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11节(2 / 2)
李泰入前一步,略显老成的拍拍令狐延保的肩膀,又指了指行在前方的若干惠笑语道:“树大难免枯枝,但些许杂扰倒也不足吓阻向道之志。旧年我初入此乡时,也多仰长乐公仁义关照,到如今浅有几分势力,推己及人,也愿意将此仁义普及群众。”
若干惠听到这话后便转头摆手笑语道:“如此盛誉,我着实当不起。但能功名彰扬于世道之内者,哪个又是幸至?是荣是辱,终须自造。”
说话间,他又转望向令狐延保笑语道:“前者帐内经历,令狐将军倒也不必忧怅于怀,你今是功臣入国,又得伯山这样的少壮引护,何人又敢阻近道?
还记得当年初见伯山时便得闻壮言,中山公虽国之宝臣,但与道相比也只是尘埃而已,阻人近道便罪莫大焉,至今想来仍觉警耳。既然有幸追从这样的当世勇壮,自当深刻领会这样一番卓然风骨!”
令狐延保听到若干惠讲起李泰的旧时语录,心内略作咂摸,顿时便也面露认同之色,同时又望着李泰钦佩感慨道:“原来这一类的妖情,郎君也都曾有经历,幸得长乐公转赠雄言激励,必当铭记于怀,不惧险恶!”
说话间,一行人便来到了若干惠的营帐中,随着若干惠麾下亲信们入前见礼,李泰着眼一打量,很快便发现若干惠的部曲规模缩水许多,一些之前见过的家兵部将都已经不见了踪迹。
近年来国中鲜有大战,尽管若干惠也曾被李泰拉着跟陕北稽胡干了几仗,但也并没有多大的减员,突然不见了这么多部下,难免让人好奇。
入帐彼此坐定后,李泰便直接提出了这一问题,若干惠在听完后便笑语道:“六军增扩,督将急缺,便将所部称得上精熟戎事者散于行伍,督领营卒。”
虽然是将部下们分散出去,但若干惠却并没有流露出什么不舍心疼的神情,反而还笑意盎然。毕竟这些下属并不是真正的减员,而且也不是去做炮灰填充战线,而是去担任中下层的兵长将领。
如此一来,虽然直属于自己的部曲人马少了,但是对军队的影响力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增强,这怎么算都不吃亏。
特别是对若干惠这种早年间便追随贺拔岳入关平叛的武川宿将而言,连年征战已经让部曲大损,即便这些剩余的人马全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也很难发挥出什么大的作用,还不如选择另一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
霸府六军在邙山之战中编制几乎被打残,单单东魏彭乐一部交战便直接擒获四五十名督将,这些督将便是六军组织体系中的中坚力量,损失这么大,补充起来却是难。再加上宇文泰还要求在原有六军基础上继续扩军,那么对这些中下层督将的需求自然就更大。
霸府扩军需要督将兵长,北镇军头借此可以加强自身在军队的影响力从而弥补部曲大损的困境,而宇文泰也乐得分流削弱这些乡党故旧们手中直接掌握的力量,并对大量编入军队中的关西豪强形成制约,让军队中的汉胡势力对比不至于顷刻失衡,可谓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但这种模式对李泰这种新兴的、颇有乡土基础且不患兵员补充的汉人军头而言,那就有点不友好了。
他是既不想自己选募的僚佐分散到别的军队中任职,也不愿自己的队伍中被掺沙子,于是便又皱眉道:“之前简略听说六军仍有增扩之意,但却不知如何行事。诸如我所部陇右儿郎随我入国,是需要效同六军一体整编,又或者是以别部加置?”
“这样的疑惑,倒也并非伯山独有,只不过台府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定计。”
若干惠闻言后便又说道:“现今六军人事诸类已经是渐有不支之态,尤其物料消耗的情况更加严峻。新增军伍若要长久维持,起码供养一桩必须另作别计。如今府中争议最多,或由诸开府各自增扩供养,又或新编部伍择地而戍、就食于州郡……”
说一千道一万,终究还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去年军事建设得以大步前进,还是因为李泰提议的查抄佛寺赚了一笔外快,但这笔横财消耗完毕后,接下来却没有了新的可观增量,自然就维持不了之前的那种节奏。
霸府现在争论的焦点是究竟该因人制宜还是因地制宜,这两种趋势对李泰而言倒也都区别不大。
开府养军,他官阶标准也即将达到了,且手里也有着可观的财源进项,就食州郡的话,他还有陕北一摊子基础,不至于无处附着。
这不说不想不知道,眼下的李泰俨然已经成了邙山之战后府兵建设这一时代背景下红利吃尽的第一人。
他既不需要像若干惠等北镇宿将自废武功来维持权势影响,又拥有了远远超过关陇豪强当下普遍标准的权势地位,且不像元魏宗室和其他关东士族一样徒具虚名、大而无当,迟迟构建不起自己的势力底盘。
一番言谈之间,若干惠也有些好奇李泰此行赴陇有何收获,当得知他领回足足三千多名陇右健壮儿郎,也不由得惊讶不已,忍不住感慨道:“果然是荣是辱,由人自造啊!还记得往年伯山遇事仍需相知群众扶助几分,想不到倏忽间已经是远迈同流,势力如此雄壮!
只是很可惜,我本来以为你此番归国想可共事一番,如今看来却未必,却不知你又将会出事何方?”
第0374章 情义不复
李泰旧镇三防城时,便已经是领掌近万人马,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并非自家部曲,但私曲加上商原招募的乡里子弟也有数千,去年白水大阅时便已经能够拉出一军人马。
此去陇右仅仅只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他便又带回了三千陇右健儿,这拉队伍的本领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而更令人惊诧有加的,则就是直属于李泰的部曲人马便已经达到了六七千众之多!
眼下虽然是南北朝末代的后三国时期,但无论是在哪一国,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私人部曲者都绝对的不容小觑。
哪怕是在贺拔岳还未身死、北镇军头们各自部曲建制尚自完好的时候,都鲜少能有人拥有如此规模数量的部曲人马。
在如今的关西,抛开几个情况比较特殊的存在,单人拥有如此众多私兵部曲的军头也是寥寥无几,当然李泰本身也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存在。
他先继承了相当一部分贺拔胜的部曲遗产,而后又获得大行台的着力栽培,小小年纪便被授予大都督职衔并得领陕北三防城建设,接着又因为独孤信女婿的缘故坐镇陇右数月,一路来都不乏大佬扶持。
当然真正让他得拥如此庞大势力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贺拔胜部曲多是老残,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陕北更因稽胡肆虐而沦为胡荒之地,至于陇右,李泰如今所撬动和统合的乡情较之独孤信还要更加深刻。
无论过程如何,如今的李泰的确已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豪强军头,若从大统九年他初入关时算起,势力增长之快实在令人咂舌。
但是大也有大的烦恼,他这么多的人马,如果不肯接受被分流拆解,那也不好安置。
方今西魏国中本就是朝廷和霸府之间互相对峙,若再安置着李泰这样一支并不属于他们任何一方嫡系的人马,无疑会增添更多变数,而李泰也根本不够资格游离于他们二者之间左右逢源。
如此一来,将李泰并其麾下人马进行外放,承担一部分边防任务便是当然选择。
诸如河东、豫西与河南等各地也都不乏势力颇壮的豪强,朝廷和霸府也都给予名位拉拢,但却鲜少招募他们入朝,一则自然是为了抵抗东魏,二则就是存心提防。
更何况,在关中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李泰所带回的这三千陇右健儿应该是给独孤信代持的,而非李泰自己营张的势力。毕竟他入陇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哪有本领造出这么大阵仗?
既然如此,这支人马就更不适合放在长安或者华州这样的核心区域,谁知道会不会突然暴起、搞什么兵变?
这个问题,李泰也早有设想,对于是否能够长期留守关中平原内并不在意,甚至还隐隐期待能够被外放镇守一方。
如今的他已经是兵强马壮,与其待在关中束手束脚、谨小慎微,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便战战兢兢,还不如外出闯荡,浩大天地、大有作为!
因此当听到若干惠这番感慨后,他便又笑语道:“遭此乱世,无论公卿还是黔首,都不免忧患实多而欢愉殊少。但能声讯不绝于途,可知行人不孤于道,对人情已经是一大宽慰,实在不敢奢望能够长相聚首。恩命所使,义不容辞,又岂敢私心窃念、顿足不前啊!”
若干惠听到这话后便又笑语道:“言虽如此,但若能人地两洽,那自然事半功倍。北州事情,我知你规划多时,之前转事陇右时想必并不情愿,如今得愿受召归国,那也一定是希望再事旧职……”
李泰听到这里便忍不住连连点头,越发觉得若干惠真是知心,将他心思看的透透的。他在陕北投入了那么多的心力,又哪里会轻易放得下,之前是猝不及防、迫不得已,但今势力更壮,自然是希望能够再返回陕北。
“固所愿、不敢请耳。”
他又摇头干笑道,心力虽然很盼望,但也不至于全无自知之明,之前就是因为搞得老大挺不爽才被踢走的,到了陇右又直接破坏了台府偷家的计划,等到于谨去谈判时,转述老大心意一定要把他搞回来,显然不是因为太想念,这会儿还不知憋着劲要怎么收拾自己呢,哪会轻松让他遂愿。
他之所以大张旗鼓率领这么多陇右子弟返回关中,也是为了给自己壮胆,警告一下宇文泰老子可不再是人畜无害的霸府下僚,你要敢对我太过分,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