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先出发,別的路上再说(1 / 2)

第487章先出发,別的路上再说

经过张楠画图的小屋子,陈露阳鬼使神差的顿住脚步,转身走了进去。

坐在张楠惯常工作的小凳子上,

陈露阳翻著旁边迭放的厚厚一摞的图纸草稿,內心轻轻嘆口气。

光是制动推桿这一件,张楠就拆出了六张分图。

而点火线圈模块、联轴器套筒……还有更多的任务图纸还都压在后头,不知道有没有开始画。

“唉……”

陈露阳轻轻嘆了口气。

修理厂画图的主力就张楠一个人。

现在他这一倒,图纸的进度全都搁置。

虽然有制动推桿的生產任务推进,但也確实暴露了一个问题。

修理厂能画图的人太少了。

按照他的设想,明年年底前要稳扎稳打,快速推进,力爭造出30种零件。

可是啥好人能一年內画出30种零件的图纸啊!

现在修理厂的情况是地方紧,人手少。

没有自己的正规军,只能学孙先生四处请兵。

干好干坏都要跟人家商量著来。

怎么都没有省机械厂自己有车间、有工人、有车床的独立自主。

以后等有机会了,还得给修理厂多整点人手回来才好。

轻轻將图纸放回原地,

陈露阳站起身走出办公室,进宿舍倒头躺在床上。

不管那些了……

先出发吧!

路上缺啥补啥~

……

第二天一大早,

修理厂眾人就热火朝天的开始往车上装大料。

焦龙、李河、孙红军、林启明几个一大早就下楼,轮番搬料、装车。

谭松仁、左琢也帮著检查卡车的绑绳和轮胎气压。

亏了之前修理厂没有將所有的小货车都修好,故意偷摸摸的给自己留了两三辆。

要不然今天这次运输免不了要请大车来帮忙。

虽然李河、孙红军俩人不会技术,但是却都一个个早就猴精的学去了开车的本事。

就这样,陈露阳打头车,李河和孙红军开车跟著,三辆车一起奔向技校。

对於这批料,陈露阳展现了高度的、极致的、相当认真乃至於严肃的態度。

每种大料的型號,重量,用途,製作零件的型號,开工和交付试製件的日期全都进行了一一核对,

別说技校负责交接的老师了,

就连隨行的李河他们都觉得,

如果技校把这批材料弄毁了,陈露阳都能拎著砖头杀他们家里去。

等到材料运完,一群人开著车回到修理厂。

车还没停稳呢,陈露阳就瞧见不远处焦龙扶著一个人的晃晃悠悠的回来了。

“张楠?”

陈露阳震惊的跳下车:“你不在医院待著,跑回来干什么?”

张楠嗓门有点哑,道:“我点完滴退烧了,就不住医院了。”

陈露阳转头看向焦龙。

焦龙摊手,一脸无奈。

根本就按不住……

死活要起来,死活要回来画图,

这谁按的住!

没招,焦龙只能扶著他回来。

陈露阳伸出手摸了摸张楠的额头。

还行,

毕竟是年轻人,身强力壮的。

打上一瓶药,再好好睡一觉,精神状態就恢復了不少。

“也行,那咱就在家养著。”

陈露阳搂著张楠进屋。

修理厂里有陆局,有张叔,还有孙红军给做好吃好喝的,人多力量大。

住起来確实比在医院方便。

可是张楠听到“回家住”这仨字,瞳孔却骤然一缩。

感动了……

妈的,感动了!

昨晚上他躺在医院床上烧的迷迷糊糊的。

昏沉之间,陆局他们仨又是在旁边给他量体温,又是给他擦汗。

尤其是张国强还一直按著他的大被,生怕他发汗浑身难受,蹬被再把自己给冻感冒嘍。

今天早上更是!

小米粥都是焦龙打回来送到枕边的。

当张楠接过那碗热乎乎小米粥的时候,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现在再一听到这句“回家住”,张楠心头猛的一颤!

可不就是家么~

虽然没有爸爸妈妈在,

但是可这屋子里的人个个掏心掏肺地待著他,跟家也差不多了。

“嗯!”张楠重重点头。

“回家住!”

……

当晚,

陈露阳坐公交车回到学校。

进了宿舍,陈露阳脸都没有洗,脱衣服上床就倒了下去。

这周末两天,真是给他累完犊子了。

周六折腾一白天,晚上陪张楠点滴点到后半夜,

周日又开车送料送一天,晚上又坐將近2个多小时公交回来。

现在真是多说一句话都累。

一夜无梦。

第二天,陈露阳按照正常的课程安排,半休息半用功的上了一天的课。

等晚上“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哲学课结束,陈露阳就被授课老师叫住,將他领到了哲学系办公室,

“李老师,您找我?”陈露阳礼貌的问道。

“过来坐。”

李正繁衝著陈露阳招招手,隨后拿出之前陈露阳交给哲学系的材料。

“你之前递给系里的这份《实践理性的生成机制:以机械標准化为例的技术哲学考察》材料,写的很不错。”

“几个老师看了,都觉得写得很有深度。”

“尤其是『標准构成的先验逻辑』和『技术对象的制度內嵌』这两点,切得很准。”

夸到一半,李正繁语气一转。

“但要作为项目的理论成果,还不够。”

“现在项目是作为『產学研联动试点』推进的,系里这边希望你拿出的是一份有现实依託的『制度哲学样本研究』。”

“研究里不仅要说明探討技术背后的哲学逻辑,更要落到制度如何组织知识、技术如何在协作体系中生成。”

“所以你这篇论文,得往当代技术哲学和制度哲学那边去延展。”

说到这,李正繁起身去资料柜翻了一会儿,从下层拉出一摞泛黄的纸本资料,抽出其中两份,放在桌上。

“你看看这个。”

他將一份薄薄的泛黄的文献推到陈露阳面前。

陈露阳懵逼的接过文献,还没等翻呢,

就听李正繁接著道:“这本哈贝马斯的《技术与科学作为“实践理性”》討论的是技术和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制度性角色』。尤其是第五章和第六章,集中分析了『实践理性』如何通过技术与制度结合,进而转化为社会规范。”

“这部分內容,对我们要写的『制度构型』小结,有直接的理论启发。”

“你先把这两章翻译出来。”

“直译为主,別著急意译,术语儘量保留原意,遇到模糊的地方可以做註解。”

陈露阳还没等皱眉呢,李正繁就又补充道:

“翻译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你写一篇哲学小结。”

“標题我们已经擬过了,叫《从有限理性到实践规范:通用標准背后的制度构型初探》。”

“你那篇说明稿虽然提出了问题意识,但还不成体系。”

“现在,我们希望藉助哈贝马斯的框架,把你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做出结构性回应。”

“你要试著回答几个关键问题:技术標准为什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背后隱含了什么样的行为假设与制度安排逻辑?怎么从『有限理性』的角度看『標准统一』的必要性与局限?”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