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90节(1 / 2)
宇文泰闻言后便也笑语道:“难怪难怪,观此行文细致缜密、凡所述及详略得当,使人仿佛身临其事,原来是有长孙尚书的智慧蕴在其中。
崔士逊旧从琅琊公贺拔太师镇治荆州,事迹虽然不如长孙尚书在治可观,但也是国中先发用政的几人之一。李伯山倒是懂得问事智者,有你两位相共提点,才使得这一计略深扣情势、也能合人意愿。”
宇文泰言虽褒扬长孙俭,但更多的还是在表达对这一份计略的认同与欣赏,眉眼之间尽是对此计略的看好。
长孙俭闻言后便垂首略作谦逊状,然后便继续阅读下去,等到通篇阅读完毕,他又掩卷沉思好一会儿,这才抬头望向一脸期待之色的宇文泰,开口便叹息道:“西河公确是国中难得智勇双全的少壮,观其运筹定计,让人大开眼界。臣虽久处荆镇,诸事览望寻常,观西河公据事而作的议论,也都不免自感旧识犹浅,谋虑未及。”
听到长孙俭对此计略的评价,宇文泰眉眼之间笑意更浓:“这么说,长孙尚书也是非常认同李伯山这番谋计?”
长孙俭听到这个问题,却是摇了摇头,转又说道:“臣所观见此文,西河公的确是观点新颖、思计奇特,但有的地方却也不免为了新奇而谋之过甚、偏于事实。
如人言物,须得概括特色但却难免失于全情,西河公即便所问尽皆智者,怕也难得全貌。军国运计,差之毫厘便是胜负之判……”
宇文泰在听到长孙俭这一番话后,神情也转为严肃起来。倒不是因为长孙俭针对此计的批评,而是意识到自己就此询问长孙俭可能是问错了人。
须知长孙俭坐镇荆州数年之久,可以说是国中对荆州情势最为了解之人,而且针对荆州的治理和未来的局势发展都有自己的一番思路和判断。
但是很明显,李泰所提出的这一系列方案应该是与长孙俭自己的思路区别极大,而且一些构想和策略与长孙俭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有些背道而驰。
从这一点而言,李泰所提出的一系列方案就意味着对长孙俭治理荆州策略的否定,也就怪不得长孙俭吹毛求疵、整体否定李泰这个进取的计略了。
等到长孙俭发言完毕,宇文泰才又若有所思的说道:“诚如长孙尚书所言,李伯山平生足迹不履荆州,即便是访遍智者,当其构计之时,也都难免虚妄。但观其北州治事理荒,也都颇有成就,可见绝非漫言大计而难能施行之人。今者荆镇正乏能臣就治,李伯山或可为此良选。”
“主上既作垂询,臣也不敢有隐。西河公北州之事,去年北去相迎之际便细览一番,确如主上所言,西河公擅长立事,堪当治荒能臣。但也正因这一点,臣才并不觉得西河公会是荆镇良选。”
长孙俭听到大行台这么说,略作沉吟后便又正色道:“荆镇情势殊异于北州,北州旷野多有不化贼胡,纵兵击之,领土可得。荒地之上全无建设,西河公自可阔行其计,短年便见其功。
但今荆州虽言边镇,但其所处亦南北之中枢,强宗豪族数不胜数,或各据形胜、或深控人情,须得仔细甄别细辨,或羁縻示好、或与众胁之、或威令勒之,才能确保地域安详。
西河公少年英雄,统军则常胜名将、在州则治荒能臣,凡所就事无不可表可夸。故也因此性情强直,难能隐忍。若使处此民情复杂境地,难免衅情频生,恐难长治久安。”
长孙俭这番评价倒也中肯,李伯山秉性强直、宇文泰也是深有感触。就连赵贵这种等级的元老大将在其面前都全无面子,虽然彼此间的矛盾事出有因,但李伯山在人情交际中的强势也是清晰可见。
“长孙尚书所言深刻,此事我会再认真考虑一番。”
宇文泰在听完长孙俭的话之后,便也点了点头认真说道,然后便着员将长孙俭礼送出堂。
此时已经将近夜中时分,宇文泰却仍然没有睡意。
在没有跟长孙俭进行这番谈话的时候,他对是否由李泰出任荆州刺史有点迟疑。毕竟荆州乃是天下闻名的重镇,而且地处两国边境,而李泰年纪也委实太小了,经验和威望毕竟有欠。
可在经过这一番谈话后,宇文泰反而做出了决定,要以李泰担任荆州刺史。
并不是他生性倔强、叛逆期尤长,而是因为长孙俭这番理论如果切合实际且有效的话,那么荆州便不是现在这样子。
诚然长孙俭在镇七年,荆州情势安定,一直没有爆发什么大的乱子。但是除了稳定,荆州也什么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其地对于西魏而言,除了作为武关前方一道遮拦之外,几乎没有发挥出任何战略价值,要不然也不会被王思政弃若敝屣。
李泰对未来局势的判断核心一点,宇文泰是深感赞同,那就是或早或晚,南梁一定会爆发内乱。而当下任何过于激进冒险的行为,都会激化其内部矛盾、加速危机的爆发。
一旦南梁内乱爆发,那自然是南下蚕食其国的好机会。但是当下荆州的人事局面,很难作为一个南征的大基地,根本就承担不住国中大队人马前往聚结出战。
长孙俭那一套维稳的治理方法在之前确实有效,但在如今却有些不合时宜,西魏霸府需要掌握彼方更多的地方力量从而为下一步军事行动做准备。那么被长孙俭因为过于激进刚强而否定的李伯山,自然就是合适的人选之一。
不过宇文泰却并不打算就这么简单的通过对李泰的任命,他提起笔来将李泰请求出镇荆州一事写成一份书信,然后又在末尾询问自己该不该答应这一请求。然后才将自己的信与李泰那份奏书副本一并封起,着员即刻快马加鞭的送往陇右河阳。
一代新人换旧人,我是很乐意帮如愿兄继续栽培提拔你这爱婿,那我赴事陇右的侄子,也就请如愿兄为我费心关照一番了。
当然,就算如愿兄你不肯为此事自折权威,我也会任命李伯山担任荆州刺史,谁让这年轻人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心腹少壮?
第0527章 荆州刺史
李泰自不知宇文家叔侄俩昨晚因为他搞出多少幺蛾子,清晨起床用过早餐之后便照常前往后军军府处理军务。
他来到军府不久,台府便有使者入此宣告大行台的命令,让他将之前奏书中描述不甚清楚的几个问题再补充一番,等到准备妥当后再前往台府当面奏告。
虽然还没有直接获得官职授命,但既然大行台都作此表态,看样子这事情也是八九不离十了,李泰心中自是振奋不已。
虽然说如今的荆州对西魏而言还是偏于鸡肋,但毕竟名字好听,荆州刺史听着就比他之前所任绥州刺史更加威武。更何况荆州战略前景广阔,他这里先去打上窝,等到时机成熟那还不连抽爆护!
除了自己高兴之外,李泰也不忘将这份喜悦同表兄崔谦分享一番,自己这里还有公务不能早退,便着随从暂且归家转告表兄准备前往台府奏对事宜。
新的任命还未下达,后军军府这里军务他也不能抛却不理。
河洛战事失利之后,宇文泰也深感如今的霸府府兵们战斗力和训练水平较之北镇武装仍然差距非常明显,故而给诸军府都下达了更加繁重的训练任务,并且今秋还要继续举行大阅。
因此最近这段时间里,诸军军府中也是非常忙碌。至于之前诸军皆有逃卒想要投效后军的问题,中军大都督府也给出了指导意见,那就着令诸军皆派一名督将前来后军军府直堂,发现有各自军伍入此便各自劝退引回。
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李泰是把这个麻烦退给了李弼,李弼则干脆号召诸军都在后军军府开设驻京办,到最后还是得后军军府跟这些人接洽处理。
除了处理日常军务,李泰也将前往荆州的人事准备提上了自己的日程。毕竟等到任命正式下达的时候,可能随时都得出发赴任,可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让他从容准备。
他今麾下人事日渐繁多,虽然还没有找到苏绰之与宇文泰这种贤内助,但骠骑府长史令狐延保也为他分劳不少。
尤其之前东征的时候,彼此间经过一番磨合,令狐延保在后勤辎重等各方面的军务处理上都非常老道、经验十足,让李泰大感轻松。所以他是打算继续留用令狐延保,此番东征返回,便为令狐延保请加车骑、仪同,官爵大胜瓜州归义之时。
至于未来的荆州长史,李泰自然是属意表兄崔谦。崔谦行政经验丰富,兼且熟悉荆州情势,对李泰而言乃是最适合的人选。
若无崔谦辅佐的话,老实说他对于治理荆州也没有太大的信心,毕竟他也没有太过丰富的行政治民经验,身在陕北时通常遇到不听话的那就直接干了。
此去荆州,并非单纯的军事行动,必然要牵涉到大量的民事政务,所以谋臣属官自然也要带上不少。之前留事陕北的裴鸿、崔彦昇、陆彦、赵演等人,李泰打算全都召回身边。还有之前庄园中培养的一批精通文书、统计、计算等各种技艺的文吏人才,李泰也打算带上一部分。
至于武将方面,当然要准备的更加充分,说不定哪天就干起仗来了。不止要准备跟南朝干仗,如果境内有太过桀骜的豪强大族,李泰也并不打算手下留情。
作为贺拔胜旧属的朱猛,本就是南朝人,这一次自然要带上。李去疾这个文武兼允的心腹家人,当然也要继续带在身边加以历练,以期能够早日独当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