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我本心将向明月(1 / 2)
第940章我本心将向明月
京中的沉郁又持续了两日,
很快便到了四月下旬。
不论是锦衣卫还是神宫监,依旧没能查出任何有用的消息,反而将皇宫搅得人心惶惶。
对于这两处衙门的弹劾奏疏,更是如纸片般纷至沓来,没过多久便堆满了御案。
今日,明太祖朱元璋静静坐在御案后,目光扫过桌上的一封封文书,
眼神颇为微妙,嘴角时而轻勾,时而露出讥讽。
但他对这些奏疏始终未曾批注,
每看一封,便随手丢在一旁。
一旁的几位太监见此情景,个个心怀畏惧地垂下脑袋,再也不敢抬头多看一眼。
过了许久,朱元璋将所有弹劾两处衙门的奏疏尽数看完,
忽然发出一声轻笑,而后便坐在龙椅上久久不语
“去,传赵勉过来。”
“是。”
太监如释重负,连忙快步奔出武英殿。
皇城之内,六部衙门中的户部衙门里。
户部尚书赵勉正坐在公房内,
一脸凝重地看着今年江浙地区的赋税账目,不住地摇头,神情意味深长。
这时,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紧接着便响起吏员慌张的声音:
“部堂大人,陛下传您即刻前往武英殿。”
赵勉捏着文书的手掌微微一顿,双眼缓缓眯起,皮笑肉不笑地应道:
“知道了。”
话虽如此,赵勉却依旧低头翻看文书,丝毫没有起身的意思。
这一幕让门外的吏员与传旨太监急得满头大汗。
“赵大人这是在做什么?为何还不出来?”
“公公见谅,赵大人近来忙着处置赋税事宜,许是在整理文书,准备一并呈禀陛下。
您再等等,再等等。”
奇怪的是,户部的一众吏员与官员路过时,
见二人这般僵持,竟没有丝毫意外。
甚至连那老太监都能察觉到衙门内的微妙气氛,
似乎所有人都不欢迎他。
更有甚者,几名年轻官员从他身旁路过时,
还故意发出一声重重的冷哼,
声音清脆,毫不掩饰。
对此,老太监只能将脑袋垂得更低,摆出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模样。
很快,两刻钟过去了,
赵勉才姗姗起身。
他并未携带任何文书,双手空空,淡淡看了眼门外的老太监与吏员:
“走吧。”
老太监听他声音清冷,不由得身子一紧,小声提醒道:
“赵大人,是不是忘了带奏疏?
咱家已在此等候许久了。”
赵勉眼中毫无波澜,淡淡扫了他一眼:
“没有奏疏,走吧。”
说罢,他便率先迈步向衙门外走去。
老太监抿了抿嘴唇,眼中的惧意终于转为阴寒,
但待他走出衙门后,脸上又立刻堆起了灿烂的笑容。
武英殿内,赵勉身着正二品尚书常服,缓步走了进来。
他步伐轻缓,可在这空旷的大殿中,却显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坐在上首,并未再看文书,而是目光沉沉地看着他走近,神情平静,眼神没有丝毫变化。
“臣赵勉,拜见陛下。”
“起来。”
赵勉直起身,目光平视,不再言语。
大殿内再次陷入死寂,
二人一上一下,就这般淡淡僵持着,让一旁的太监与侍者都觉得浑身不自在。
过了十几息,
上首的朱元璋才缓缓开口:
“赵爱卿,去年各地赋税的账目,可清算好了?”
“回禀陛下,户部仍在测算,
目前仅完成了湖广、江浙、福建、江西四地。”
朱元璋眼底闪过一丝危险的气息,放在身侧的手掌微微攥紧,淡淡问道:
“北方呢?北方各省的赋税,可有测算?”
赵勉躬身一拜,神情依旧如常,声音平淡:
“回禀陛下,北方诸多行省乃久战之地,民生凋敝。
朝廷为让百姓沐浴皇恩,已多次豁免赋税,
如今北方赋税本就寥寥无几,因此衙门打算最后测算。”
“呼”
朱元璋的呼吸粗重了几分,看向赵勉的目光多了几分莫名,
殿内的气氛也随之愈发凝重,
甚至落针可闻。
“赵爱卿,既然南方诸多行省已测算得差不多,也该算算北方了。
至少,要先算出北平、关中,以及河南、山东的赋税。”
“回禀陛下,户部各司人手紧缺,实在无法兼顾。”
朱元璋嘴唇紧抿,又道:
“既然人手短缺,那朕也不强求。
但测算一番直隶的赋税,总不过分吧?”
“回禀陛下,测算赋税本就是户部的职责,何来过不过分之说。”
“好,那何时开始测算?”
“陛下,直隶的测算或许要等到与北方一并进行。
并非臣不愿,而是这些日子京中风波不断,衙门内人心惶惶,众人无心做事。”
“户部衙门在皇城里,
外面的风波又如何能牵扯到户部?”
朱元璋的声音冷了许多,挤在一起的皱纹也渐渐舒展,目光淡淡锁着赵勉。
“回禀陛下,户部衙门虽在皇城,但各级官员皆在皇城外居住。
再者,锦衣卫近日在皇城中动作频频,还时常来户部抓人,弄得衙门内人心惶惶,吏员与官员都无法专心办事。
而且,对于那些被抓走又放回来的人,其他人难免心存防备,
如此一来,更难成事。”
说罢,赵勉的声音第一次有了波动,还微微提高了几分。
只见他上前一步,沉声道:
“启禀陛下,臣弹劾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罔顾国法、扰乱朝纲,恳请陛下将其下三司大狱,秋后问斩!”
朱元璋听着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嘴角扯了扯,许久都没有说话。
过了许久,他才淡淡道:
“毛骧做事确是没有分寸,但秋后问斩未免过重。
朕会处罚他,户部的诸事,还望赵爱卿多担待,尽快将各地赋税测算出来。”
“陛下,户部各级官员已在尽力赶工,没日没夜地忙碌,
但要将各地赋税尽数测算完毕,仍需些时日,还望陛下恕罪。”
“多少时间?”
“两月之内。”
朱元璋听到这个期限,眼中凶光一闪,随即又快速收敛,轻轻点了点头:
“尽量快些,一月之内,户部须将各地赋税测算完成。”
“陛下,若要优先测算各地赋税,
那臣便只能暂停测算商税的人手,全力投入赋税测算,力争一月内将折子呈给陛下。”
“呼呼.”
朱元璋的呼吸愈发粗重,心中的怒火几乎要按捺不住。
“户部衙门还缺多少人?朕给你调拨。”
“回禀陛下,户部衙门已超员三百一十三人。
臣所说的无人可用,是因衙门内的吏员大多被锦衣卫折腾得没了心气,每日战战兢兢,
这般状态,如何能办好差事?”
“呵呵.”
朱元璋嗤笑一声,轻轻摇了摇头:
“赵爱卿啊,你倒是个有趣之人。”
“臣不敢,户部衙门乃威严肃穆之地,臣不敢有半分轻慢。”
“不敢.朕看你的胆子,是大得很啊。”
朱元璋话锋一转,又问:
“为何事先不测算直隶赋税?”
“回禀陛下,在户部的名册中,直隶隶属于北方范畴,因此需暂缓测算。”
“放肆!直隶乃都城所在,是京畿重地,如何能放在最后测算?”
朱元璋的声音骤然拔高,语气严厉,可动作却没有丝毫变化,依旧老神在在地坐在上首。
赵勉躬身叩拜:
“陛下恕罪,直隶乃天子脚下,诸多朝臣皆居于此,放眼望去尽是吏治清明,蝇营狗苟之事少之又少。
因此户部众同僚认为,直隶赋税最易测算,也最不易出问题,故而才先行测算其他地方。”
话音落下,
大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二人皆不再言语,殿中的沉闷气氛,几乎要将人压垮。
过了许久,朱元璋才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赵勉躬身一拜,声音铿锵:
“臣告退。”
待赵勉离开武英殿后,
没过多久,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便走了进来。
他步伐沉重,每一步都带着沉闷声响。
“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