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六元及第(2 / 2)
朝廷大员们依旧待在皇城,久不露面。
而学子们也将离开一直被保护的温床,
真正走进厮杀遍地的大明官场。
偏殿内,翰林学士刘三吾老神在在。
其他几位大学士也同样笑意吟吟。
六部尚书以及诸位侍郎脸色沉重,不知在想什么。
轻松与沉重的气氛同时存在,
就如现在的京城一般。
时间流逝,眨眼间就到了酉时。
考生们陆续交卷,礼部官员将考卷整理好。
先呈给主考官刘三吾、礼部尚书李原名审阅。
确定答卷与答题无误后,
再分别发放给六部诸位尚书以及大学士,
按“优、良、中、差”给答卷打分,用“○”“△”“□”“x”来标记。
而后所有大臣集中讨论,汇总打分,按总分高低排出初步名次。
后殿,酉时的余晖透过偏殿窗棂,在堆积如山的考卷上投下斑驳光影。
礼部尚书李原名将最后一迭考卷分到案上,长长叹了口气:
“年纪大了,才等了一日就有些受不住。”
说完,他看向在场的一众大人,沉声道:
“诸位,今日须将这二百余份考卷评出,明日一早还要呈给陛下,咱们得快一些了。”
偏殿内分设了四张长案。
刘三吾与何子诚、钱悠谨三位大学士共坐一案,专看策论的立论与文采。
李原名与詹徽坐一案,查核典故与格式。
秦逵、沈溍两位尚书看实务细节,尤其是涉及军务的表述。
赵勉则单独坐在角落,面前摊着北方舆图,显然要与卷子相互对比。
烛火渐次点亮,噼啪声在寂静殿内格外清晰。
一众太监侍者慢慢退了出去,并且给房舍上了一把大锁,守卫的禁军千户郭镇也站在门前。
屋内,刘三吾拿起最顶上一份考卷,刚看两行便皱起眉:
“通篇引经据典,却说不出一句边防实务,这等腐儒之论,怎能入甲?”
他随手将考卷推到中等一堆里,
又拿起下一份,正是许观的卷子。
才看几行,刘三吾的手指顿住了。
一旁的何子诚凑过来,随意一瞥便点了点头:
“这立论倒实在,不似旁人空谈垂衣而治。”
钱悠谨也探过头,目光落在“大宁扼辽蒙之冲,可增筑堡垒,令军卒垦荒”一句上,轻声道:
“大宁都司的事,他倒查得仔细,连军卒垦荒的事都知道。”
刘三吾没说话,继续往下看,直到看到“引种甘薯、修通官道”,才抚着胡须轻笑:
“太子在山西推种甘薯,陆云逸在大宁修官道,
他竟能将这两件事串进策论,可见不是死读书的人。”
他将考卷放在身前,特意压了块镇纸,显然是归入上佳之列。
另一边,秦逵也拿起了这份唯一归入上佳之列的考卷,仔细看着。
他最近因军械交付拖延十分闹心,对实务尤为敏感,便说道:
“这人倒懂些工程,知道堡垒要跟垦田结合,不然光修堡垒,军卒吃什么?”
沈溍凑过来,看罢也点头:
“来则拒之,去则耕之,这法子比单纯增兵省粮,也稳妥,算是个懂军务的。”
唯独赵勉拿起许观的考卷时,脸色沉了沉。
他看着“辽东多沃野,可招流民安居”,手指在舆图上的辽东位置敲了敲,冷声道:
“流民安置哪有这么容易?
粮草、农具、户籍,哪一样不要银子?说得倒是轻巧。”
詹徽闻言抬头,放下手中的笔:
“赵大人这话偏颇了,策论是论方略,不是写细则,
这个学子能想到流民实边,已是比旁人强出不少。”
赵勉瞥了他一眼,没再反驳,却还是将考卷放回案上,迟迟没归入“优”等。
夜色渐深,烛泪堆了厚厚一层,殿内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墨香。
李原名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着案上分成“优、良、中、差”的四堆考卷,沉声道:
“优等卷子约莫有二十份,得从这里面选出一甲三份、二甲头七份,诸位说说,哪几份最拔尖?”
“屯变这份定然要算一份。”
刘三吾率先开口,将压着镇纸的考卷推到中间:
“立论实、对策细,还懂北方实务,比旁人强太多。”
沈溍立刻附和:
“没去过边疆能写成这样,已经是不容易。”
秦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赵勉却慢悠悠开口:
“诸位不觉得,他这策论太偏向北方了?
如今朝廷争论迁都,他却一个劲说大宁、辽东的事,怕是别有用心。”
何子诚皱起眉:
“赵大人,策论是论边防,又不是论迁都,何来别有用心?难道提北方就是错?”
詹徽也道:
“正是,考生只论题目中的‘妥内外’,
许观的对策既能守边,又能安民,正合题意。
若因他提了北方就否定,未免太牵强。”
赵勉见众人都反对,便不再说话,只是端起凉透的茶盏抿了一口,神色依旧冷淡。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大臣们围着“优”等的考卷反复讨论。
直到寅时,窗外泛起鱼肚白,才终于定出结果。
一甲三人,许观居首,其次是论“吏治澄清”的吴伯宗、论“农桑水利”的周衡。
二甲前七人,则多是在实务或文采上有亮点,但不如前三者。
刘三吾将定好的十份考卷整理成册,用黄绫包了封面,递给一旁的吏员:
“好生收着,明日一早呈给陛下。”
吏员连忙应下,小心翼翼地捧着册子退了出去。
门口,有几位大太监正在等候,见状连忙迎了上去,接过试卷离开。
而殿内的诸位大人则各自起身,
一夜未眠,众人脸上都带着疲惫。
翌日清晨,武英殿的烛火还未熄灭,朱元璋已坐在御案后,面前摆着那册十份考卷。
他穿着常服,头发用玉簪束着,神色比昨日殿试时缓和了些,却依旧透着威严。
刘三吾侍立在侧,手里捧着茶盏,等着陛下问话。
朱元璋先拿起最顶上的一份考卷,封面上写着“许观”二字。
他挑了挑眉,看向刘三吾:
“这就是那个连中五元的许观?”
刘三吾躬身道:
“回陛下,正是。他从童生到会试,一路皆是第一,此次策论也拔得头筹。”
朱元璋没说话,翻开考卷仔细看。
他看得很慢,殿内静得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刘三吾站在一旁,神色淡然。
直到看完最后一页,朱元璋才放下考卷,靠在椅背上,看着刘三吾轻笑:
“坦坦翁,你是不是想推他一把,让他成个连中六元的千古奇才?”
刘三吾连忙躬身,语气却很坚定:
“陛下,臣不敢徇私,
许观的策论,确实担得起第一。
他不说空话,论边防,知道军卒要垦田才无粮忧。
论安民,知道流民要实边才无内患。
连大宁、辽东的实情都查得清楚,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拿起许观的考卷,来回翻动:
“既然你们都看过了,就这般定下吧,许观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让他明日就入宫,朕要见见他。”
刘三吾躬身应道:
“臣遵旨!”
不多时,吏员来取考卷,要去礼部誊写,公示天下。
朱元璋看着吏员捧着考卷离开的背影,又拿起许观的考卷,轻轻摩挲着封面,嘴角终于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连中六元.也算是桩喜庆事了!”
刘三吾看着陛下的神情,也跟着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