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53节(1 / 2)

离开之前,他又打听了一下中军对于东魏境中返回众将士们的安置任用问题。除了那一众邙山战俘之外,还有骆超这样的降将。

李弼对此倒也无作隐瞒,毕竟这些人本就是李泰引回国中。邙山那些战俘们本身就多是镇兵中的精锐,兼又在东魏境中生活良久、比较熟悉,所以原则上来说,只要这些人还有披甲从戎的可能,那就尽量安排进中外军伍之中。

但对骆超这样的降将,台府的态度就比较冷淡,基本的看法是不打算再授以什么重要的军机戎务。

可如果荣养于朝中的话,这骆超出身既非汉虏名门,本身也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勋势力,起码高仲密那样上公之位是不要想了,但别的地方似乎也不怎么需要他,故而暂时还没有决定要如何安置。

不过李弼倒也私人送给李泰一个情况,那就是即将奔赴陇右的宇文导数日前曾经遣员到中军军府来仔细了解了一番骆超的履历,似乎对这个之前曾经担任过秦州刺史的家伙比较感兴趣。

李泰得知这一消息后却并不怎么看好,骆超之前能够担任秦州刺史,也并不是因为其人势力庞大又或是威望崇高,身为秦州叛军莫折念生的部将,因为反复横跳的投机一度担任秦州刺史。

但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其势力也早已经荡然无存,诸如李允信等秦陇年轻子弟们都已经不知其人,在陇右的影响力也是有限。宇文导即便辟之同往,未必能帮上多大忙,反而有可能加重与那些曾经被秦州叛军伤害过的民众之间的隔阂。

李泰自知骆超对自己的事业还甚有规划,但见台府对其态度如此,可见期望还是太高、有点盲目乐观了,于是便打算先帮其人争取一下官爵优待,且先立足于关西,接下来再等待时机。接下来局势纷繁正是用人之际,只要有心总是不患表现的机会。

离开中军军府后,李泰先同等候在外的宇文护讲了一下跟李弼交谈的情况,李弼虽然原则上同意了这件事,但总需要大行台开口才会顺势点头。

宇文护在听完之后也是忍不住面露喜色,不再像之前那样对李泰忿怨十足,虽然彼此间也难再恢复全无隔阂的旧态,但总算还能笑语寒暄。

既然这里得了李泰的帮忙,他当然也得遵守承诺,当即便表示前往后军军府解决那些仍在府中等待消息的督将们。

李泰对此兴趣不大,也懒得再跟随同往观望情势如何,同宇文护分别后便直接回了城里家中。

他亲长和妙音小娘子都在长安筹备婚事,在城中倒是没有什么人亟待相见,想到晚上还要去李穆家蹭饭,便一边吩咐人去乡里召回李雅这小子同往,一边着员准备一些礼品。

眼下距离傍晚还有一段时间,李泰便将麾下人事简单梳理一番,确定接下来要委任在后军中的人选。

他今麾下人事已经颇为兴盛,不再只有之前同行入关的那些家人部曲,当然这些人还是他最信任的。

其中最出色的三个年轻人李去疾、李雁头和李孝勇,李泰原本最看好的是李去疾,故而一有机会便先给李去疾运作了一个官职,让他跟随周长明统领着商原乡团加入六军之中。

周长明如今也已经是霸府中军的中层将领,李去疾因其带契也加都督之衔,但跟李雁头和李孝勇相比还是稍显逊色。

李雁头跟随李泰出入时间最长,已经是能够在北州独当一面的大将,如今自己身在国中而不暇居州,李雁头更是留守绥州代行州事。而且几番军功分润下来,李雁头也已经是官爵显赫,是李泰部曲中最为出众者。

李孝勇虽然仅仅只在禁军之中担任一名积弩将军,但久处京畿之地,所经手人事却是非常的多,且不说率众奔赴陇上配合行事,如今李泰之所以能够成为关西粮王,李孝勇也是功不可没。

之前李泰没有插手霸府军事的机会,便将门下最优秀的子弟李去疾放养在外,但今既然已经身在其位,当然还是得召回自己身边来。至于说埋伏暗子搞什么大事件,几率实在太小,不值得为此荒废一个优秀门下。

贺拔胜留下的部曲之中,朱猛算是在役最为勇健者,李泰打算将之留在新设立的西河郡配合高宾处理军政事务,也将彼处继续加深经营为自己的老巢之一。

李到、裴鸿、毛世坚等原都水旧属,也并没有因为职事的解除便分道扬镳,如今李泰势力和职权更壮,自然也都需要继续留事府中。张石奴这个帐内亲信,如今也算相处默契,在没有合适的继选之前,李泰还不舍得放之外事。

以李允信为代表的陇右儿郎们,可谓是此番奇袭晋阳的最有力部属,通过实战证明了他们的价值。于情于理,李泰都该为他们谋求更好的职位以夸耀乡里,让父老以此为荣。

梁士彦、史静等先后招揽的将才,如今也都载功于身,当然要加职权以作奖酬激励。还有令狐延保这个西土豪宗代表,自率乡曲投于麾下,也是需要安抚鼓舞一番。

另有在晋阳意外得获的高乐这员猛将,的确是武力出众、直追其族叔高敖曹,等到休养一番,也要召入麾下来担任一个先锋大将。皮景和等战俘潜力不差,思想改造一番后也不能留着吃闲饭,该当做出与能力相匹配的贡献。

年前的时候,还有不少京中时流与关陇子弟,各自通过李礼成或者几位表哥表达希望能够追从李泰建功立业。其中有一些态度热切殷勤的,在李泰还没有离开长安时便整日到门庭内点卯听用,以门曲自居,让人不好拒绝。

如此一通历数下来,这还不是所有的门生部曲,李泰顿时便觉得他麾下也真是才流济济啊,区区一个后军军府哪里够安排得下这么多的部属,把整个中军都划给自己还差不多!

第0454章 再得猛将

傍晚时分,前往商原乡里的部曲返回,并带回了李雅这小子,还有凑热闹一起跟来的若干凤和柳昂。

长久不见,几个小子自是热情得很,但若不搞怪的话又不是他们了。李雅这个家伙背缚两杆令旗,各从肩头探出,仿佛一个驰驿报捷的令卒一般。

若干凤年龄总是大上一些,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审美观与羞耻心,不会为了引人瞩目便大作搞怪装扮,故而只是一身中规中矩的骑装袴褶。

至于柳昂这小子,则被他们打扮成布襦风帽、一副随军小吏的模样,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皮制口袋,里面装着笔墨纸卷等等。

“报大都督,末将等得令之后便急整行装,昼夜兼程奔赴行营!”

李雅三步并作两步的冲进堂中来,叉手作军礼状向李泰大声喊话,未待李泰给以回应,他便又冲上前来,满脸堆笑的大声感叹道:“庄主真是威猛,竟然一路攻杀到了晋阳!我在乡里听说庄主创建大功之后,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是太、太……”

瞧这小子激动得都不知该要如何表达的样子,李泰抬手挡开那飞溅的唾沫星子,顺便把这小子推开来笑斥道:“你知晋阳在哪处,又知功大几何?”

“我知、我当然知……”

李雅还没来得及炫耀自己学识,却又被随后冲进来的若干凤推在一边,旋即这家伙便扑上前保住李泰胳膊大声道:“阿兄,求求你,给我一件你府下亲信袍服!我向旁人夸耀是你门下亲徒,他们却是嫉妒、嘴硬不信!”

“我也要、我也要……”

这两个小子正是精力旺盛,既没有工作正事消耗,男女之事也没有开窍,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人事便吵闹的让人头疼,搞得李泰非得抽出戒尺来敲着桌案,他们才肯一脸委屈的安坐下来。

倒是这个年纪最小的柳昂最是让人省心,既不像那两个家伙一样吵闹,还从胸前口袋里掏出纸卷摊开来奉给李泰,原来是这三个小子过去这段时间最优秀的作业。

李泰这两年虽然常常在外奔波、不常久居乡里,但也并没有把这几个小子放养乡里,各种课程还是给他们安排的满满当当。

经义文学方面,既有旧年贺拔胜府中供养的南朝学士,近年来李泰名声渐噪,也不乏儒生学士依附而来。这些人经义学术或许难称儒宗,但启蒙教学,教育几个将门子弟还是绰绰有余。

李泰还亲自书写欧体《千字文》作为他们启蒙教材,故而这几个小子从识字伊始,笔力或仍稚嫩,方法已经草具。

若干惠、李穆等之前是因出事外州才将儿子寄养此间,可在返回之后却也没有领回,就是觉得儿郎于此接受教育要比别处更好。

如今几个小子在完成启蒙后,一方面遵循这个时代其他教育程序学习《孝经》等经义之外,还有李泰自编的《算经》,包含了数理化等各种学科基础知识。至于更高等级的数理知识,有的他还没有来得及编出来,有的则是已经忘了。

在将这几个小子作业检查一番后,虽然也谈不上让人眼前一亮,但也总还算是差强人意。

当然这是就李泰的标准而言,但若拿出去跟其他同龄人一比,可就是非常让人满意了,哪怕最顽劣的李雅,学识见闻跟其他少年相比也称得上是广阔渊博。

在将几个小子夸奖一番后,李泰便勒令他们且去内堂换上一身得体衣服,正待出发时,家人却又来报门外有访客求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