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145节(1 / 2)
但是夫主有什么样的计议决定,既不同她商量,甚至如果不是发生这样一桩阴差阳错的误会,连通知都懒得通知。
即便如此,崔氏对此却也无可奈何,一点争取自己大妇话语权的办法都没有,昨晚甚至要靠妙音这小娘子出面圆场,才共夫主之间化解了误会。
归根到底,崔氏就算恼恨夫主不够尊重她,她甚至连一个避而不见的临时去处都没有。衣食住行凡所用度,皆仰于夫主赐给,自然也就没有作异声异计的资格。
“阿母那时过得也真是辛苦,我还记得初相见时,我共诸弟妹不肯听从阿母说教,那时并不懂事,恐怕被阿母虐待。现在想想,阿母不厌我们这些顽劣少类,仍肯入户相亲,已经是非常的情深了!”
听到崔氏所言前事,妙音娘子又忍不住感慨说道。
崔氏听到这话,眼眶更是一红,这一份认可让她大觉感动,更握住妙音手腕说道:“小娘子唤我一声阿母,但我为你做的却着实不多。后继的事情,阿母都记在心里,一定做最周全的准备,来年娘子即便去了别家,也绝不让你局促生活!”
“有阿母这一番保证,我心里踏实许多。我也不是不体恤耶娘治业积物的辛苦,但故太师自有嗣息,且共我并不友好,来年想必也不会有什么相共扶助的来往。一旦再做了别家的新妇,和耶娘兄弟也都疏远起来,夫主若再不亲和体恤,处境一定甚是艰难!”
崔氏听到这里也点头赞许道:“小娘子真是长大了,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实在是没有这样深刻的思量。的确无论旁人如何深情相助,人终究还是自有主张才显从容。”
“我也当不起阿母这番夸奖,从我亲娘不在人间后,便就学着遇事多想。如今是要筹划着共一位良人君子同造一份家计,所想的自然也就更多。”
妙音见崔氏神情变得认真起来,便又继续说道:“之前阿耶说担心两家门第有差,恐怕不能和睦相处。但这些人言是非,也只是户外的纠纷,但使户中两人和睦相处,其实不必担心太多。真正能损伤真情的,其实还是户中的各种疾困!”
“是这个道理!”
崔氏闻言后又点点头,对此颇有同感。
“阿母之前还说一家人初临关西时用度艰难,一家男女老幼共相扶持尚且如此,可想李郎他孤身一人谋生此乡又该如何艰难!我既不是什么德行出众的名门良姝,也不是在事精明干练的贤惠内助,能够助得上李郎的,也只有能从家中多携带一些人物势力。”
妙音讲到这里才图穷匕见,但又连忙说道:“当然了,李郎他少俊雄才,是不会贪慕这些俗气事物。但我若是全无表现,内心都不会觉得自安。本身也没有什么高明的才智手段,那也只能做这样的俗气盘算。耶娘如果盼少类和乐生活,长言不如厚赐啊!”
崔氏听完这小娘子一通算计,忍不住便屈指敲在她光洁脑门上,呵呵笑道:“还说自己在事不精明,你这娘子都已经谋你阿耶家业了,还要怎么精明?这一番计量,我会转告你耶……”
“谢谢阿母、谢谢阿母!”
妙音娘子闻言后也是笑逐颜开,并又认真说道:“眼下我仍幼稚,还要乞求阿母垂怜庇护。但再过些年,我可就成了户中的长姊,有了在事教诲弟妹的资格威望。那时我自然不会忘了阿母早时对我的关照,即便阿母不说,也一定要助我小妹风光出嫁!”
“那我先替你妹子谢过娘子了!”
崔氏听到这话后又摇头叹笑、状似无奈的指了指这娘子,虽然似是在开玩笑,但细想想这娘子所言还真有几分道理。一户之中长幼嫡庶有别,未必就是一团和睦,自家小女如果能够得到这位长姊的亲昵关照,无疑也是一桩好事。
第0245章 再访李虎
独孤信自不知后院里的母女对话,他一边跟李泰闲聊着,一边还在思考该要怎样加强对李泰的影响与控制。
他倒并没有太强烈的控制欲,觉得人人都得乖巧的做他手中棋子、任由他的安排,可是对于李泰,他还真的有非常强烈的摆布欲望。
倒也不能说是摆布,应该是一种代入感极强的欣赏与期待。
作为武川镇一名豪酋子弟,到如今权重一方的西朝方伯,独孤信的人生不可谓不成功,但也并不意味着就圆满的全无缺憾。
出身不够清贵、年轻时对时势的把握不够精准、关键时刻欠缺了贵人的扶持、错过了许许多多的机会,这应该是许多功成名就之人回首前尘往事时,常常会生出的感慨,并且有时会忍不住幻想,若能重来一次的话……
独孤信对李泰的欣赏,其实就揉杂了这样的情绪在其中,对这个年轻人的风采与能力都由衷认可,便生出一种更真实强烈的期待,将自己的一些遗憾与未曾达成的抱负一并寄托在李泰身上,希望他能遵从自己的意愿、在自己的经验指点下,少走弯路、成就更高。
这样的用心,倒也不可谓之坏。对一些乏甚主见与规划的人来说,一路耳提面命的指点与安排的确能给人生带来极大的帮助。
经过一番谈话,李泰也很清晰的感觉得到独孤信的强势,对此倒也谈不上抵触与否,只是觉得彼此之间关系虽然拉近,但相处的模式却还有待探讨磨合。
所以对独孤信所指出他规划中的不周全之处与提出的建议,李泰也并没有针锋相对的反驳并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只是端正态度、一脸认真的表示自己一定会深入考量、慎重决断。
他并不觉得自己对北州的经营谋划就一无是处、乏甚发展空间,别的不说,单单眼下所掌握到的人事资源就是真实不虚的。只是如何长久稳定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的确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知你今秋将要典军参阅,但我不日便要起行,已经无暇留观少辈风采,且在别处稍助声势。”
独孤信倒也不是满嘴大话、讲到实际则吝啬无比之人,在跟李泰将时势事情讨论一番后,便又将话题引回了当下,半真半假的笑语说道:“伯山你今名爵势位于诸同侪之内已经算是优秀,但若讲到成家立业、封妻荫子,却仍见逊于先行诸众啊。共我家门亲近,我是没有太多的幸途邪道助你坐达公卿,但也一定尽力助你在事中更享优容便利。”
李泰听到这话,精神顿时一振,期待的就是这个啊!方今世道之内,谁不踊跃进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东边娄昭君那是牛x皇太后,如愿你要不努力,还怎么竞争最牛老丈人?
人于老二做了宇文泰的女婿,直接名爵虚荣拉满。我现在也不喜欢那些虚荣,还是更需要实际点的东西。
“大阅讲武,所观者无非人马器杖、行止离合。伯山你广聚洛水沿岸乡徒勇士,所控领的这些卒员,让许多宿将老兵都羡慕不已啊。只要能典令得宜、营持有方,假以时日必成强旅!”
独孤信讲到这个问题,望向李泰的眼神都不无羡慕,这小子于乡情乡势的开拓把控的确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便共乡里群众打成一片。
独孤信并不看好李泰在陕北的经营,可是对他的乡势经营却不吝夸赞,这也是他如此欣赏、看重李泰的原因之一。
虽然一直到目前来说,他们北镇武人们仍然控制着整个西朝的军事大权,但控制力也是在逐渐降低削弱。
即便是没有连场大战的巨大损耗,北镇武人客居于关西,兵员的补充本来就是一大难题。
独孤信算是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北镇军头之一,所以他每临一地,都比较重视同当地豪强之间的互动,将许多豪强部曲都吸纳进自己的队伍中来。
但他仍然做不到越过那些乡里豪强、直接向群众施加影响,一旦与豪强没有了上下辖制统属的关系,虽然也还保留了一定的私人情谊,但仍调度不动那些乡里势力。
可李泰却不然,他对乡里的影响与号召力,是完全不必借助那些乡里豪强作为媒介就可直接下达乡里。或者说他本身就是此乡最大的豪强,那些原本乡里故有的土著豪强们,如今反而需要党附于他的羽翼之下,才能在乡里秩序中维持住自己的地位与利益。
李泰这种落地生根的能力,就连独孤信都佩服不已。
所以他是觉得李泰大不必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价值不大的北州,立足于此乡情基础之上,安心在台府六军之内发展,借着台府广募汉人豪右为军的大势,势位与影响自会变得根深蒂固起来。
但独孤信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李泰乡势深厚,却不知为何深厚。正是其人所不看好的北州诸事,让李泰有了调整与把控乡情秩序的能力。
或许李泰在陕北的经营投入并不符合霸府整体的战略构想,但却符合府兵制兴起后,大量中小军功地主需要增产置业、获取经济地位的诉求。
在将李泰这一优势赞赏一番后,独孤信便又说道:“无刀不足竞勇,无甲岂可称兵?伯山你士众虽多,可若讲到甲械之用,应该是颇为匮乏吧?”
李泰闻言后便连忙点点头,他愁这件事自不是一天两天了,虽然也一直在自己钻研生产,但技术上的进步也做不到一蹴而就。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他一个明显的短板劣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