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196节(2 / 2)

且不说错失了商路打通后第一波的行商谋利机会,单单将这些物料从乡里运输到州城,也是耗费了不小的运输成本啊!

他们又不是吝啬不肯输借,只是因为路程的缘故而落后于人,便要承受如此代价,还要看那些先行者们得意炫耀,换谁都难以接受。

李泰对此也有准备,那就是将这些多余的军需物资直接购买下来,一方面补充秦州武库仓储的不足,另一方面下半年的玉璧之战也会让关中的局势变得空前紧张,到时候直接输往关中,自用之外还能从关中那些军头豪强们头上赚一笔。

因他开具的价格颇为公允,再加上运都运过来了,若再运返回乡无疑损失更大,趁着好价就地卖出,此行倒也不算是徒劳无功。

州府仓库中诸类军需物料虽然有缺,但钱帛等物类还是有着不小的富余,当场钱货两讫,这买卖做的爽快无比。

唯有皇甫穆等府员们有些哭笑不得,只觉得李泰这番操作有些多此一举,要么就全都输借,要么就全都收买,怎么前边刚刚向诸家输借了那么一大笔物资,后边又要动用府库储蓄去高价买来同样的商品?这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

不过眼见到李泰这么短时间内便将民间积存物资尽皆调动起来,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人对此也都钦佩有加,不敢多说什么。即便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倒也不必强求十全十美。

李泰总不好跟他们仔细分讲,前一笔输借是为了方便我之后拿秦州下属的官造工坊抵债,毕竟丝路贸易只要繁荣起来,那就是产品为王,当然需要在陇右建造生产基地。他现在不贪,未来北周建立后陇右这块地方也要划给宇文导一家。

至于后一笔买卖,那是为了下半年发上一笔战争财,我老大哥倾巢而出的临死之前给我刷个大火箭,怎么能错过?根本不是一回事,怎么能混为一谈!

忙碌了几天时间,总算赶在李贤队伍开拔前将物资调聚起来。有李贤的人马负责同行保护,倒也不需要州府再增派人手前往。

那些向官府输借物资的豪强们还要负责将各自的份额送到渭州去,这债主看起来当的着实憋屈,但却一个个欢天喜地的赶着骆驼上路,全无哀声抱怨。

李泰在将这支庞大的后勤队伍送走之后,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只觉得身上的担子都轻了一些。

他劳心费力的保证了西征大军的后勤无忧,简直比萧何还要萧何,这战后论功不得加官进爵?

虽然说他大半心力还是用在挖空陇右的公私人物储蓄上,但老话都说得好,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他都这么努力了,宇文泰若不封他一个开国侯,可就真有点死犟了。

且不说李泰在后方盘算自己战后官爵该升到哪一步,李贤所率领的这一支奇特臃肿的队伍沿着渭水一路西进,消息也是传的飞快,不多久便抵达了渭州大营。

“主公,真是大喜!李长史后路来报,大军所需诸类物资已经尽数备齐,不日便可抵达渭州!”

李屯刚刚接到来自秦州的信使报信,便一脸喜色的直入营中大帐,向独孤信汇报道。

独孤信闻言后也是大喜过望,与之一同议事的杨宽更是不无羡慕的对他笑道:“恭喜河内公,真是喜得佳婿啊!之前观其从容解决乡仇宿怨,便已经觉得他巧智绝伦。如今更能完成职内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此良才人间罕见,河内公也是慧眼识金……”

独孤信听到这话后,脸上笑容也更欢畅,接过信使送来的书信仔细浏览一番,仍是喜色盎然的委托杨宽代为接应这一批人员和物资,自己则托辞起身转去私帐中。

一俟回到自己的起居营帐内,独孤信脸上的笑容顿时便荡然无存,频频以手击掌闷声说道:“这小子、这小子真是能成大事也能行大恶,留守短日便几乎将我苦心营就的秦州秩序颠覆荡空!

余者不言,那李贤和乃是边境群凶之首、高平头狼,怎么能轻易引入境中!速速传信秦州,着他尽快来见!”

第0343章 专制陇右

李泰本以为筹定军需送往渭州后,自己便可以安稳的留在后方休息一段时间,可当得知高宾正往府城赶回时,心里便知事情又来了。

“河内公着长史将州务暂付下员,即刻动身与卑职一起同赴渭州。”

果然,高宾返回府城后见到李泰的第一句话便道明来意。

话语越简单,事儿就越大,李泰见高宾神情这般严肃,也是吃了一惊,忍不住发问道:“这么急迫吗?”

他大体能够猜到独孤信为何要传见他,无非是他将李贤引入秦州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独孤信之前所布置维持的格局秩序。

原本他是打算等到凉州之战结束后再详细跟独孤信解释一番,但独孤信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却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可见其人心中对李贤忌惮之深。

“很紧急!”

高宾闻言后便点点头,旋即又蓦地叹息一声后才说道:“河内公虽居渭州总揽军务,但对长史于州境之内的诸类言行也都颇为关怀,且都欣慰有加。但唯独下封公此事,长史或许于此间情势所知不够深刻,谋划有些超出了河内公旧设尺度……”

李泰听到这里,便也不再多说什么,于是便点头道:“那就请司马稍后片刻,容我安排一下留直人事。”

他也并不避讳高宾,直在堂中召来府中群佐,有条不紊的将诸事情安排妥当。

高宾见到这些佐员们对于李泰的吩咐恭然领命,心中不由得也是一奇,没想到李泰入州这么短的时间,便已经在府中树立起了不薄的威望。

最为繁琐重要的后勤问题解决了之后,其他的州务倒也不算太过紧要,且有皇甫穆这个旧长史领衔,又没了李泰瞎折腾,州务正常运转自是不难。

然后李泰便带着亲兵部曲们,在高宾的引领下沿着渭水向西而去。越往西行,道途所见便越多征戎气氛,乡野间仍然不乏豪强各率部伍往渭州集结。

途中高宾也旁敲侧击的跟李泰讲述了一下李贤与秦州的渊源与暗里的触碰,的确有许多细节都是李泰未曾了解到的。

从军事地理上而言,陇右之与原州其实属于同一战线,都是为了防御柔然或其他的异族势力从西北方向关中发起的攻势。

但是在西魏政权内部的势力格局中,原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陇右形成制约,彼此之间不乏敌对的渊源和氛围。

这种氛围也并不是宇文泰所刻意营造,可以追溯到贺拔岳与侯莫陈悦时期甚至更早。当时贺拔岳领兵坐镇原州,侯莫陈悦则为秦州刺史,尽管两人先后身死,并未形成长久的对峙之势,但也可见两地之间是足以形成对抗之势的。

如今两地虽然同属西魏的统治之下,但各自情况也不尽相同。

原州自然是宇文泰的铁杆心腹,李贤兄弟、蔡祐等原州豪强们对大行台也都忠心耿耿。

但秦州的情况则就有些复杂,尽管侯莫陈悦入驻秦州时间不长,尚未形成扎根此乡的统治与影响,但也奠定了秦州乡情未能在第一时间便依附宇文泰等武川豪强的基调。

大统初年,此境又发生秦州刺史万俟普父子等集体叛逃时间,给本就存立艰难的西魏政权以重创。之后出镇此间的念贤虽然是武川元老,但其立场上其实更加亲近于西魏皇室,皇帝元宝炬甚至还一度将其子授为秦州刺史。

当独孤信出镇秦州时,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也有限,并不同于霸府属员需要对宇文泰言听计从、效忠不悖,游移于朝廷和霸府之间。

诸如担任河州刺史的杨宽,本身立场应该是偏于朝廷,但也与独孤信往来密切,可见这些陇右方牧也多存在一种想要左右逢源的心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州针对陇右所产生的制衡之效,对霸府而言就极为重要了。这就等于给局势加上了一道安全杠,让宇文泰可以更加从容的对独孤信等陇右方牧们既用且防,不至于全无制衡的手段。

事实也的确如此,李贤对大行台的这一意图执行的非常彻底。按照高宾的讲述,李贤一直都在利用自家雄厚的乡资势力向陇右渗透,试图加强自身在此边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