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196节(1 / 2)

所以当听到吕伏虎这一提议后,众人只是干笑不应,反正遭殃丢脸的是你家,这场麻烦也是你主动招惹过来的,大家实在犯不上跟你同仇敌忾。

吕伏虎乃是历经沧桑的乡里老人,多数时候对乡人心思都能一眼看透。此时见到众人对他提议颇为冷淡,当即便意识到他们必然是已经达成某种共识,甚至可能已经有了必要时牺牲一下自家利益来解决事端的默契。

想到这一点,他心中便暗觉不妙,当即便站起身来对儿子们说道:“咱们走!”

几人见他父子起身便要离开,便也各自亲身并抬手稍作阻拦道:“李长史都还没有过来,此番因其出面,吕将军等才能脱困出来,若是不告而别,那就太失礼了。”

吕伏虎见此情形便冷哼一声,不得已又闷坐下来。

如此又过了小半个时辰,李泰才姗姗来迟,一走进堂中便察觉到气氛有些压抑,似乎是有点谈崩了,他心中顿时便是一乐。

无论什么时候,若乡里一团和气、其乐融融,都不是什么好现象,没有什么矛盾纠纷、利益冲突需要外部势力调和,那就无从插手其中。只有让你们闹起来、卷起来,我才好为你们说句公道话啊!

既然气氛已经有点不好了,李泰也不介意再加一把火,坐定之后拉下脸来便又对吕伏虎一顿训斥:“吕将军乃是声誉卓著的乡贤耆老,深受群众敬仰,我也因此对你信任不疑,将此一桩事务交付给你。结果你却恣意妄为、结怨于人并招惹报复,还要我出面周全,早知如此何必迷信乡贤德义,遣使府下一员未必生此波折!”

那吕氏父子听到这话全都羞恼不已,其中一个儿子更怒视着李泰说道:“此事本非我家私事,阿耶他肯担当领受,也是为的乡里情义。就算事情偶出差错,难道不该先问谋事者设想是否周全?”

“住口!此事经乡中群众共论乃定,岂容竖子狂言指摘!李长史以身犯险、入人阵中,将你父子引回,不异救命之恩,大恩未见回报,竟先指斥恩公,岂有此理!”

李泰还未作回应,在场一名乡豪已经拍案而起,指着那名吕氏之子怒声说道。

吕伏虎闻言后,顿时便也阴沉着脸勒令儿子向李泰下跪道歉,同时自己也垂首道是教子不善。

遥想日前在跨马沟处时,此老还一副乡贤代表、意见领袖的姿态,不卑不亢的同李泰进行交流。可是现在,却是父子都需要向李泰低头认错。

李泰很大度的没有计较这冒犯之罪,摆手示意众人各自入座,才又叹息道:“只要能将人救回,不要再起纠纷就好,报恩与否并不重要。但事情至此却还未彻底解决,下封公提出几项条件,你等也都听一听。”

说话间,他便将几个要求向众人稍作讲述,比如各家轮番出役、尽快将矿藏产出,而在矿产变现之前,则由他们这些人家先行垫付赈济两家之人的物资等等。

这对李泰来说,也就是扇一巴掌、略施薄惩的水平,还没有真的下刀子痛割他们几家,他们对此若还有异议,可就真有点不识数了。

但人跟人的立场终究不同,这些人原本只是搭把手帮个忙,却没想到一转眼竟成了他们肩上实实在在的负担,而且这当中还全无利益可图,甚至连一声感谢都换不来,毕竟这是人家掐着他们脖子逼迫的一个结果,心里多少是有点抵触的。

李泰也没有一味的对他们进行恐吓逼迫,转而又讲起州府打算在平定凉州后,优先选募一批乡士进行商路贸易的计划。而不得州府认可的行商,则就不会受到保护,甚至还有可能遭受惩罚。

此言一出,在场几人无不面露惊喜之色,包括那吕氏父子都将心中屈辱感暂时抛在一边,对此流露出极大的兴趣。

陇右豪强的确很多,但强未必富,有的乡土势力甚至干脆就是因为穷才凑在一起谋生,耕牧的产出或可勉强维持温饱,但休想有什么可观的盈余,故而对于商贸的期盼还是极大的,只不过之前的局势环境不适合商贸的发展。

尽管李泰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也该明白成年人的规矩是什么,与人方便才能与己方便,便都连连表示前事没有问题,凡所人物的消耗,他们几家一力承担。

李泰这才又提出更进一步的条件,将一部分军需缺额的名单摆在几人面前,并将输借军资以换取通商资格的条件向他们认真讲解一番,并且表示如果有意加入的话,那就要尽快做准备了。

因为这样的遴选,既要验看豪强们资产财力如何,还要考验他们对行台统治的认可度。只有拥有不菲的财力,才可进行大宗的商贸交易,让东西商贸规模尽快恢复起来。同时只有对朝廷对州府的忠诚度高,才有资格分享到这一次战争所带来的红利。

所以这样的机会也是先到先得、招满即止,错过这一次机会可就要追悔莫及了!

几人听到这话后顿时更显焦急,原本还打算稍作讨价还价都来不及了,在记清楚了州府需要输借的物资种类和数量后,便忙不迭各自起身告辞,也不再担心会不会继续遭到李贤的绑架挟持,急吼吼便往自家赶去,打算先发制人的锁定一个名额。

第0342章 窃国者侯

秦州府城外,车马与驮夫队伍络绎不绝的向此云集而来。府佐州吏们也都纷纷出城来,忙碌的接引记录这些四野汇聚而来的人货队伍。

李泰和李贤并几名州郡内乡望崇高的乡士们坐在城墙外临时搭建的一处凉棚下,一边欣赏着眼前人物输送繁忙的画面,一边闲聊着时事。

“长史入镇时间虽短,但却屡行德迹,俊声扬播乡里,所以才有今日一声令下、群众景从的盛况啊!”

棚内一名落座未久的乡士见到外面仍有人货队伍蜂拥而来,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决断得早,提前出发,这会儿才能安坐此间,欣赏别人疲于奔命,感慨之余,也不忘对李泰拍一拍马屁。

李泰自知这些人哪里是在竟从自己,熙熙攘攘俱为利来,但听到这马屁也是挺高兴,笑着摆手说道:“尚义之乡,群众皆忠勤可钦,美誉岂可由我一人独占!”

说话间,一名州吏捧簿匆匆入内,向着李泰恭声说道:“禀长史,诸生熟皮料已经足额审定,只待装载起运。”

“膏脂漆蜡也已收齐!”

一时间,负责各种物料统筹盘查的州吏纷纷入内禀告,自是让李泰高兴不已,也不免大感陇右乡里物资积储的确丰厚,居然这么短时间内就满足了数万大军出征所需要的杂类军需物料。

不过大概也正是因此,乡户们才会对这一次的机会如此热情、争先恐后的前来争取。

这些军需的物资当然价值不菲,但其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战争中,但在陇右大都督府的治理下,此边已经很少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

许多人家生产出的这些物料便没了最大的使用价值,想要进行变现的话,本地几乎家家都有,也不会有人再买一堆没用的东西放在家里,而更远处的市场却又无从抵达。

卖又卖不出,丢又舍不得,故而往往只能堆放在家里任由积灰陈旧。现在州府借取这些物资,过不多久便会陆续归还,而且还给予优先通商的资格,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他们本身就有非常旺盛的贸易需求,还可以借由这一次的机会将自家陈旧物料换成官府新近生产的。退一步讲,就算是那些后来的许诺都是画饼,但当场作为抵押物交付到手的骆驼总是真实不虚的。

因此大凡州郡内稍具资业的人家,都不想错过这样一个机会。其他人就算是还有迟疑,可当见到大家都这么踊跃,自己若不积极的话,就显得不够合群了。

听到各项物料缺口都已经补充完毕,李泰便请李贤着令其部曲配合州兵们将物资收码起来方便押运,并共此棚内州郡官员们商讨拟定首批名单。

当得知官府停止收纳物料的时候,城外一时间也是议论纷纷,有一些刚刚赶到的豪强们顿时不满的喊叫起来,而那些已经交付完成的则就不免庆幸不已。或忧或喜,不一而足。但在正式的名单公布之前,各自情绪也还有所收敛。

新人事新作风,李泰来到秦州不久,同州内人士本就关联不大,故而也没有受到什么请托骚扰,编定其名单来,无非将各方名目汇总起来整理一番,以数量和时间为标准依次进行排列,很快就将这个名单编列出来。而这个名单,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秦州当下最为新鲜的乡势状况。

名单中入选三十多家豪强门户,都是让人耳熟能详的姓氏,有的甚至一族之中便出现数户。这还不是陇右豪强的全部,仅仅只是天水上封城周边所分布的一部分。

李泰着员现场书写书令凭证,并逐一发放给在场入选的豪强们。

有了这凭证,他们便可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畅行于陇右河西的商道,先享商贸所带来的利益。当然眼下凭证还没有正式生效,须得将物资运送到渭州、由独孤信查验用印之后才算可以。

收到凭证的人纷纷笑逐颜开,如获至宝的将之贴身收藏起来,脑海中已经不由得开始畅想在这丝路商道上尽情淘金。

三十多张凭证很快便发放完毕,收到的人自然是喜乐不已,而那些被排斥在外的则就多感不满,徘徊着不肯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