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09节(1 / 2)

如此一来,李泰自与这些陇右人家利益相关、休戚与共。这三千名子弟兵们追从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陇右乡土中还有四方城这个利益共同体来维系彼此间的关系。

未来就算宇文导取代了独孤信坐镇陇右,也休想夺取四方城的控制权,甚至另起炉灶再搞一座物流城都会遭到乡土势力强烈的抵制。

在李泰组建军伍的同时,此边各项人事也并未就此停滞不前。

独孤信近来忙于编写凉州功簿,尽管独断于陇右的梦想已经破灭,但他心中仍然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特别是过去这段时间里李泰直接把手查到了此边乡情秩序的最底层,也让独孤信的操作空间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加强。

在台府更加大对陇右局势的干涉力度之前,起码将秦州上下、官方和民间的情势进行一番深入统合,也是巩固自身权势的当然选择,所以独孤信对功簿的编写也花费了不小的心思,务求各个方面都有惠及。

河州刺史杨宽相对而言就比较落寞,归镇之后便将州内军政事务同王德交割一番,卸任后便来到上封城暂住,等着跟稍后报捷的队伍一同归京。

但杨宽本人倒是看不出有多失落,或许他本身就不怎么乐意担任这个边州刺史,如今卸任正好无事一身轻。留在秦州这段时间里,甚至还饶有兴致的向李泰引荐了好几个他比较欣赏的陇右人士。

到了六月下旬,凉州方面内徙关中的合有五千多民户,也浩浩荡荡的进入了秦州,在这里稍作休整后,便可由李泰整编完成的三千人马引入关中。

离镇在即,却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李泰也是忙碌得很。幸在征辟的府佐人员也陆续到位,极大程度的分担了他的事情,让他不至于焦头烂额、乱了方寸。

唯独需要他亲力亲为的,便是一些人情互动,每天来访的客人络绎不绝,以至于独孤信都有些吃味,直将他赶出了州府,不要每天摆宴吃喝干扰州府行政。

这一天,李泰刚刚送走几位同他商讨四方城后续经营事宜的乡士,返回起居室后稍作歇息,已经决定追随他同返关中的参军赵演便又匆匆入室递上一份拜帖。

这拜帖用料造型极为华丽,竟然以金玉作板,但其落款则更加的特殊,既非官职名位,也非乡籍郡望,而是“河西旧属、敦煌故义,令狐延保”。

第0368章 良禽择木

令狐延保年纪三十出头、不到四十岁的样子,体格不算特别的高大,但却肩宽臂长、很是醒目。

当州吏将之引入堂中,他先抬头看了李泰一眼,旋即便连忙的低下头去,并以大礼作拜于李泰席前:“仆令狐延拜见郎君,敦煌公旧所兴治故国,仆虽未身临其世,但亦深受遗泽,今时此地幸拜郎君席前,郎君风采无双,仆亦深感荣幸。”

李氏虽然郡望陇西,但李泰他们这一支却是兴起于河西。西凉太祖李暠所建立起的西凉政权,便是以敦煌作为基础,后来虽然迁都酒泉,但敦煌一直都是西凉政权的核心统治地区。

西凉本身就是一个由当地大族联合组成的、以河西汉人为主体的割据政权,敦煌令狐氏也是西凉政权当中重要的属臣。

西凉在与北凉的对抗中灭亡后,李泰的高祖李宝建立了一个流亡政权,并在北凉被北魏击溃后重返敦煌故地,向北魏奉表称臣,受封为敦煌公,并在不久后受召前往北魏都城平凉定居,其后便在李宝少子李冲的带领下融入山东士族,成为天下名门之一的陇西李氏。

如果从这一层渊源来算,令狐延保以门下之礼拜见李泰倒也合理。可问题是西凉都灭国了这么多年,从李宝离开敦煌算起都已经过去了上百年,这样一层埋沙覆土的陈旧君臣关系又能给人多大的约束力?

当然这些故事渊源也能拉近彼此关系,起码心理上较之普通人是会有更多的认同感,但这令狐延保初见便以门仆自居、将姿态放的这么低,还是让李泰颇感诧异。

就拿他自己来说,虽然对此乡陇西李氏族人们颇感陌生,心理上倒也有一些亲近感,并且顺水推舟的认下了李允信这个大孙子,可如果李允信上来就说按辈分你才是孙子,那他还认个屁!

敦煌令狐氏当然不是什么一般人家,号称世为西土冠冕,而且在刚刚过去的瓜州一系列骚乱当中,令狐延保的表现也足以配得上这样的评价,若非其人一番努力,眼下瓜州局面绝难平定下来。

尽管心中颇有疑窦,李泰倒也不敢过于托大、真的以对方主上自居,连忙从席中站起身来,下堂将令狐延保搀扶起来,望着对方笑语道:“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故国人物尤可相见已经让人大感欣慰。

我与将军俱是此世新人,无谓沉迷旧事,更宜结交于当今。将军壮义事迹不独局限于河西,同样驰名于陇右,我亦颇感与有荣焉,早盼能与将军相见!”

令狐延保顺势站起身来,但还是等到李泰归席坐定,自己这才落座,脸上仍然挂着谦恭的笑容,并又对李泰抱拳说道:“些许事迹不足挂齿,唯独奉义卫道的志向源于故国教化,不敢自谦贬低。

情知今日来访颇有冒失,但渴见郎君之心实在是无从按捺。前者玉门关外得见韩侍中等大使一行,请教之际多闻转述郎君贤声,心中已经是景仰不已。此番受诏入国,便欲追从郎君同赴,因恐遗落于途,昼夜兼程……”

李泰自知他当下的名声和影响不足以辐射到河西地区,单凭祖辈的渊源关系,也并不足以让对方作此谦卑姿态。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令狐延保作为如今瓜州最为出色的豪强代表,显然不是什么沉湎于旧时光的顽固遗老,一言一行必然有其深刻考量。

之前韩褒与李贤一起宣抚河西诸郡,令狐延保想必是与他们进行过一番交谈。而这两人在谈话中涉及到有关自己的内容,应该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到眼下令狐延保对待自己的态度。

李贤一直都想借助陇西李氏的郡望来抬高自家,在面对河西一干陇西李氏故国旧吏们时,引出李泰来大加吹捧,想来也是寻常操作。

至于韩褒自是没有帮助李泰扬名的需求,如果有什么话题涉及,必然得是无从省略李泰其人其事的事情,极有可能便是他的四方城与一系列促进商贸的计划。

如此一来,令狐延保虽然与李泰素昧平生,但却从李贤那里了解到李泰如今在西魏俨然已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又从韩褒口中得知了李泰在接下来的丝路贸易中所掌握的丰厚筹码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令狐氏这种出身边地、并且努力试图向西魏中枢靠拢的豪强之家最为看重的资源。所以令狐延保对李泰的态度越殷切恭谨,便意味着对这些资源的渴求之深。

李泰脑海中暗自盘算着,也并没有冷落令狐延保,听完他的话后便又笑语道:“乍入陌生境地,人心难免彷徨。这倒也不是庸人自怯,只是对不曾认知的人事保有一份敬畏。

如果没有识途向导引领,的确会让人忐忑不安。不怕将军见笑,旧年我趋义入关时,入眼人事尽皆生疏,人前羞涩、人后戚戚,久久不安。幸在琅琊公贺拔太师垂爱关怀,才渐渐得以立足于此、勤于王事,到如今浅具声势……”

“岂止浅具啊!仆虽远居河西旧土,但对郎君时誉亦多耳闻。郎君年未弱冠,却已经是志力超逸,建策于台府,立勋于州郡,名与实洽,人莫能及,短数年间,已经是朝廷台府并内外群众深作依赖的国士名臣!”

令狐延保连忙又开口说道,言辞之间毫不掩饰对李泰的钦佩与羡慕:“仆年齿虚长,仰仗宗亲乡义共力协助才得创薄功于边野,便得以见征于途,心内且喜且惊,唯恐边士鄙夷,或是因此而遭弃逐,有负乡亲所望,深盼能得马首以瞻,请用郎君麾下以造功勋,保全边士名声。”

李泰本以为令狐延保只是来拜访问候一下、彼此混个脸熟,却不想对方竟流露出要追随于他的意思,这又让他颇感惊异。

去年瓜州失而复得,今年州人作乱又被平定,令狐延保都是当中的核心人物,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朝廷恐怕都不复再有瓜州。

毕竟瓜州地处过于偏远,出兵前往平定叛乱的代价实在太大,哪怕是从陇右出兵都难以承受。

瓜州的得失不只意味着西魏政权能否威远服众,也不止在于丝路贸易的利益得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对柔然等北方诸胡势力的牵制与抵御。

能以最小的代价便解决这一重大的边患问题,令狐延保的功劳自是不容小觑。甚至去年李泰跟李穆乐呵呵归京的时候,陕北大胜的风头都完全被瓜州失而复得给盖住了。

令狐家号为西土冠冕、乡资雄厚,未来瓜州的长治久安必然也要深仰其家,所以历史上宇文泰对令狐延保也是非常优待,赐姓又赐名,单单记在历史上的马屁就有好几个。

所以当听到令狐延保表示要追从他的时候,李泰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欣喜,而是怀疑这家伙脑袋是不是有问题?

你费劲吧啦的在瓜州搞事情,难道是为的抱我这只小细腿?宇文泰那两条大毛腿,他难道不香?我都被刺挠的挺难受,都还不舍得放手呢!

但见令狐延保一脸诚挚的表情,显然不是在开玩笑。李泰在稍作沉吟后便确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令狐家没有一个适合给眼下西魏当权的权贵们暖床的人选!

其实眼下的令狐家情况跟当年被北魏召入平凉的陇西李氏差不多,在河西乡土牌子自然是硬得很,但放眼整个天下也就马马虎虎。

所谓西凉王族的身份给李氏加分也不算多大,在北魏国内众多汉胡名门当中也算不上有多起眼,终究还是靠着过硬的服务意识才脱颖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