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94节(2 / 2)
“撤、速速撤出营地,不要恋战!”
眼见营地中局面已经混乱至斯,朱猛便知情况已经无可挽回,当即便召集一干同样闻声而起、正待组织反击的部卒们且先脱离这一处混乱营地。
好在这些斫营的南人机动力并不强,而朱猛也将战马安置在了营后远离河岸的位置上,当他率领部卒费力的离开混乱的营地后,并没有太多的敌人追上来,倒是许多溃卒也沿着他们退路冲出营地。
朱猛率领部众在营外列阵准备收拢溃卒,从关西带来的部卒们自然是听从号令,连忙回到组织中来。但其他的那些荆州部曲们则就没有这么听话了,他们冲出营栅后便纷纷四散奔逃,完全不理会朱猛等人的呼喝。
又在营外滞留小半刻钟,朱猛才知招聚了五六百卒员,眼见敌卒们已经开始有组织的向此奔杀而来,他们一众人马丢盔卸甲的模样显然难以再留此战斗,于是便也只能引部向北撤退。
沿途朱猛又收聚到一部分败卒,当清晨时分便与将待拔营起行的中路大军碰面。眼见这七八百名败卒狼狈之相,诸营将士们也都不免哗然色变。
大帐中,李泰还没来得及听完朱猛讲述败退过程,便有数名随军而来的荆州属官在帐外求见,受阻之后便有人大声呼喊劝告撤军,道是前军已经失利、大败而归,可见敌人早已经做好了拒敌准备,大军再往前行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云云。
李泰听到这些家伙斗志全无的沮丧之声,一时间也有些无语。
他虽然也明白首战失利必然会给大军士气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对经历过两魏之间回合制的战斗方式的人而言,这也算不得什么灭顶之灾。怎么到了这些人的嘴里,竟仿佛晚撤一会儿都得丢了小命?
为免这些人再大喊大叫动摇军心,李泰便着员将几人放入进来,未待这几人发声便直接抽出了自己的佩刀并沉声道:“前锋失利确是有碍军心,但是胜负未分,言败犹早!
贼情凶顽亦不足惧,我今为尔辈试演如何制此顽贼。尔等各引所部驻此,一日为限,明日此时若是前线不传破敌消息,尔等自去。若敢早退,军法不容!”
他也深知猪队友在战场上危害之大,若真勉强这些人再继续随同前往,只怕还未开战他们就敢一哄而散。
倒也不是因为荆州人马真的这么不堪,只不过他对这些人第一没有稳定的利益统合、第二没有足够的恩威驾驭,而荆州又久为边镇,让这些人养成了遇到危险保全实力的生存本能,面对这种逆风局当然不肯跟着李泰一起往前送。
这几人听到不需要他们再继续前进,心内先是一喜,但又听到李泰还是不打算撤军,仍要一意孤行的进军,便又都忍不住开口劝告起来,一脸苦口婆心状。
他们自不相信李泰一日之内便能在前线获得实质性突破,一旦这位新使君发生什么意外,他们这些当地属官必然也要遭受牵连。尤其出手除此阔绰的长官实在是人间罕见,若是错过恐怕就不会再轻易遇到了。
李泰自不搭理这些人的劝说,仍是着令人马继续拔营进军。那几名属官犹豫再三,最终多数人还是选择留下,但还是有两人选择跟随继续进军。
选择继续跟随进军这两人年纪都不算大,三十多岁的样子,一个名字叫做杜照徽、官职宛县县令,另一个名字叫做陈虞臣、官职是池阳戍戍主。
荆州军政混乱,凡所当地出任官职者基本都是各统部曲而得见用,所以县令这样的政务官也要跟随上前线。
瞧这两人虽然有些犹豫、但仍毅然决然喝令部曲起行的样子,明显是有赌的成分,是要落注在李泰身上。李泰心中暗叹这两个家伙路子走宽了,但在行途中还是正色吩咐他们一定要统率约束好各自部伍,不得军令不准擅自行动。
虽然这也是正常的要求,但这两人对望一眼后都感觉情况有点怪异,须知他们也是考虑良久才决定雪中送炭,怎么却有种似乎被嫌弃了的感觉?
李泰自是懒得理会这两人是个什么感受,他此刻满脑子都是在盘算要怎样找回场子。
在抛下那些随军的荆州豪强部曲后,他所部人马前进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沿途遇见集结北上的溃众,也并没有浪费时间予以招抚,任由他们各自北去。至于南梁军队后续的行动,也并没有出现。
由此可见这一次的夜袭斫营,应该只是前线将官自作主张的行动,而并没有与后方襄阳大本营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抓住战机扩大战果。襄阳作为汉沔大镇,总不至于连一支成规模的野战力量都拿不出。
估计那位坐镇襄阳的南梁统帅处境也未必就比自己这个新上任的荆州刺史好上多少,相对于荆州地方势力,无疑襄阳本地势力更加强大,但却未必完全能为这萧老三所用。
一路挺进,樊城已经依稀在望,原本诸城戍间还有一些游走的南梁守军,见到敌人去而复返后又纷纷撤回城中。
沿途都未受阻,李泰心中更加笃定,率部越过那座被敌人攻破的残营,看看条石堆砌的河堤,继而便指着前方不远处的下笮戍对部众们喝令道:“架起河阳砲,给我轰!”
第0536章 拔敌坚戍
当敌人再次兵临下笮戍的时候,作为戍主的杜幼安却并没有待在戍堡中,而是还在樊城内。
杜幼安率领本部卒众趁夜斫营大获成功,成功击溃了敌军前师。可是近在咫尺的樊城非但没有在夜袭过程中派遣兵力助战,当杜幼安率领部众追杀敌军返回之后,却见到樊城守军居然已经进入敌军残营之中,收捡敌人遗留下来的军械器杖。
眼见这些人公然抢夺自己的战斗成果,杜幼安自是气不打一处来,当即便勒令拘押下那些还未及撤走的樊城守军将士,自己则亲自入城质问守将刘方贵。
虽然刘方贵在职位上要高过杜幼安,但是杜幼安本就兄弟众多、且各自担任显职,整个京兆杜氏在襄阳也是根深叶茂,自然不把刘方贵放在眼里,更不要说他还占着理。
所以在见面之后,杜幼安便肆无忌惮的对着刘方贵一通质问,而刘方贵只能赔笑道歉,推脱这都是部下们自作主张,待到查明责任归属之后一定给其一个满意答复。
杜幼安自幼生活在襄阳,深知此间官俗民俗,当然不会被刘方贵轻易糊弄过去,仍是逼迫刘方贵给予一个确凿答复,人员如何可以从缓计较,但是被抢的军械战利品以及他部众们出战消耗,刘方贵必须尽快归还补充。
讲到这个问题,刘方贵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味的点头哈腰,顾左右而言他,只是不肯给予杜幼安一个准确答复。
两人尚在这里纠缠着,敌讯便又传来,并且敌军已经对下笮戍摆起了攻势。
杜幼安听到这话后脸色自是一变,先是狠狠瞪了一眼油滑至极的刘方贵,然后才站起身来愤然离开并撂下一句狠话:“待我再归,便不是此态!”
刘方贵目送杜幼安离开,旋即便也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披挂铁甲登上城头观望敌势。
虽然汉水北面城戍外的空地已经被西魏骑兵给控制住,但是樊城与下笮戍之间还是有着水门河道舟船连接,所以杜幼安得以乘船返回戍堡中,而敌军也并没有向戍堡发起进攻。
这不免让他暗暗松了一口气,虽然敌人重新到来的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但昨夜的斫营也并非全无效果。不说实际造成的杀伤,明显也让后路的敌人变得更加谨慎,不再像昨日那般刚刚出现便直接扑向那些规模较小的戍堡。
可是很快杜幼安便又发现了敌人的举动有些诡异,似乎并不是他赶在敌人发起进攻前回到了戍堡,而是敌人压根就没有准备向戍堡发起进攻。
敌人并没有摆出列阵进攻的架势,而是在城外游走寻找且还伴随着似乎是测量观察的动作,选定几处地点后便开始用粗长的木料搭建器械。
“虏贼这是在搭造石砲?”
之所以不能确定,是因为这个距离较之通常石砲有些远,可是除了这一可能,杜幼安也想不到别的,无论敌人是不是要用石砲攻城,提前做出一些布置总是没错的。
于是在杜幼安的命令下,守军士卒们开始将厚厚的麻毡、渔网等物自城头垂挂下来,然后再用河水打湿,有了这些厚重的东西覆盖在城墙外,等于给城墙施加了一层保护罩,可以极大程度的抵消砲石的冲击力。
当戍堡中的防事布置增加完毕,外间敌人的攻城石砲也已经搭建好了一座,另一座则要慢一些,砲梢都还没有装好。
由于石砲基座周围拉起一层厚厚的帐幕,守军将士们看不到这石砲具体是由人力还是畜力操作,也就无从估量其威力大小。但见敌卒们从河堤上挑选到的石头个头都不小,也让他们心情变得忐忑起来。
嘭!