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18节(2 / 2)

宇文护闻言后脸色又是一喜,旋即便不无羞涩的说道。

他所接触人事至今不出霸府,路子自然不如李泰这么开阔,能得到一百匹陇右名驹的资助也是一桩意外之喜,七拼八凑下来组建一支几百人的亲兵队伍也是有望,虽然不及李泰那三千陇右劲卒气派,但带出去也是能炸街压场的存在。

略作沉吟后,宇文护才又说道:“伯山你不久便要起行赴镇,想必有许多事情需要忙碌。我现在却是得暇,便帮助伯山你为诸部将讨取官阶封赏,争取在你起行之前办妥、以壮士气!”

“如此那便多谢萨保兄了!”

虽然这些部将们就算是得了官秩,朝廷和霸府也不会给一粒米的俸禄,但起码听起来好听,北镇这些家伙们动辄郡公大将,李泰部下们搞点将军号也能让人开心开心啊。

虽然宇文泰已经给了他最新的安排,但这终究还只是霸府自己的决议,李泰这一外放那也算是封疆大吏,还是得将意见呈送到朝廷中由皇帝下达诏书,这件事才算是成了。

虽然知道了东魏将再来攻的消息,但为了避免引起群众惊恐,大阅仍要继续举行,只是省去了后续的田猎事宜,节恤士力。

不过李泰现在就不必再参加接下来的大阅,可以带着自家部曲直接离开咸阳,南下前往长安也可,直接返回华州等待出发也可。

但李泰猜测可能是宇文泰觉得兼并他这支人马已经无望,所以便不打算再在他们身上浪费军粮供给,所以才让他赶紧带着自家人马滚蛋,别再留在这里碍眼。

毕竟这么多人马每天的消耗都是非常惊人的,几倍于同等数量的步卒,多养一天都让人心疼,接下来局面还不知将会怎么演变,有限的粮草当然要留着给嫡系部队。

李泰虽然挺不爽宇文泰这翻脸比猴子还快的做派,但能保住自己部曲军队的同时还能如愿重返陕北,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惊喜,便也不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继续赖在这里,免得再生出什么波折而乐极生悲,归营之后便着令将士们收拾行装,再向大营支取三天的口粮便出发。

他并没有选择直返华州,而是打算先去长安溜达一圈,看看此边人事产业经营的怎么样了,顺便耍耍威风。往年到长安来总是有点提心吊胆,不敢太过张扬放肆,可如今把人马在长安城外一摆,就问长安这些家伙们怕不怕。

长安人怕不怕还不知道,但在渭南长安北城驻守的李虎着实羡慕坏了。

望着浮桥上源源不断向南行来的骑士,李虎忍不住便瞪大眼,脱下自己的兜鍪揣在肋间,按着李泰的肩膀啧啧赞叹道:“早知河内公待户中婿子如此的恩遇厚重,怎么能让外乡小儿抢夺了先机啊!”

李泰听到这话便不爽,这些人马全都是老子辛辛苦苦经营来的,怎么人人都觉得老子是吃软饭的!顺便在心里腹诽一把李虎,等你儿子也来做女婿的时候可得明白啥叫先来后到,要敢跟我瞪眼争家产,让你们大野家没有以后!

他这支人马过了渭水后便浩浩荡荡往长安城方向而去,当然是不能直接入城的,否则真要冲进皇宫去可是不好阻拦下来,故而只能绕着外郭城行过。就这李虎还派了两名部将陪同引路,顺便监视着他不准到处乱窜。

“李开府威武!”

当大队人马行至长安城南时,城中闻讯赶来的李礼成并十数名京中纨绔们便打马冲出城门,远远便向着队伍前方的李泰挥臂喝彩。

李泰着令队伍继续前行往龙首原方向去,自己则带着几十名亲兵脱离大队,在道路一侧等候李礼成等人的到来。

一行人抵达近前后便纷纷翻身下马,向着李泰抱拳见礼:“见过李开府!”

李泰听到这个新的称谓,也不由得眉开眼笑起来,翻身下马共众人一一回礼。

这些年轻人当中元魏宗室便有好几个,讲到官爵地位自然还是远比李泰更高,但是手中的权柄却不可同日而语。

抛开已经被霸府渗透的筛子一般的六坊禁军,元家这些宗王们部曲家兵全都加起来,未必能有李泰如今所拥有的部曲多。

所以在面对李泰的时候,这些元魏宗室少年们也都一脸热情的笑容,对于李泰这个出身陇西李氏同时年龄还跟他们差不多的新晋军头要比对那些北镇宿将们友善得多。

李泰之前挺介意跟这些落架凤凰们往来,如今自然是不需要在那么谨小慎微,但对这些人也都不怎么熟悉了解,除了元季海家儿子们之外,其他的仍需李礼成来逐一为他介绍。

李礼成之前在长安人单势孤而不甚活跃,年初在李泰的推荐下担任了广陵王元欣的王国司马才渐为京中时流看重,到如今更等到如此一个狐假虎威的好机会,直接将他一时间能够召集到的权贵子弟们全都带了出来瞻仰李泰的威风。

“这一位杨文立,乃是华山公族中从子。”

当介绍到其中一个年轻人的时候,李泰见到李礼成脸上闪过一丝羞涩,心中不免一动,之前只是让你送杨宽归京,怎么看这架势你俩之间似乎还发生点故事?

第0388章 请君赏鉴

入城途中,李礼成便主动跟李泰讲起他之前送杨宽归京时,杨宽便对他的个人问题比较感兴趣,得知他尚未娶妻且并无婚约在身,当即便表示要给小李介绍个对象,便是这个杨文立的妹妹。

杨文立名杨济,乃是弘农杨氏杨暄之子,他兄长杨原之前还跟李泰一起担任过于老二婚礼的傧相,这兄弟俩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隋朝权臣杨素的叔叔。

李泰对此倒也并不感到意外,关西世族人势本就偏弱,如果不想婚失其类,可供选择的目标本就不多。

不过杨宽作为一个老前辈,在之前并无过多交集,仅仅只见过李礼成一面的情况下便上赶着要联姻,多少还是让人感觉有点诧异。

这大概也说明在杨宽这个混世老油子眼中,他们陇西李氏在关西是崛起有望,故而乐得提前下注一番。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孝谐你岁龄正好,有人访问也是一桩好事。况且弘农杨氏阀阅上流、关西著族,华山公等皆立世贤人,孝谐能得其青睐,我亦与有荣焉。”

李泰在听完李礼成的讲述后便先笑语说道,旋即又望着他不无促狭道:“孝谐你见没见过那位杨门娘子,仪态是否堪为我家新妇?”

李礼成听到这话后,脸上羞色更浓,连连摆手说道:“这怎么好意思?只是姑祖母同郑门表嫂同往访问一番,归来告我那位娘子花龄正好、恬静贤淑……”

“那孝谐你又是怎么想的?”

李泰瞧他这副模样,又忍不住笑问道。

“我怎么想、唉,往年常常以家世自美,但在见到伯山你之后才深感人应当自强奋进。门荫故泽虽然能庇护一时,可若自身不知上进,祖风家声都要因此堕落下来。所以我是觉得,丈夫无功,何以家为?”

李泰听到李礼成这么说,便忍不住想要劝解一下,但还没来得及开口,李礼成却又继续说道:“不过我并不如伯山你这样智勇双全,短时之内想要开创功事恐怕也难。

之前便是仰仗你的扶助才能邀用名王,若仍狭计自困而久不长进,难免要更加的拖累你。眼下我在大事上能给你的帮助着实有限,唯在人情上开拓更多。

你在事虽称新锐,但事有顺逆,顺境时一切都好,可一旦遭遇逆境,你我处境仍然是有些孤弱。弘农杨氏乃关西土著名宗,若能收其族裔陈列在你幕府之中,彼此声息相通,也可以称得上相得益彰,如此我也算为家势复兴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不让伯山你一人独劳。”

李泰听完李礼成这番话语,不由得对其大生刮目相看之感。因为自身经历的缘故,李礼成远较同龄人更显早慧,这一点李泰是知道的。

但凡事知易行难,有的人张嘴就是一通大道理,可轮到自己做抉择的时候往往都是拎不清,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李礼成对此事的态度就很真实、很端正,同弘农杨氏这样的土著世族联姻,的确能够大大弥补他们这对堂兄弟人势单薄的短板,对于立足关西并长远发展都有非凡的意义。

其实有的时候李泰觉得中古时期的婚姻观某些方面较之后世还要更进步几分,倒不是说一定要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而是对待婚姻这件事情持有一种各取所需、互相成就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