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174节(2 / 2)
大行台虽然已经通过简报大致了解了这一场战事的战果如何,但随着经过初步点验的财货战利品一车一车源源不断的被送入台府中时,仍是忍不住的眉开眼笑、喜形于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宇文泰当然也是经历过穷困潦倒的日子,可是随着之前一大批横财入库,过去一整年各种花销都大手大脚,许多计划中的事务进程大大加快,心中也不免豪气干云,便有点受不了之前那种量入为出、抠抠搜搜的岁月。
但一时的阔气并不意味着就会成为常态,豪迈过后终究还是需要立足现实。特别在今年大阅结束之后,霸府财政状况更加的恶劣,几乎已经要达到无以为继的程度,甚至就连之前大阅中因表现优异而得获赏赐的那些将官们的赐物,眼下都还只是一个空头支票而无从兑现。
宇文泰再怎么头疼,也不打算苛待这些统军将官们,甚至一度准备将诸方入贡皇家的方物贡品给克扣下来暂时挪作诸将赏赐。
可真要这么做的话,无疑又会加剧同皇家的矛盾,他之前还敲打过太子一系的东宫官员,若再削扣对皇家的供养,则就不免显得有点咄咄逼人,或许就会给局势增添许多不可预测的变数。
现在了有了北州这一批战利品入府,真可谓大大缓解了霸府用度的燃眉之急,起码接下来这个年关能过得非常舒服。
“伯山真是深知我的心意,可惜可惜……”
当宇文护来禀前所交代赵贵之子赵永仁事情已经安排妥当时,宇文泰的心情却没有丝毫喜悦,又是忍不住的长叹一声。
身在他这样一个位置上,是真的很难说在感情上亲昵喜欢一个人,偶尔所谓的真情流露,也多是基于利害权衡的收买人心为主。但是对于李泰这个年轻人,抛开这一层主从关系,他是真的一度由衷希望能与其人缔结一层亲谊关系。
宇文护见事已至此,叔父言及此事仍是一脸惋惜的模样,心中也不由得暗暗庆幸。
他倒不是嫉贤妒能,不容异己来分享叔父的信赖倚重,但正如尉迟迥之前所言,李伯山若果真登堂入室做了他们家婿子,那在叔父膝下众堂弟们长成之前,他们这些人可能真都要听命受遣于李伯山。
叔侄之间之前已经就此进行过一次谈话,宇文护也不敢再在叔父面前直接表达对李泰的防备忌惮,观其神情仍是不能释怀,便开口说道:“古语有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中山公虽然不谓品德高尚、才力卓绝,但终究是相识于微、患难与共的故义旧人。李伯山的确是人才惊艳,但若在情以论,不过只是装点章绶的彩绦丝线而已,阿叔势位日隆,这样的人才将会源源不断入府听用……”
宇文泰听到这话,神情略有好转,脸上浅露几分笑容道:“希望如此吧,但若说风采能比肩李伯山者可以源源不断的涌现,那也是小觑天意之所偏爱了。”
宇文护闻言后嘴角又是颤了一颤,这话可是属实不好接,到底是天意偏爱还是你自己偏爱,又或者所谓天意就是你自己的意思?
“人间情义,本就不唯亲缘一途。伯牙之逢子期,良骥得遇伯乐,李伯山趋投阿叔,也是良臣幸遇明主。阿叔既然欣赏其人,这也是一份值得长久维持的情义。”
只要不是入此门中做了亲戚,宇文护对李泰便没有什么偏见,甚至还因为之前潜通赵贵坏其良缘一事而对李泰略感惭愧,于是便又说道:“今次北州功壮,也需要召其守牧归府面授嘉奖,不如就由伯山代表彼处将士入京?届时超拔班秩、名爵厚给,能不让人感恩效死!”
“召他回京?但他之前才刚刚回府,李显庆却离府日久,且今次勇战积功,表现出色……”
宇文泰听到这话后便有些迟疑,此番报捷队伍抵达华州,还携带了一封李穆的私信敬呈于他,除了略言其入州之后事情种种,字里行间也都表达许多对大行台的思念之情,也勾起了宇文泰对这个心腹爱将的想念,便打算年前召回相聚一番。
宇文护闻言后便又连忙说道:“之前伯山归府,先是为的户中亲事,后又忙碌于大阅事宜,转眼间北州军情紧急便又仓促赴援,来去匆匆,不暇褒奖。府事家事,在公在私,都欠一份正式的表意。至于武安公,不妨就一并召回。毕竟北州大战方定,短年之内也不会有兵戈之扰,况夏州还有化政公等坐镇……”
宇文护这么热心的劝告叔父将李泰召回,当然不是因为心存愧疚、要让李泰回来过一个安稳新年这么简单,而是另有私计酝酿。
随着赵贵一番作态、用情义逼迫宇文泰决定与其联姻,那么李泰再作宇文家女婿的可能那是微乎其微,除非李泰愿意一直不肯成家不娶媳妇,等上几年乃至十几年,等到他们宇文家再有适龄女子可作婚配,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宇文泰之前那番心意,屡有近乎明示的表达,宇文护相信李泰那样精明有眼色的一个人必然也能看得出。可现在突然被赵贵父子阻其良缘,心情郁闷那是肯定的。
宇文护虽然不愿见李泰入户做婿子,但也不排斥同李泰的关系更进一步,故而便打算趁着年前年后李泰心情低落这段时间里,瞧瞧能不能帮李泰把这终身大事给搞定,加深彼此的联系。
即便不为结党营私,李泰这样一个颇受叔父看重又能力出众的后起之秀在一些事情上与他能够保持同步默契,那也是非常舒服的一件事情。
宇文泰自不知宇文护心中这些思量,但在听其所言后,心里也觉得有些话还是得当面讲清楚。他之前各种着痕露迹的表示,若是不加解释处理的话,或许就会演变成彼此间一个心结。
于是在略作沉吟后,宇文泰便也点头说道:“你所言也不无道理,便将此二员一并召回,随我一同入朝共参元月大朝会。自去年至今,李伯山的确有劳有功,应该表彰一番。”
华州城这里发生的事情,短期内李泰自是无从知晓,战事虽然结束了,但许多收尾工作较之战斗过程中还要更加的沉重繁忙,忙得他完全无暇顾及其他。
第0302章 心腹爪牙
当然这也是因为李泰主动承担了一些繁重的任务,像其他参战几方就不必像他这样忙碌。
这其中最潇洒的杨忠,战斗结束后碰个面参与商讨了一下战利品的分配,便从宇文贵处领取了一部分粮草物资,当即便率领所部人马沿着来时道路轻装返回,其他分配给他的人马物资,后续将由夏州负责帮其输送入州。
宇文贵所部人马虽多,牵涉人事也颇繁琐,本来也应该是比较繁忙的一个。但他只是着令麾下各部胡酋商讨分配方案,再将分给夏州的人马俘虏按照比例分给诸部,诸部则返输回来钱粮物资,再由宇文贵交付联军其他几部,夏州的事情便也基本结束了。
当然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一套流程,那也是有宇文贵乃至其整个家族时代居住夏州所积累起来的威望作为后盾,否则这些豪酋们各自你多我少的争论起来,几个月未必能争论出一个结果,乃至于直接刀兵相向。
东夏州在战争过程中受损比较严重,贼军们凡所途径预见的那些当地稽胡部落,几乎无一幸免的都遭受了戕害,就连李穆这刺史都被围困州城多日。
照理来说东夏州各种抚恤善后工作应该不少,但李穆却是非常清闲,鲜少有胡酋入府求告伸冤,而他也不会主动的入乡就户去访问。
官府与民众之间可谓是生疏有加,诸部族完全不知官府有灾后抚恤救亡、恢复生产的职责,李穆也不打算借此加强官府权威、深入群众,对这些人死活都不关心。
这算是比较典型的玩忽职守的懒政,但在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为政清静,民吏怀之”。但也不能说其人就是官德败坏,本身便武夫出身,逢此乱世幸得不菲功业,但本身又实在乏甚主政一方的才能和经验,与其胡搞一通,不如相安无事。
李泰自是做不到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满脑子的卢大计催着他抓住一切可作利用的机会。
几场战斗结束后,各处俘获与主动投降的离石胡众再被收聚起来,一共得到了一万三千余众,这其中老弱妇孺便占了大部分,虽然仍算是一股比较可观的胡部势力,但跟渡河伊始那数万人马相比,却是势力锐减。
可见就算西魏霸府并不重点经营陕北地区,此境也绝非什么人都可纵情驰骋、全不设防之地,柔然曾经可以、高欢曾经可以,但离石胡还是不够资格。
李泰打算将这一部离石胡保留下来,一部分俘虏还是从别方俘获当中交换过来,放弃了其他方面的战利品分配,换回来一个完全受他控制的上万人的稽胡部落,这买卖究竟是亏是赚,仍然有待时间来检验。
本身实力的锐减大大消磨了这些离石胡的凶悍之气,再加上刘库真这家伙竭尽所能的配合,李泰对此胡部的掌控还算得力,没有什么波澜的便将他们引赴东夏州境内的魏平城附近安置下来。
眼下已经是深冬时节,田野之间鲜有产出,上万规模的人吃马嚼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耗。
李泰原本还沾沾自喜于此战消耗有雕阴刘氏和夏州宇文贵报销,可在收容了这一部离石胡后,从夏州那里领来的报销物资全填进去还不太够。
魏平县周边地区虽然说资源禀赋不差,但想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起码也得到明年开春,李泰自不是什么解放稽胡穷苦大众的救世主,救下了他们又供给基本的衣食,当然也是需要回报的。
所以入境之后,他便先组织当中的丁壮沿此周边巡察勘测,将此段奢延水上下游一百多里的范围初步纳入将要屯垦的范围,在一些险峻处建造一些戍堡坞壁以作防守,偶有遇上什么储量可观又品质不差的露天煤铁矿脉,便也组织人手圈占挖掘起来。
单凭离石胡众,自不足以将此境完全开发利用起来。而且尽管有刘库真配合统控,但李泰安插在其中的耳目汇报这些离石胡众归乡之心仍然非常的顽固,并不想久居此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