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17节(2 / 2)

待李泰落座之后,若干惠便小声对他说道,语气同样比较严肃,但又隐隐透出一股期待。

李泰听到若干惠这语气,心中又是一叹,邙山大战虽以西魏大败而结束,但在战争的过程中西魏也并非全无招架之力,若干惠所部就打的很漂亮,当然最后输的也挺惨,心里多少是有些不甘的。对于双方再作交手而心存期待,也属正常。

但像若干惠这般心情的却是少数,帐内绝大多数将领都是一副如临大敌的表情,心情也多凝重忐忑。

李泰视线一转,并没有在大帐中发现赵贵的身影,也不知是宇文泰没有通知赵贵,还是这老小子刻意回避此次会议。毕竟真要在会上总结起上一战得失的话,大行台脸上固然是不好看,赵贵怕是也会再遭群众诘责。

接下来陆续又有将领入帐而来,眼见帐内气氛如此,便先各自寻相熟者坐定。又过了一会儿,落在后边的宇文护才和贺兰祥一起入帐,贺兰祥被大行台抬手唤去,宇文护打量了好一会儿,才有些不爽的于末席落坐下来。

等到人员到的差不多了,宇文泰才抬手示意卫兵放下帐幕,然后环视帐内众人一遭,旋即便开口道:“东贼贺六浑召集贼党,将再西来挑衅。今日召集诸位于此,便为商讨应敌计策。”

他先点名会议的主题,然后宇文导便站起身来,将所探知的消息详细讲述起来:“东贼月中于晋阳宣其调令,贺六浑同时往赴邺城,疑似收取河北之兵……”

除了宇文导的口头讲述,也有卫兵将整理成为文卷的情报在帐内诸席传递,有的将领抬手接过,有的则摆手不要,倒也不是胸有成竹,而是因为不识字。

李泰也就案接过一份情报略作翻览,发现记载的东魏军情动向颇为详细,甚至连其军州具体几日收到的召集令都记录的非常清楚,仿佛有眼线一直在晋阳周边窥望着东魏的动静。

能把情报工作搞得这样出色,那就自然只能是韦孝宽这个玉璧战神的手笔了。

作为当下关西首屈一指的军事人才,韦孝宽的才能可不只有守城这一面,玩起别的花活来,手段也高超的很。想要打听出东魏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征发,对其而言也绝不算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所以说关键的位置就得用关键的人物才能相得益彰,韦孝宽是在前几天才刚刚接替王思政担任并州刺史,但是早在玉璧城建造最初便是此边防线重要成员,并在大统九年邙山之战王思政移镇恒农时全面接掌玉璧城的防务,在彼乡经营也有数年之久。

一边翻看着相关的情报,李泰心中也不由得感慨,邙山之战结束后过了很久,西魏方面才收到贺拔胜儿子们惨死的消息,但今东魏刚有军事动向,韦孝宽就即刻收集到翔实的情报,足见他这几年所构建的情报网络之高效。

可见玉璧之战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并不只是因为韦孝宽超强的塔防能力,战场之外的诸多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将情况详细了解一番后,大帐内氛围变得更加沉闷,久久没人开口说话。大佬们不先开口或许是想察望群情如何,其他人不发声大概就是因为乏甚主见。

宇文泰见众将迟迟不作发声,眉头便微微皱起,抬手敲案沉声说道:“东贼声势虽然凶恶,但也绝非势不可挡,往年交战互有胜负,而今问计于众,在座皆可畅所欲言,建策有功,言错无罪。”

众将听到这话,神情变得松缓一些,继而下首便有一名将领起身说道:“东贼大举征发党徒,可知所图甚大,臣以为大军齐出、邀战于关东乃是下计,应当恃我地利、以逸待劳,以上锐之军迎其疲敝之师才为上计!”

宇文泰听到这里神情略有好转,然而接下来此人一句话便又让他脸色陡地阴沉下来:“太原公王思政旧所督造玉璧城乃河东坚堡,旧便于此却敌于外,若以太原公回镇玉璧,贼军此番亦必劳而无功!”

此言一出,在座不乏将领面露认同之色。人的名树的影,早在邙山之战前一年的大统八年,东朝高欢便曾兵围玉璧城,结果便是攻而不克、只能无奈撤军。大统九年邙山之战,王思政又坐镇恒农城进行殿后,战败诸路人马才得以平安返回关中。

所以在如今西魏将士们心内看来,如果东朝大军来寇是一种病,那王思政就是针对这种病的一剂药。如今东贼又将来寇,那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王思政。

但是一些核心的将领在听到这话后,神情则变得有些微妙,贺兰祥直从席中站起身来说道:“朝廷用士,又岂止太原公一人?前者太原公改镇荆州亦时势所需,今贼兵未至而反复前令,是自乱阵脚,莫非满帐群众竟无一人可以当事?”

大行台诸子侄亲属之中,贺兰祥所受重用是仅次于章武公宇文导,他起身作此反驳,那就等于是大行台的态度。虽然大行台曾表态言错无罪,但发言进计如此偏差,众将望向这人的眼神也颇玩味。

王思政的能力自是毋庸置疑,但很多时候用人任事又不能只看能力。无论过往种种,王思政终究不属于霸府核心成员。

大行台之所以将之调离镇守数年之久的豫西恒农,就是防备其人对出入关东的门户把控太深。前脚刚刚将王思政调使荆州,后脚再着急忙慌的调回玉璧镇守,别说大行台抹不开这个面子,在座众将也都脸上无光。

李泰瞧着这大聪明有点眼生,转头向若干惠稍作询问,才知原来这人也是个靠老丈人上位的家伙。

此人名叫夏侯忠,官居车骑、仪同,本是开府刘亮部将,刘亮年初病重,便将门中小女嫁给夏侯忠并托以后事,如今便由夏侯忠这个女婿暂掌其部。

了解这人身份后,李泰才明白他为何作此进言,倒也未必就是真的将大行台的客气话当了真而百无禁忌,只不过刘亮生前担任东雍州刺史,本就河防重镇之一,若东魏大军直攻过来,那必然得是第一波上前线的。既然有王思政这么一个良选,那么当然倾向由王思政镇守玉璧城。

那夏侯忠倒也机灵,听完贺兰祥的反驳后,当即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并大声道:“臣绝非胆怯畏战,只待大行台一声令下,必统麾下儿郎勇赴战阵、痛杀东贼!”

“夏侯将军忠勇可嘉,难怪刘太尉生前家事相托。但使将士皆存此壮气,虽贼众巨万亦不足虑!”

宇文泰抬手示意夏侯忠免礼起身,然后便又说道:“太原公出镇荆州之前,便曾致书府内,力荐前晋州刺史韦孝宽可继其任,前拜辞阙下时又作荐言,韦孝宽亦关西英壮,想能不负此用!”

话虽这么说,但韦孝宽在此之前毕竟乏甚独当一面的过人战绩,也难让人绝对的放心。而且听宇文泰这语气,只说王思政力荐,心中对于韦孝宽的评价怕是也有所保留。

第0386章 颈喉之患

李泰坐在席中,渐渐也咂摸出些许味道出来,今天这一场会议与其说是商讨如何应敌,不如说是一场吹风会,如何应敌还在其次,首先是要整合队伍、统一口径。

这一点从参加会议的成员就能看出一些出来,帐内在座者绝大多数都是武将,而且主要都是北镇成员和霸府将领。来自长安朝廷的官员鲜少列席,有也是霸府派过去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几乎没有出身关中的时流列席。

别的不说,如今西魏太子元钦可还在咸阳大营中呢,哪怕只是一个傀儡,但如此高规格的军事会议,总也需要摆在会场中做个样子。

但宇文泰却没有邀请太子列席,那就说明这场会议是由霸府完全主导的闭门会议,不管讨论的是什么内容,都要将朝廷的因素排斥在外。

但在这件事情上朝廷和霸府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立场矛盾,毕竟如果东魏大军真的攻打进来,朝廷和霸府都不会太舒服。

李泰猜测宇文泰是压根不想外出迎战,所以在统一思想和口径之前才不会让朝廷中的声音加入到讨论中来。

须知越是不做事的人说起话来那就越没有心里负担,特别像太子元钦这种正值中二逆反期的小伙子,既没有对自己言论负责的能力又热衷于发表意见,那真是抓住机会啥都敢说。

原本这也没什么,说的不中听那当放屁就好,反正稍微脑子正常一点的也不会听他胡咧咧。

但问题是,眼下的西魏本就出于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那就是经过邙山之战后重新建立起来的军队仍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考验,战斗力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大家谁也说不准。

若只是一般的对手那还倒罢了,但东魏大军主力那可是久经战火考验的六镇镇兵们,关中这些豪右部曲们究竟干不干得过,实在不好做什么乐观预判。

而且就算是原本以鲜卑镇兵为主体的西魏人马,几次前往关东作战的结果也都不甚美妙,如今军队主力都发生了变化,那自然是要更加的尽量避免外出作战,打不打得赢先不说,能不能把队伍再带回来都不一定呢。

因此聚兵于关中以逸待劳应该是霸府上层已经达成的共识了,但是这种应对方式他好说却不好听啊。

自大统九年开始,每年大批量的招募人马还要劳民伤财的举行大阅,结果等到真正的挑战来了却吓得门都不敢出,实在是有点丧权辱国。

虽然大统八年也是凭着新修筑好的玉璧城来阻敌,但那会儿霸府六军新成,宇文泰对军队的掌握力度可是极高的,又不用你们汉人豪强出兵,老子想怎么打怎么打。

可是这一次,关中豪强出人出力的支持霸府军队建设数年之久,到最后却还要将自家乡土当作战场,这委实有点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