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六元及第(1 / 2)
第941章六元及第
翌日清晨,
应天的晨光还带着几分凉意。
皇城外,青石铺就的御道两侧已站满了人。
今日是极为特殊的日子,殿试!
皇城禁军身穿银白色甲胄,腰佩长刀,目光如炬地看着每一个往来者。
即便是参加殿试的考生,也需经过三次查验腰牌、核对名册,才许踏入宫门。
往日因宫禁紧张而弥漫的肃杀之气,今日被一层庄重取代。
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墨香与纸页气息。
考生们身着青色儒衫,背着小小的书箱,鱼贯而入。
多数人面带紧张,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摆。
唯有走在中间的一人,身姿挺拔,神色平静,与周遭的躁动格格不入。
许观!
从童生、秀才、举人,到会试的会元,他已连夺五元。
今日若能在殿试拔得头筹,便是有史以来头一个连中六元的奇才。
“那就是许观吧?
听说他一路考过来,就没输过!”
“去年会试,刘学士亲自判的卷,说他的策论有经世之才,非腐儒可比!”
“嘘!小声点,进了奉天殿,可别乱说话!”
细碎的议论声在考生中蔓延,目光纷纷落在许观身上。
他却似未闻未见,只稳步向前,目光掠过奉天殿的鸱吻飞檐。
琉璃瓦在晨光下泛着明黄光泽。
殿门前的铜狮威严矗立,让人心生敬畏。
辰时整,钟声自钟楼响起,浑厚的声响传遍皇城。
考生们连忙在丹陛下站定,躬身等候。
不多时,明黄的仪仗从殿后而来,
朱元璋身着衮龙袍,头戴翼善冠,在一众公侯大臣的簇拥下,缓步走上奉天殿月台。
他面色依旧带着几分沉郁,
但眼底的疲惫淡了些,
今日是殿试,关乎大明选材,容不得半分懈怠。
“陛下驾到!”
太监拉长了声音,殿内外瞬间鸦雀无声。
朱元璋走上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的考生,缓缓开口:
“今日殿试,不问诗赋,只论实务。
朕自开国以来,北境未宁,鞑靼、瓦剌窥伺,高丽时有异动。
尔等皆是天下英才,当为朕谋,
如何守好大明疆土,让百姓安居乐业,使边境无虞?”
话音落下,礼部官员上前引着诸位考生进入大殿,依次落座。
许观走在最前方,
他的座位在靠前位置,还不等坐下,他就看到了桌上一张透着书香的宣纸。
想必这就是今日的考题了。
许观没有如其他考生一般毛毛躁躁地去翻看文书,
而是正襟危坐,缓缓调节呼吸。
马上要到五月了,应天也变得尤为暖和,从住所走到奉天殿,还是有些疲惫。
一众考生准备之际,
明太祖朱元璋踱步走上龙椅,慢慢坐下,轻轻挥手。
这时,一旁早已等候的大太监上前一步,努力将声音变得轻缓:
“诸位文曲星,可以开始了。”
直到这时,许观才抬起双手,将宣纸打开,看向考题。
[昔列圣之相继,大一统而驭宇,立纲陈纪,礼乐昭明,当垂衣以治,何自弗宁?
少壮尽行,内骚华夏,外戍八荒。
牝马胎驹于行伍,旌旗连岁于边陲,此果好杀而有此欤?
抑蛮貊欲窥而若是欤!
观之往事,亦甚艰矣!
今欲罢,乘机绝远戍,垂衣以治,又恐蛮貊生齿之繁,不数十年后为中国患!
当此之际,似乎失今可乘之机,岂不为限。
今兴止未判,其于乘机绝,孰可孰不可?
尔诸文士论之以妥内外,朕将亲览焉。]
许观只是扫过一遍,就明白了上首陛下的心思,题目也极为简单。
说的是为何明朝已然大一统,且建立了相应制度,却不能如历代先贤那般垂衣而治。
反而因边疆战事,要将国内青壮年尽数征调,
对内扰乱了中原百姓的生活,
对外还要驻守四方边疆。
且题目表明,这并非朝廷好战所致,而是边疆异族入侵,才不得不如此。
如今朝廷想停止征战,趁机断绝长期的边疆驻守,实现垂衣而治,
却又担心边疆异族人口繁衍,
用不了几十年便会成为中原祸患。
眼下这个时候,若错过可能停止戍边的机会,恐怕将来会追悔莫及。
可若现在真的停止戍边,又怕留下后患。
如今“继续戍边”还是“停止戍边”的决策尚未确定。
关于“趁机断绝远戍”这件事,到底可行还是不可行?
要让他们这些学子兼顾内外安定来论述,提出妥善对策。
此刻,殿内一众学子对这个题目有些意外。
因为,边境的敌人已被明军清扫干净,像样的对手没剩几个。
而且边境几个都司正在锐意进取,形势一片大好。
可从题目来看,
陛下对边境局势仍有诸多担忧。
这让许多学子眉头紧皱,他们此前猜测的题目,
大多是关于国内休养生息之事,
如今涉及军伍,并非他们的强项。
但即便如此,奉天殿内也很快响起了研墨的沙沙声,
笔尖划过纸页的簌簌声渐渐填满了奉天殿。
许观握着笔,没有急着下笔,
而是闭目沉思片刻。
他要写的,不是空泛的修城筑堡,而是“屯兵塞上,且耕且守”的具体方略。
在大宁、辽东设卫所,军卒半戍边半垦田。
招流民入塞,给予田亩农具,使其成为边地屏障,再修官道通商路,让军饷有来源,军民能相安。
待思路清晰,许观提笔疾书。
他字如其人,方正有力,却不失流畅。
“夫北境之患,非独在敌,亦在粮饷不继、军民相离。
若只靠内地转运,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若只靠军卒戍边,久则力竭。
臣以为,当屯兵塞上,且耕且守,大宁扼辽蒙之冲,可增筑堡垒,令军卒垦荒。
辽东多沃野,可招流民安居,教其耕作。
来则军卒拒之,凭堡垒为障。
去则军民耕之,以粮谷为备。
如此,中国无扰,边境无虞,陛下可安枕矣。”
奉天殿内静得出奇,
连朱元璋起身踱步的脚步声都有意放缓。
他走到考生案前,
偶尔驻足翻看考卷,眉头一直紧锁。
当走到许观案前时,他停下脚步,目光落在纸上,眼中闪过一丝亮色。
待看完许观写的‘引种甘薯、修通官道’的内容,
他微微点头,却未说话,转身继续踱步。
时间缓缓流逝,考生们在奉天殿内答卷。
六部诸位大人在偏殿等候,等待阅卷。
这段时间,是这些学子们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候。
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朝廷大员争相露面,与他们和蔼交谈,甚至一同饮酒用饭。
这让许多学子产生了一种错觉,
朝廷大员也就这么回事。
不过,今日之后,科举结束,一切都将回到原本的轨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