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1 / 2)

让他来燕京的话也不怎么走心,更像是开玩笑。

但是南平山来了。

也是唯一一个听了汪永年的话,便不远万里赶来燕京的人。

他在汪永年面前掏出那张餐巾纸时,上面便一丁点的破损都没有,边角也是整整齐齐不曾卷边,足以见得主人对它的爱护程度。

他的这份执着、真诚,打动了汪永年。

汪永年决定留下南平山。

但是,和后来很多人猜测这师徒俩一见面便觉得缘分深厚、于是纳头就拜师的不同。

一开始,南平山并没有被收为亲传弟子。

在汪永年看来,南平山已经20多岁了,已经过了打熬基本功最黄金的年龄,就算学也学不出什么名堂。

苦学几年,顶多是从一个“一般的厨师”进化成“优秀的厨师”。

至于更高的境界?那不可能的。

所以,在永年楼学点本事、长长眼睛,再回老家开饭馆、开酒楼,对南平山来说就是最好的路。

南平山听了汪永年规划的路,没说什么,只默默地加入学习基本功的学徒行列。

在那些年头,穷人家孩子没有读书上学的概念,家长只知道早早把孩子送出去、学门手艺,厨师行当便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有句老话嘛,天下没有饿死的厨子。

让自家孩子能够吃饱、不饿肚子,大概就是经历了饥荒年代的父母们,最深切的期盼。

而这个缘故,直接导致了和南平山一起练习的学徒们,最小不过7岁,最大也不过15岁。

20多岁还结婚生子过的他,毫无疑问是里面的“超龄学徒”。

有人在背后讥笑他,说的话很难听。

南平山有次偶然经过,听到了。

但他连上前理论都没有,转身就走。

只因为当时他在去练刀工的路上,和人争论只会浪费他练习的时间,他便直接选择了无视。

被人背后骂两句算什么?

以前他去那些饭馆当学徒打工,遇到的老板可不是人人都像第一家面馆老板那样心地善良。

一些人敝帚自珍,怕南平山把自家“绝学”拿了去,对他非打即骂,有一次还差点儿把烧红的炭火砸在他身上!

跟真正的遍体鳞伤比起来,这点闲话根本不算什么。

南平山是一块迫不及待汲取知识的海绵。

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在乎。

他整天带着菜刀,为了尽快呼吸、做到如臂指使,他连睡觉都把刀放在枕头下;

他时刻都在练习刀工,用掉的食材是别人的十倍,双手的每一寸都被割伤过;

他经常蹲在小炉子面前观察火候,连头发差点儿烧起来都不知道;

他为了认识更多的味道,乱吃东西,拉了三天;

……

慢慢的,这近乎苦行僧的练习生涯,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其中也包括那位高高在上的大师兄。

他姓汪,是师父汪永年的独生子,据说天赋异禀,是未来永年楼的继承人。

人人都看好他未来能位列名厨榜,带领永年楼延续辉煌,并名震燕京。

而这样的大师兄,却看到了南平山,还夸他刻苦、前途不可限量!

之后,也是大师兄亲口向师父提起了他,认为他有资格进入亲传弟子之列。

原本师父汪永年都快忘了他的存在,听到独子的话,才改变主意,竟然真把他收为亲传弟子!

他喝茶、磕头、拜师,从此便不再是无根飘荡的浮萍。

他有了师父和师兄们,也有了一张单人床,不用睡在大通铺。

他进行了更系统的学习,其中包括大师兄的指导。

后来很多年,南平山都觉得那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之一。

第428章南平山旧事三

那段幸福的时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戛然而止的呢?

是大师兄汪德的厨艺进阶遇到了瓶颈,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的时候?

还是他通过多年的刻苦练习,终于厚积薄发、一飞冲天,拥有了一道招牌菜的时候?

又或是他和大师兄学习同一道菜,他花了三天时间便攻克了难点,拿出最完美的答卷,而大师兄却无论如何都差一线的时候?

要么是师父汪永年逐渐改变了对独子的态度,开始失望、恨铁不成钢,却反而对他百般赞扬、将他视为最骄傲、最出类拔萃弟子的时候?

……

学厨是百舸争流。

流水滔滔不绝,行舟逆水而上。

唯有坚持和毅力,才是破开激浪的唯一途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