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49节(2 / 2)
宇文泰首先想到的自然还是河洛地区,毕竟洛阳才是元魏法统真正的都邑所在。只有稳定控制住河洛地区,才能在法统道义上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并且吸取中原地区的战争潜力。
邙山之战结束后,东魏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并没有驻扎大部人马实际控制洛阳地区,仍是将黄河北岸的河阳作为屯驻重点。至于黄河南岸诸军事宜,主要还是委托给其河南大行台侯景。
去年的玉璧之战,其实侯景也有参与。东魏丞相高欢在亲自统兵围攻玉璧城的同时,也命令侯景自太行山南侧齐子岭向西进攻。
齐子岭即就是太行八陉中的轵关陉,也是东西两魏的边境线之一,于此可以直入河东腹地。
如果侯景能够切实遵行高欢的命令而发兵直入,那么即便不能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在河东地区大部分力量都被高欢大军震慑得不敢轻动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针对河东诸地进行一通扫荡,大大削弱此境的防守力量。
西魏紧靠齐子岭的乃是建州邵郡,建州刺史杨檦率军抵御侯景。结果侯景不战而退,甚至还斩断沿途树木以阻断道路长达六十余里,一路退到了河阳兀自不安。
杨檦虽然是一员勇将,但侯景也绝对不是吃干饭的。其人狡黠多谋、久执兵事,更兼领掌河南诸军多年,无论是自身的谋略才能还是手中所掌握的人马势力,都断然不至于对杨檦惊惧至此。
故而侯景这一番做派,自然是针对高欢军令的阳奉阴违,并不打算倾尽其所掌控的河南兵力而为高欢卖命、真正与西魏进行大战。为了阻止高欢继续征发他所部人马奔赴前线,甚至在佯退之际干脆连齐子岭通道都给截断。
侯景态度如此,自然便意味着其人已经是与晋阳霸府之间有着极大的隔阂,不臣之心越发明显。如今高欢大败而归,于国中的威望大减,那对河南的地区的控制自然也就一定会同步锐减。
趁着东面南北双方隔阂渐深,加强对河洛地区的控制,继而向整个河南地区进行辐射,也是宇文泰下一步所谋划的重点。
他并没有因为李泰对晋阳的偷袭得手而自认为晋阳霸府已经不堪一击、将之当作下一步攻略重点,对于高欢这个老对手在晋阳所进行的一系列经营,他还是颇为忌惮的。何况就连李泰自己也表示晋阳霸府仍然势力雄厚,眼下绝非进攻良机。
但想要进行军事行动,钱粮物资乃是基础。可是如今霸府财政状况委实不够乐观,霸府即便派遣人马前往,也绝难支持大规模的进军,若只是小股人马滋扰偷袭,既没有足够分量的目标,也达不到让河洛局势变得更加稳定的战略需要。
仅仅只是训斥直堂中这些属官,已经不能让宇文泰心情好转,也无助于开拓思路,他在堂中枯坐好一会儿之后便又开口道:“着李伯山入见,他既然已经入府受事不短时间,想必也已经对当下困局有所创见。”
众属官闻言后也都暗叹不已,如果没记错的话,李伯山是今早才正式入府受事,这也算不短的时间?
但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既然大行台这么看好李伯山的能力,当然赶紧把人传唤过来才是正事。于是当即便有人一步三跳的离开直堂,旋即便往李泰在任的西直堂而去。
过不多久,留守西直堂的王子直便被召入此间,登堂后便直言李泰早在正午时分便已经离开直堂往城外兵城去了。
宇文泰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沉,旋即便冷哼道:“着其兼职诸事,是信任他才力兼有、能够揽顾周全,可不是为了由其心意的避重就轻、厚彼薄此!李伯山他固然有失察望,你等在事群众竟也不作妥善提醒劝谏?枉你等皆是在事府中的故属老人,不能妥善理顺案事已经失职,今者加任才士竟还不懂得善用……”
王子直被这劈头盖脸一顿训,心中自是有些委屈,但也不敢发声打断大行台,只能待其发泄告一段落之后才可怜巴巴说道:“启禀主上,西河公入直之后便采察群情并诸案事,并将剧要案事立策并分付群众之后才离署出行。臣等皆于案前领受……”
“立策?立了什么策?怎不速速来报!”
宇文泰听到这话顿时一瞪眼,他自知交付给李泰的府事范围正是当下最为令人头疼和倍感棘手的财政问题,当听到王子直所言李泰居然已经有了计策,当即便激动的不得了,拍案直吼道。
王子直见状后自是不敢怠慢,忙不迭着员返回西直堂将事项相关的文书取来,而自己则在大行台虎视眈眈的眼神中一边梳理着思路一边口述李泰此日在直堂中的吩咐。
宇文泰近日早被钱粮事情搞得焦头烂额,故而对这搞钱的门道也听得极为认真,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开来,在听完王子直的讲述后他便感叹道:“不愧是李伯山,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这么短时间内,便想出几项创收的计谋……”
嘴上虽然夸赞着,但他心里隐隐还是有些失望,因为跟之前查抄寺庙相比,这几条策略都显得有点中规中矩、不够之前那么暴利。
但宇文泰这么想也只是由奢入俭难,自知这样的横财绝难频频获得。而这几项策略有效整合地方州郡挤压的闲余资源进行变现,并将地方财政的模糊地带厘定清晰并且收归台府,直接增加台府收入的同时也加强了霸府针对地方的控制,可谓是一箭双雕。
至于说来自地方官府的抵触,宇文泰自有信心解决,身为霸府首脑,这样的掌控力他还是具有的,之前只是不知该从何处下刀。
但是对于民间的反应如何,他还是有些拿不准,于是便又说道:“此诸策若能有效执行,官民达于两便自然最好。但小民多愚无大计,恐怕不能望尽官府让利的善政所在,若是需要长久推施才可缓缓见功,恐也无济当下所困。这一点,李开府离署时有没有交待?”
第0447章 势不两立
一个政权想要发展壮大,那就需要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疆土和人口。但其生存的关键,则在于能不能在这些土地和人口上有效的获取资源。
六镇兵变以来,北方大地便风起云涌,能够割据一方乃至于入主中枢的豪强军头不乏,但能够长久维持其权势的则寥寥无几,高欢和宇文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二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自身拥有最多的人马,而是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历史机遇,抓住机会将自身所掌握的势力从破坏者转变为秩序的维护者,而非一味的烧杀抢掠、竭泽而渔。
宇文泰虽是霸府权臣,但有的规矩他也不能肆意破坏,因为破坏规矩就是在动摇他的统治基础。
所以尽管他受钱粮所困,也知关西连年大稔、诸土豪大族们手中必然掌握着大量的粮草物资,但也不敢直接兴兵掳掠。尤其如今关陇豪强部曲们大量充斥在中外军伍之间,征他们的兵抢他们的粮,无异于是在玩火。
大统九年邙山之战刚结束不久,宇文泰便曾以输赏格来收取关西豪强们所掌握的人力与物力。
那时的他诚然是有几分走投无路、亟待补充实力的状况,而关西豪强们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覆巢之下鲜有完卵,如果他被高欢所击败剿灭,那这些关西豪强们也会普遍遭殃。
因此那时候大家是很有几分同仇敌忾、共克时艰的觉悟与氛围,很快便将局面从岌岌可危的状态当中拉了回来。
可今随着玉璧之战的胜利,意味着过往数年的卧薪尝胆有了一个非常可观的回报,这一结果虽然喜人,但也牵涉着一些权益的重新分配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宇文泰用政势必要更加的小心,需要尽量避免让这些关陇豪强们感受到那种被剥夺失落感。
因此李泰这个策略提出的虽然好,但具体该要怎么实施才是重点。既要保证群众们不会心生抵触反感,又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的聚敛一批可观的物资,这三个目的缺一不可。
这个问题,王子直当然回答不了大行台。李泰临行时只是将这个思路向他们交代一番,并且着令他们将相关的郡县文籍资料整理一番,以作为下一步行事的参考。
换言之这件事本身还是八字没有一撇,故而他们也并没有进行上报。只是眼见大行台态度那样的暴躁不善,王子直才不得已讲出来先应付过眼前的盘问。
宇文泰既知此计,便越发迫切的想要搞清楚可行性到底多大,等到西直堂相关文籍被送至此间的时候,他当即便也着令在堂属官们纷纷加入进来帮忙,盘点一下关内诸州可以用于售卖的库余物资与可作佃租的山泽河津有多少。
这些事情琐碎且复杂,但幸在苏绰在世的时候已经给台府建立起了一套颇为严整周全的图籍档案管理制度,这也大大削减了众属官们搜集相关资料时所消耗的精力与时间。
宇文泰自然不必埋首于案牍,先将其他几桩案头积事处理完毕,然后又吩咐明日一早即刻便召李泰速速归府,这才往直堂内室当中登榻休息。
随着破晓晨钟敲响,新的一天到来。经过了昨天的演武大赏与篝火烧烤之后,今日军营中也充斥着一股轻松愉悦的氛围。
但轻松并不意味着放纵,伴随着中军大帐鼓令声响起,众将士们纷纷走出宿帐,于营垒之间列队整齐的集赴校场,先作一番军阵晨练,待到日上三竿时才解散用餐。
尽管许多中高级的督将缺席此日的操练,但今日军营中仍是秩序井然,并没有什么骚乱发生。
这一点尤其让李泰感到满意,他之所以拖到今天来再进行下一步,也是为的看看那些督将们在军中究竟有着多高的不可取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