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2 / 2)
赵元嘉见她面色不愉,赶紧安慰道:“二娘不必担忧,许康建与薛忠涛皆良将,一人善谋、一人善战,定能将叛军阻于蒲津关,待潞州与徐州勤王之师至,长安危机可解矣,你只管安心待在宫中就好,万事有孤在,断不会叫你受丝毫惊扰。”
他这番言辞实在显得苍白无力,眼下这形势,兵祸已至,长安将乱,此战势必难以善了。
所以,当日赵上钧才会对她出那样的话:“你跟我走,在我的身边,才是最安稳的。”
傅棠梨忽然记起这个,顿觉心慌意乱,忍不住转头看了一眼。
长廊幽深,空空荡荡,高宫正早已离去。
……
朱雀门外。
寂静夜色里,恢宏的宫城如同一只巨兽,盘起身躯,沉睡过去,它带着模糊的、浓郁的影子,遮蔽天光,令月色无法穿透此间。
重重金吾卫持着长戟,将宫门守卫得密不透风,他们肃穆宛如铜像,长戟的锋刃在夜色里泛起青色的寒光。
不远处,一个男人站在东侧阙楼的廊庑下,他披着一件黑色的大氅,宽大的风帽垂下来,遮住了他的面目,只露轮廓分明的下颌线,如同刀刻一般刚毅,他已经站了很久,高大的身形与黑暗几乎融为一体。
长夜不尽。
少顷,有武将从宫中出,走到阙楼的阴影下,垂首躬身,轻声而恭敬地向赵上钧说了一些话。
赵上钧听罢,并没有什么情绪,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怎么,安王和李公都无法说服圣上吗?”
那武将回道:“圣上素来谨慎,不能如主公所想。”他扼腕叹息,“蒲津关地势实在不利,只怕许康建难以全身而退,若此战再败,长安势必不能保全,主公,我们为何要坐以待毙,不若尽早……”
“我不能。”赵上钧截断了属下的话,他的语气十分平静,甚至带了一点温和的意味,“苍天在上,鬼神共鉴,我发过誓,永不与大兄为敌、永不与他兵刃相见,我不能背誓。”
“不说这个。”他拂了拂衣袖,接下去,又好似漫不经心一般,问了一句:“对了,太子妃呢,她如何?”
武将不明所以,一板一眼地回道:“因皇后临终有所托付,圣上格外开恩,不再追究太子妃之罪,眼下,太子妃陪太子还在未央宫守灵。”
“这样啊。”赵上钧意味不明地低声说了这么一句,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抬头看了看天色。
天气是炎热的,但月色清冷如故,半弦月如勾,挂在宫城的檐角上,檐角重重,摸约有十八重,太深了,什么都看不透。
“我忍得实在是太久了。”他突兀地笑了一下,问那武将,“你说,是不是?”
夏夜的长风骤然大了起来,从天街尽头卷过来,带动大氅猎猎作响,风帽掀起,露出他的眉眼一瞬间,他的眼眸是漆黑的,冰冷而残酷,宛如刀锋淬血。
“是。”武将怵然出了一身冷汗。
——————————
元延八年夏,左武卫大将军许康建率虎贲军与李颜决战于蒲津关,大败,许康建阵亡、薛忠涛阵亡,虎贲军死伤惨重,几近覆没。
消息传至长安,元延帝惊骇欲绝,再也忍耐不住,急命人传召赵上钧。
使臣至青华山云麓观,青虚老道出,老泪纵横,曰玄衍伤势愈重,兼郁结于内,日日呕血,恐不治也,不能奉帝王诏。
使臣苦求良久,不得见淮王面,遂悻悻而返,归告元延帝。
元延帝再传,淮王仍不能至,如是而三。
文武百官皆唏嘘,忆及昔日,淮王骁悍无双,剑锋指处,所向披靡,一人可敌万军、镇山河,只恨运乖时蹇,值此社稷危难之际,他竟困于伤病,莫非天要亡大周?
只有元延帝隐约意识到,那日在甘露殿上,赵上钧说的那句话,“臣对陛下已经了无亏欠”,究竟意味着什么。
元延帝说不出是愤怒更多些、还是后悔更多些,他看着从青华山回来的使臣跪在丹墀下,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颓然坐在龙椅上,脸色惨白,环顾左右朝臣而发问:“众卿有何良策?”
临洮郡公李光达出,奏曰:“如老臣所奏,请陛下重新召集尚在京中的玄甲军人马,起复庄敬为统帅,犹可保一线生机,迟则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