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145节(2 / 2)
“我今在镇陇边,虽然也有武库配置,但却是国之用计,不可私相授给。伯山你要长掌甲伍、以求进势,凡所甲械之耗,宜需自足,不可久仰于人!”
拥兵自重、冶铸刀甲在时下而言也不算是什么禁忌话题,老丈人在将自己的经验之谈教给爱婿的时候,也并不藏着掖着:“旧年在朝当直宿卫,六坊之众凡所武装用物杂乱琐碎,当时长安又百业萧条、诸事不兴,为了不误宿卫事宜,许多需求也都要采买于民间……”
李泰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暗暗叹道还得是你们啊,还得是你们玩的更大。
这话但听字面意思有点不得要领,事实应该是独孤信在担任领军将军的时候,借着职务之便把六坊禁军的军械武装都捣腾一番,或人或事的都打包成私有的产业,所谓的民间,应该就是等同于我家。
独孤信讲起这桩旧事,当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多会玩,又继续说道:“现今六坊之众供给另转他处,但旧所采用的铸造事宜仍在维持。但我立朝赴镇,无暇审问,便且将事情托付给陇西公李文彬代作料理。伯山你如果不厌杂事繁忙累人的话,便且将此人事从李文彬处收回,由你监管、盈亏自负。”
李泰听到这话后自是大喜,站起身来拱手深拜、连连点头道:“户内家事,岂可长久劳烦他人!陇西公位高事繁,我前不知此事,如今既然已经知道了,当然是义不容辞!”
成了自家人果然待遇不同了,之前独孤信虽然也赠送不少武装,但还能一套一套的计算,可现在却直接要送一个军器工坊,可谓是十足的大礼。
独孤信见他一副急不可耐的模样,便又笑语道:“既然如此,那你归后便且将家事案事稍作处理,近日便随我同行先往长安去。见到李文彬,把这件事交待清楚。”
“明白、明白,一定不误行期。”
李泰又连忙保证道,啥事也不能耽误这事啊。
稍作停顿后,独孤信却又将眉头微微皱起,瞧着李泰有些不爽的说道:“差点忘了,如此去见还是有些不妥。我得先着员修书送去询问一下李文彬是否愿意见你,你之前得罪了他,不作致歉便冒昧登门,若遭拒见难免间隙更深。”
“开府说的是之前共故太傅两息之事?这件事情虽然不谓一团和气,但也已经……”
李泰还以为独孤信说的是贺拔经纬兄弟俩那桩故事,闻言后便连忙说道,当时李泰也算是忍让了,李虎如果还耿耿于怀的话,可就有点太小气了。
独孤信闻言后却白他一眼,摆手道:“不是这件事,另有别情。你可是搞得他很尴尬恼火,却连知都不知,可见也是一直没做什么声辞解释,还是得修书一封、郑重致歉一声啊!”
李泰听到这话自有些迷茫,自从上次那事,他都没再见过李虎,实在想不出又怎么得罪了对方。听独孤信这么说,事情似乎还挺严重,但他真的想不出来,从去年到现在的所作所为,唯一跟李虎有点关联的事情大概就是亲手干死一头老虎。
这不知不觉就把人得罪了,你们北镇军头气性咋这么大?
第0246章 宜图晋阳
几天后,独孤信离开华州,动身返回陇右,送行者们在华州城西聚集起来、久久不散。一直到了午后时分,独孤信才得以抽身出来,与诸送行群众们摆手作别,向西行去。
李泰并没有前往华州城外送行,而是直接从商原出发,赶到沙苑附近等候独孤信一行。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并不想让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太早被外人知晓。
关西局面并不平稳,大凡身在此中者,难免都要受到情势变化的影响,就连宇文泰也不例外,遑论独孤信与李泰。
他们彼此都是很看重这一份关系,但想要真正的缔结良缘,仍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会不会有什么波折意外发生、又或者有人并不乐见他们走到一起而横加干涉,都是未定之数。
独孤信自是不用说了,想要与之联姻者不知凡几。李泰同样也不差,甚至某种程度上而言比独孤信还要更抢手。双方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非有必要,便先不将这件事告知外人。
沙苑这里,树林变得更加茂密,沿河又增添了数座戍堡兵城,并且还扩建了一座牧场,饲养了数千匹战马。宇文泰对军队的扩建真可谓不遗余力、无所不用其极。
李泰率员在沙苑附近游逛了大半天的光景,一直等到午后将近傍晚时分,独孤信一行才姗姗来迟,见面后独孤信便叹息道:“群情难却、让人苦恼,有累伯山久候了,为了不误行期,咱们便就夜色继续上路吧。”
时下虽然已经到了深秋,时令倒也并没有完全转寒,昼夜交接的黄昏时刻甚至还有几分燥热,夜中赶路倒也不惧风寒湿冷。
长安与华州之间的渭水两岸,河津与道路上日渐繁荣,往来行旅诸多。关中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安稳,农业生产也连年增收,自然让民生状态越来越好,地域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
眼下虽然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但渭北的道路上并不只有他们一路行人。一些大大小小的商旅队伍同样是昼夜兼程,奔波于途。
这当中甚至不乏一些高鼻深目、形容装扮都充满异域风情的胡人商队,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很是引人瞩目。
李泰对这些胡商队伍也颇好奇,沿途观察询问一番,问一问他们的来路与经营的货品。
但这些胡商却是一副深怀警惕的模样,对李泰提出的问题全都语焉不详,特别对他们所携带的物货更是绝口不提。
李泰虽然自讨没趣,但也并没有因此介怀,回到队伍中又对独孤信笑语道:“陇边勾连河西,使君坐镇彼境、播威远疆。这些胡商也真是牟利精明、无所不至……”
独孤信听到这话后便瞧了瞧那几支胡商队伍,旋即便摇头说道:“不知哪处杂胡故作姿态、冒充远客,他们根本就不是远来西域的商旅。即便有什么物货随身,必然也只是劣等下料,想要欺诈关内无知富户!”
李泰闻言后不免瞪大眼,他瞧这些胡商们一个个异域风情十足、就差操着拗口的口音呼喊“我爱大魏”,怎么居然是组团诈骗的玩意儿?
独孤信随口向李泰解释了一下真正的西域粟特人商团的特征,这些昭武诸胡世代以商贸为生,因此也衍生出来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规矩,商团内部有着鲜明严密的等级划分,甚至就连与人交谈、招揽生意时都有着详细的礼仪。
李泰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些知识,听完后再将这些特征与他之前所见略作对比,发现果然是全无吻合,不免也是哑然失笑。
昭武九姓的西域胡人擅长经商贸易,也是丝路贸易上最重要的商贸群体,他们之所出没,便意味着商业发达、珍品无数。
道途中这几支胡商队伍,显然就是利用人们这种惯性思维来进行招摇撞骗。虽然知道了他们的底色如何,但李泰也并没有深作追究,毕竟又没啥确凿的证据,他也不是地方上在职的治安官员,同时也不无幸灾乐祸的暗想究竟谁会做被骗的冤大头。
讲完这些知识后,独孤信又叹息道:“大国之治,虽然并不以商为本,但商贸兴盛与否,也能显出国运是否祥和昌盛。西域昭武诸胡,虽言利之所及、无所不至,但真正往来我国者却着实不多。这些胡商们宁可绕行金山碛口,白道出入,却鲜少行走于陇边。旧在彼乡捉胡问事,知晋阳者不乏、知长安者却少啊……”
李泰倒是不怎么清楚陇边的商贸现状,但对独孤信所说的胡人已经不知长安何在、倒也并不感到意外。
关中的生产力低下和生产环境之恶劣,他是深有感触。就连关中本地的商贸活动都几近于无、陷入停滞,更不要说大规模的对外贸易。胡商们就算腿力再怎么不值钱,起码得有利益,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
可听独孤信说晋阳在胡人当中的知名度甚至比长安都还要高,李泰多少还是有点意外的。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关中虽然荒废年久,但长安毕竟曾是强汉故都、一个帝国的中心。晋阳虽然也不差,但真正军事和政治意义攀升起来,也不过是先后作为尔朱荣与高欢霸府,在西域胡人中的知名度居然已经够资格跟长安相提并论甚至还有超出?
夜色中,独孤信没有注意到李泰的神情如何,只是又微笑着说道:“伯山你如果仍然执意出守北州,我倒也有一计教你。不要只是枯守洛水、只作屯垦之计,如果能够训出精兵,长驱于河水、朔水之间,游猎往来于漠南的胡贾,得益也必可观。如果能够杀得平城、晋阳之间胡贾绝迹,那我陇边也将会大收利好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独孤信或许只是随口一说,但李泰对此却上了心,忙不迭认真问起这当中的线索联系。
独孤信见他对此兴趣满满,便也趁着夜中赶路之际对他将此中渊源讲述一番。
早在北魏平城时期,东西之间贸易交流的丝绸之路陇右线的重要性便被漠南草原线路所超过,一直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样的情况也并没有扭转过来,只是将丝路东面起点由平城转移到了洛阳。
晋阳恰好位于平城与洛阳之间,长期担任两地之间的中转枢纽,商贸与手工业本就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