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43节(2 / 2)
宇文导也察觉自家兄弟情绪有些不对,连忙开口轻斥道。
但宇文泰却并不恼怒,只是抬手指着表情有些僵硬的宇文护笑语道:“萨保这是埋怨我呢,怨我之前不准他统军北去,以致错过了一个创建奇功、名扬天下的机会。”
“我、我不敢……”
宇文护听到这话后,忙不迭翻身而起作拜道,他内心里还是非常畏惧叔父,这会儿被言中心事却也不敢承认,只是顿首于地并涩声道:“阿叔待我恩情厚重,即便功名加身也无过于此。我知阿叔是担心我深入险境,心中绝无埋怨,只是自恨自惭才力不足取信于人、难当大任……”
宇文泰脸上仍然保持着笑容,继续说道:“我并不是在责怪你,反而还很高兴。我家子弟并不因衣装不华丽、饮食不丰美而耿耿于怀,但却耻于功业不就、威名不彰,家风如此,能不兴盛?”
说话间,他从席中站起身来,缓缓行至宇文护身前,弯腰将之搀扶起来,拍着他肩膀笑语道:“但若说乏甚表现、不堪夸奖,萨保却仍看轻了自己。亲长皆勤于外事,户中事如果没有你来支撑,恐将家不成家!
外事有群才待拣、可以用贤黜愚,但唯独门户之内,若无萨保分忧代劳、事更付谁?萨保能为我将家事料理周全,使我不必分心回顾,单此一桩,席内群徒谁又能将你取代?”
“阿叔,我、这本就是我应该做的,实在当不起阿叔这样夸赞……我是渴望立功扬名,但更希望能让阿叔满意!无论阿叔吩咐什么,哪怕我才力不济,也一定竭力做好!”
听到叔父对自己这番评价嘉许,宇文护顿时一脸激动,旋即又连忙低头说道。
“若想让我满意,可是并不简单。”
宇文泰闻言后又笑语道:“我知萨保有十分的志力,但今所施展尚且不足两分。只需一个乘势而起的机会,所成功绩怕是不好估量。待到功成名就之时,再来回望今日这番浅薄自怨,也是一桩笑谈。”
在场众人听到这里,也都纷纷笑了起来,而宇文护脸色也变得有些羞红,又垂首说道:“阿叔今日这番教诲,我一定铭记不忘,激励自己。生人在世,各有各的机缘,我今虽贪羡李伯山这一场奇功,但即便阿叔当日准我北上,恐怕也未必能做的比他更好。而待我满怀抱负将要伸张之时,其他人也休想遮掩我的锋芒!”
“我家儿郎正该有这样的气势!”
宇文泰又拍掌笑道,旋即便又感慨道:“李伯山确是壮功可观,可若讲到真正的才性禀赋,也未必就能超出你等。此徒孤独幼弱,临事急于求成,恐居人下,但人事岂能一帆风顺,难免遇挫则折。
一旦丧失了身上这股最珍贵的锐进之气,恐怕就会蹉跎经年,即便是再振奋起来,再想恢复势不可挡的旧态那就困难了。同这样的人争斗,不可于正面强争长短,须得察其所不备,务求一击必中!”
此言一出,尉迟迥眸光顿时一闪,旋即便笑语道:“都是同朝为臣,李伯山又新造大功,即便羡其功名,又怎么会有为敌之想。”
“不是啊,阿兄,他今可不只是一名得胜归国的功士,凭其功名收聚起了一群拥趸,近日来在京中出入拥从者众,很是风光。”
尉迟纲则连忙开口道:“更何况还有河内公舍女为他造势,长乐公等镇人老兵都贪他名门清声而交往密切。我更听一些时论妖言感叹今时国事虽仰阿舅,但几十年后台府教令恐怕要出李伯山门下!”
讲到这里,尉迟纲便又暗暗瞥了堂上大行台一眼。
宇文泰听到这话后又笑起来,指着尉迟纲说道:“虽是道听途说,但若据今观之的话,倒也未必不能成真。所以你们这些少徒也要感此鞭策,努力用功。
你们虽有亲长势力可攀附,但别家也有祖辈余荫厚载于身。如果势位不相匹配,不失于此也将失于彼。为恐后事受制于人,我还要对他更作关照呢。”
这话说的模棱两可,几人一时间也听不出大行台究竟是喜是怒,尉迟迥则递给自家兄弟一个眼神,不准他再据此话题继续说下去。
一场家宴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因为明日还有朝会,等到酒足饭饱,几人便都起身告退。
到最后,堂内只剩下宇文导一人,宇文泰才又对他吩咐道:“明日早朝结束后,你便往大司马府上拜会一番,请问他户中喜事有什么需要帮助,并就秦州事浅作试探一番。”
宇文导闻言后便点点头,但又有些担心道:“可若大司马激烈反对,不肯应允,贸然试探会否打草惊蛇?”
“如愿他久在陇右且人望甚高,很难不惊动他便把事情做定。与其彼此猜忌、各自警惕,不如坦诚一些。”
宇文泰又沉吟道:“他虽然腹有城府但却多谋少断,乐于转圜但却怯于力争。况且我今次也并非只取不予,他婿子李伯山于北州甚有规划,拱手抛却实在可惜,况今朝野也并无良选可以继兴其事。我付其北州、收其陇右,也不谓刻薄。”
“但河内公终究还属同源,李伯山却是差别更甚啊。阿叔尚且言其恐居人下,婆罗前论想也并非尽是嫉贤的妒词。”
宇文导听到这里后却有些迟疑道:“我前知其人其事时,对其还暗生赏识。但今再言赏识,却是有几分托大了。此子骤起于时,实在是让人生畏啊!”
宇文泰闻言又笑起来,过了片刻后才又说道:“二十年后,若此子不夭仍壮,我需戒备提防。可在当下,顽贼巨寇尚且猖獗于世,难道要因为宝刀锋芒太过锐利而藏器不用?可惜如李伯山这样势不可挡的少壮后进还是太少,否则谋计任事必将更加从容。”
第0435章 李氏族人
一场新雪降落下来,白茫茫天地间更增年节气氛,但晋阳城却仍未从之前的动乱中恢复过来。
尽管仍是人心惶惶、无心备节,但活人可以草草将就,对亡者的祭祀却是不能马虎。特别刚刚过去的动乱当中,无论权贵还是寻常百姓家都有家人丧命于意外之中,便让这个新年的氛围变得更加凝重。
寻常人生死如何,所影响的也仅仅只是自家亲近族人罢了。可是真正的大人物去世,那影响可就大得多。
不知何时开始,晋阳城街面上开始流传这样一则流言,说是高王在玉璧前线督战时身受重伤,所以大军才忙不迭的撤回晋阳,但在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抢救之后,高王最终还是不治身亡,因恐国中群情动荡,所以才秘不发丧。
这流言一俟出现于市井之中,便仿佛插上了翅膀一般快速的流传开来,自然很快便被官方得悉,于是晋阳城中大街小巷上巡逻的甲卒们便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搜捕捉拿传播流言、诅咒高王的愚民恶徒。
“你们两人在说什么?”
街角处两人碰头对话,刚说了没几句突然在别处冲出一队甲兵,不由分说便将两人拉扯开,其中一个率队的兵长抬腿便将当中一个踹翻在地并踩踏其身恶狠狠道:“汉奴狗贼,不敢大声言语,一定是在暗里诅咒高王寿尽,给我拿下!押入奴营中,送去北山劳役!”
“冤枉、冤枉啊……小民是在、是在向人购买……”
那汉儿闻言后自是惊慌欲死,连连叩首乞饶,但却被一名兵卒举起刀柄粗暴的砸在唇齿之间,霎时间血水便直从口腔涌出。
“蠢物,动作轻一些,砸掉了牙齿他还能活几日?”
兵长见状后顿时怒骂一声,但却并非关心其人生死,而是继续怒喝道:“北山使役还差几千,若还不能抓捕足够汉奴,就拿你们这些贼兵充数!”
这些鲜卑卒众们对汉人固然狠恶,对他们同类的胡人同样不客气,另一个对话之人缩着脑袋站在一边,本以为可以幸免于难,结果却还是被拎了过来,问明了其家居所在后便分遣一卒去登门索取罚金,若是其家不肯交钱赎人,那这人最后自然也只能沦为苦役。
类似满城抓捕罪囚的队伍不在少数,并将收获源源不断的送到晋阳宫南面的营地中。
丞相府功曹参军赵彦深亲自于此主持诸方囚徒的整编工作,将诸犯人按照各自罪名分配到不同去处,罪名轻一些的当州用役、尚可有生还之期,重一些的则发付别州为役,量其路程远近而有不得好死与或得好死的差别。
各处押送过来的罪囚们不只有丁壮,还有许多的老弱妇孺。在这当中,有一群十几名男男女女簇拥着一对母子,站在众垂头丧气、模样狼狈的囚犯们当中很是显眼。
那妇人年在二十多岁,虽然一身囚徒装扮,却仍难掩不俗的气质,面容姣好,一手牵着一名年纪不大的孩童,想是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