大多少有些不快,不至于要和他对立。但若摆明了立场,他是不会放过的。如今的京城里,他有为他撑腰,可有?
千万不要作此想法,毕竟最终和覃游知对抗的只可能是们大,而不是,如今们大远塞外,即便知道了也不能有所作为,而若因此得祸,后续便对他更加不利。唯有隐忍敷衍,先日常事务上多费些心,不要理会这些才好。
呵胡杨林笑道:听的,如今也就只有们俩京内彼此照应,比聪明,都听的。
酒肆并未因为打仗而失去喧嚣的氛围,京城的们仍旧过着富足安逸的日子,而寒气却悄然的潜入暖秋,带来了预料之外的寒气。
魏池对大理寺的事情逐渐熟练了起来,也就不那样的累的,闲来除了会会胡杨林,帮他操心操心覃游知,其余时间都呆家里充贤惠。魏大家小门小户的,又没有多少田产,自然不会再分账本给她看,魏池找不到活干,就只有伺候看账本的戚媛。
中秋的时候,戚媛算了一回租,现已经秋末,理应没有事情好做了,魏池想邀她来吃新鲜的果子,却看到她还屋里发呆。
怎么了?看什么呐。魏池拿了件披风给她披上:别觉得秋天热,最近晚上可冷了。
戚媛接过披风的时候,不经意的叹了一口气。
魏池好奇的拿过她手上的纸,却不是账单:原来是姐姐、姐夫的信呐,也别只是想他们了,等今年过年,陪回江南探望他们去!
看这副急着认亲的样子!戚媛系好披风:想他们是自然的,不过今年咱们可能暂时别回去,江南的日子最近可是不好过呢。
富庶如江南会不好过?魏池觉得这简直不可能。
姐姐来信说,今年江南商户们可都是不好过呢。姐姐家开的是绸缎行,今年工钱贵得很,所做的都是平买平卖,不赚钱还算经营得好的,亏的是大多数。
可京城的绸缎还是老价钱啊。
这今年秋冬穿的,是去年采桑就织出来的,今年冬天的货要到明年才知道贵贱呢。
今年的工钱为何会贵得很?北伐抽走的军丁都是田间劳作的农户,且还都是有军籍的,不管织绸工的事情啊。
这就有所不知了,浙闽之地这些年虽然安稳,早些年却有海祸,那时候为了平息海匪筹集了不少,后来那些卸甲归田,又不要朝廷养着,平日里自然不觉得多。其实,浙闽的军籍反比其他地方的多。
自开朝,西边的蛮子就一直集结闹事,北面又是北伐所以,这次多调了江浙的民兵怪不得。
这些民兵虽然不管织绸养蚕,但他们走了,家里的田可是得有种的,许多织造坊的便都回去种田了,以为打仗这事情就简单了?一打仗,不知多少要破产呢。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是去的那一年,江南也是这样?魏池隐约觉得诧异。
那时候?戚媛仔细想了想:说起来那时候还真没有,那时候海祸平了不算太久,每年产的丝绸足够卖了,丝绸行可不比现业大。而且那时候赚了多少才能投多少,也知道的,后来织造局江南带头放款放钞贷给当地商户,不过几年,大绸行多了好几倍,大的绸行有上千织绸,少的也有数百。所以上一次抽兵,不见丝绸涨价,这次却不止是要涨价了。
丝绸、瓷器、茶叶带来的收益是彩头,毕竟国家赋税还是要靠农业收入。大齐的地方官员每年都有定额的税收任务,他们可不敢任由良田空那里没有种,这样算来,各家绸行可能就算开高价,也有可能招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